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乳香煎以「乳香」為名,自然是方劑中最重要的藥材。乳香性溫,味苦辛,歸心、肝經。其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生肌斂瘡的功效。
方劑命名以主要藥材命名,一方面是方便記憶,另一方面也體現了藥材在方劑中的重要作用。乳香煎中,乳香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傷口癒合,消散瘀血腫痛,故名「乳香煎」。
乳香煎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由乳香、沒藥和其他藥材組成。雄黃在此方劑中的使用,主要是因為其特有的藥理特性和療效。雄黃含有硫化物,具有抗菌、消炎的效果,能夠幫助清除體內的毒素,促進血液循環。
此外,雄黃還被認為具有解毒和消腫的功效,對於一些由於瘀血或炎症引起的疾病有良好的輔助療效。在乳香煎這個方劑中,乳香和雄黃配伍,可以增強其行氣活血的作用,改善氣滯血瘀的情況,並促進傷口癒合。
然而,使用雄黃需謹慎,因其含有的砷成分可能對人體有毒。因此,在中醫應用中,採用雄黃時通常會考量病人的具體情況,並遵循專業的指導,以達到最佳的療效而不造成副作用。整體而言,雄黃的加入使得乳香煎在治療某些疾病時更加全面且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乳香煎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大風」(即癘風,類似現代醫學之麻風病),其病機為「腹臟有蟲」,臨床表現包括:
- 皮膚生瘡:風毒蟲蝕浸淫肌表,導致瘡瘍潰爛。
- 語聲變:蟲邪上攻咽喉,或風痰阻絡,致聲音嘶啞。
- 眉鬢落:氣血耗傷,毛髮失養而脫落。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乳香(3兩,細研)
- 作用:活血定痛、消腫生肌。
- 邏輯:大風病多伴氣血瘀滯,乳香通絡散瘀,改善皮膚瘡瘍;其芳香之性可「殺蟲辟穢」,古人認為能驅除內伏蟲邪。
雄黃(2兩,細研)
- 作用:解毒殺蟲、燥濕祛痰。
- 邏輯:雄黃為傳統驅蟲要藥,針對「腹臟有蟲」之病機;其性溫燥,能化解風毒濕痰,輔助改善語聲變異。
預知子(2兩,搗末)
- 作用:清熱解毒、殺蟲消積。
- 邏輯:預知子(又名八月炸)古用於「殺蠱毒」,配合雄黃增強驅蟲效力;其性寒能制約雄黃、乳香之溫燥,協調藥性。
三、全方配伍與治療原理
- 製法關鍵:以乳香煎煮濃縮為膏,取其「透達之力」,使藥效深入臟腑;雄黃、預知子後下,保留殺蟲成分。
- 協同作用:
- 蟲積內伏→雄黃直攻蟲體,預知子清解蟲毒,乳香通絡「引蟲外出」。
- 風毒瘀滯→乳香活血、雄黃化痰,共解皮膚瘡瘍;預知子清熱防毒瘀化熱。
- 服法設計:溫酒送服,酒性溫通助藥力上行外達,促使蟲邪「隨大便出」。
四、推論可能功效延伸
此方「殺蟲驅毒」為核心,除大風病外,或可應用於:
- 其他寄生蟲病(如絛蟲、蛔蟲)見瘀熱互結者。
- 慢性皮膚潰瘍(如梅毒、頑癬)屬風毒夾瘀者。
總結:乳香煎以「通絡—殺蟲—解毒」三方協力,體現古代「蟲風致癘」的治療思維,通過內服驅邪外出,改善表裡俱損之證。
傳統服藥法
乳香3兩(細研),雄黃2兩(細研),預知子2兩(搗末)。上藥先以香末用水1鬥,於銀鍋內以慢火煎至5升,入預知子並雄黃慢火熬成膏,入瓷器中盛。
每日1條匙,空心以溫酒調下。後有蟲如馬尾,隨大便出即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乳香煎, 出處:《聖惠》卷二十四。 組成:乳香3兩(細研),雄黃2兩(細研),預知子2兩(搗末)。 主治:大風,腹臟有蟲,令人皮膚生瘡,語聲變,眉鬢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