方劑組成解釋
追膿散中加入乳香,主要考量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
乳香性溫,味辛,歸心、肝經。其活血化瘀之力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膿液排出,並能消散瘀血,改善局部腫脹。同時,乳香的止痛作用可緩解傷口疼痛,使患者能更好地配合治療。
因此,追膿散中加入乳香,可有效促進膿液排出,消腫止痛,加速傷口癒合。
追膿散方劑中包含巴豆,主要是因為其具有引 出 膿 毒 的作用。巴豆性味辛熱,入脾胃經,能燥濕化痰,瀉下攻積,並能引 導 膿 液 外 排,促進膿瘍的潰 破 和排膿。
此方劑多用於癰疽 疔瘡 等膿毒較深,且局部 腫 痛 劇烈 的情況。巴豆的使用需嚴格控制,劑量過大或體質虛弱者禁用,避免引起腸胃 刺激 或毒性 反應。
追膿散中加入雄黃,乃基於其解毒消腫、散瘀止痛之效用。
雄黃性溫,味辛,歸心、肝經,具有殺蟲止癢、解毒消腫的功效。對於膿瘡、腫毒,雄黃能消散積聚的毒邪,促進膿液排出,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此外,雄黃還能活血化瘀,對於因瘀血阻滯而引起的疼痛,也能起到緩解作用。因此,追膿散中加入雄黃,有助於促進膿液排出,消腫止痛,達到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追膿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追膿散主治「癰疽未破」,即局部化膿性腫瘍尚未潰破之症。其功效在於「追膿」,意指促使膿液形成並排出,達到「托毒外出」的目的,避免毒邪內陷。此方屬外用散劑,直接納於瘡口,適用於早期癰疽膿成未潰階段。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濕生蟲(瓦上焙乾)
- 濕生蟲應指「鼠婦」(潮蟲),性涼味酸,傳統用於破瘀消腫、解毒。焙乾後增強燥性,能拔毒化瘀,促進膿液局部聚集。
- 推測其作用原理:通過刺激瘡瘍局部,加速血流與炎性反應,助膿液成熟。
小麥
- 小麥性平味甘,外用可緩和刺激、吸附膿液。本方可能取其賦形作用,調和濕生蟲之峻性,避免過度刺激;或利用澱粉特性形成藥粉黏附,延緩藥效釋放。
- 另有一說,小麥發酵後(如神麴)具消導之效,或輔助濕生蟲化瘀。
麝香(研)
- 麝香辛溫香竄,能開竅通絡、活血散結。外用可穿透皮膚,引藥直達病所,增強局部氣血運行,促使膿液透發。
- 與濕生蟲協同,一涼一溫,既能化瘀解毒,又可辛散托膿,避免寒凝滯邪。
三、方劑配伍邏輯
全方以「攻潰透膿」為核心:
- 濕生蟲破瘀拔毒,為攻邪主力;
- 麝香行氣活血,助藥力深入瘡瘍;
- 小麥緩和藥性,兼顧局部保護。
三藥合用,形成「破瘀—行氣—托毒」的治療鏈,促使膿液速成並外潰,符合中醫「癰疽以消為貴,以托為畏」的治療原則,未潰時側重消散,膿成則促其外透。
四、可能的現代作用機轉
從現代醫學角度,此方可能通過以下途徑發揮作用:
- 濕生蟲含甲殼素等成分,或刺激免疫反應,加速局部白細胞聚集與膿液形成。
- 麝香的麝香酮可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利於炎性物質代謝。
- 小麥澱粉吸附組織液,維持瘡口乾燥,間接抑制細菌滋生。
總結
追膿散體現中醫「腐去新生」的瘍科思路,針對癰疽膿成未潰之病理階段,以外用局部刺激與透膿導邪為法,簡峻而專一。其組方反映古代瘍科「毒邪宜速去」的實用主義特色。
傳統服藥法
濕生蟲50枚(瓦上焙乾),小麥50粒,麝香(研)半錢匕。
上為末。
每用1字,納在瘡內。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孕婦及小兒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追膿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八。 組成:濕生蟲50枚(瓦上焙乾),小麥50粒,麝香(研)半錢匕。 主治:癰腫癤毒,出膿疼痛。
追膿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八四。 組成:乳香半兩(研),巴豆10個(去殼,微去油),雄黃半兩(研)。 主治:促瘡潰爛,膿水乾快。主治:癰疽未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