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蟾酥丸
CHAN SU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丹溪心法附餘》卷十六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5.25)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蟾酥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之一為雄黃。雄黃在中醫理論中被視為具有解毒、消腫及抗菌的作用,常用於治療各類熱毒症狀。蟾酥丸的主要用途是清熱解毒,特別對於上呼吸道感染、咽喉腫痛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雄黃的化學成分含有砷化物,這使其在使用時必須謹慎。儘管雄黃有一定的療效,但其毒性不容忽視。因此,在蟾酥丸的配方中,醫生必須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調整劑量並密切觀察病人的反應,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此外,現代研究也開始探討雄黃在抗菌和抗病毒方面的潛力,持續為傳統中醫藥的應用提供科學依據。然而,儘管雄黃在蟾酥丸中有其獨特的療效,患者在使用之前仍需謹遵專業醫師指導,確保安全有效。
蟾酥丸中加入乳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乳香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給,有利於消散腫塊,緩解疼痛。蟾酥具有毒性,容易造成局部組織損傷,而乳香的活血化瘀作用可減輕蟾酥的毒副作用,保護組織,促進癒合。
- 引導藥力,增強療效: 乳香能引導藥力,促進蟾酥藥效發揮,加強其解毒消腫、止痛止癢的效果,提高治療效率。
總體而言,乳香與蟾酥配伍,可相互協調,發揮各自的優點,提升治療效果,並減輕蟾酥的毒副作用。
蟾酥丸中包含蟾酥,乃因蟾酥具備多種藥理作用,可謂方劑中不可或缺之要角。
蟾酥性寒、味苦,入心、肝經,具有解毒消腫、止痛生肌之功效。其主要成分為強心苷、蟾蜍毒素等,可有效治療瘡瘍腫毒、蛇蟲咬傷、跌打損傷、心力衰竭等疾病。
此外,蟾酥亦有抗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有助於提升機體免疫力,故其在中藥方劑中常被用於治療多種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蟾酥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疔瘡惡毒,走黃疔,耳疔」,其病機屬熱毒壅盛、瘡瘍險惡之證。
- 疔瘡惡毒:疔瘡為火毒結聚、氣血凝滯所致,其勢兇險,易致局部腫硬疼痛,甚則潰爛流膿。
- 走黃疔:為疔毒內攻之危候,多見高熱神昏,乃毒邪走散、入血攻心之象。
- 耳疔:發於耳竅之疔瘡,與肝膽火熱上炎相關,症見耳內腫痛化膿。
此方以「外用滴鼻引嚏,內服解毒」為法,取嚏可開泄肺氣、透邪外達;內服則直清熱毒,屬「急救截毒」之劑,反映古人「通竅逐邪」與「以毒攻毒」的治療思路。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劑組成解析
蟾酥(半錢):
- 為君藥,辛溫有毒,善散腫解毒。《本草綱目》謂其「治一切惡腫」。其性峻烈,能開竅辟穢,攻毒止痛,針對疔毒壅遏氣血之病機。
乾蠍(一分,微炒):
- 祛風止痙、攻毒散結。炒製減毒性,協同蟾酥通絡逐邪,防毒邪內陷生風。
白附子(一分,炮裂):
- 辛溫燥烈,炮製後毒性稍減,能祛風痰、逐寒濕,助蟾酥開竅透毒,尤適耳疔之風熱上攻。
龍腦、麝香(各半錢):
- 二者均為芳香走竄之品。龍腦(冰片)清熱止痛、開竅醒神;麝香通行十二經,活血散結。合用則增強透邪外達之力,尤利鼻竅给药引嚏。
朱砂(二錢):
- 重鎮安神、清熱解毒,其色赤入心,可防毒邪攻心,兼為佐製之品,緩解他藥毒性。
青黛(一錢):
- 鹹寒清熱涼血,專解疔毒火熱,與蟾酥之溫毒相配,寒溫並用,制約偏性。
豬膽汁和丸:
- 苦寒清熱,解毒潤燥,為賦形劑亦增強清肝膽火毒之效,尤宜耳疔。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 以毒攻毒:蟾酥、乾蠍、白附子均具毒性,直折疔毒邪勢,速破壅滯。
- 開竅透邪:麝香、龍腦芳香走竄,配合鼻黏膜吸收引嚏,使肺氣宣通,邪從竅出(「嚏法」為古人急救外治要術)。
- 寒熱並調:青黛、豬膽汁之寒涼,平衡蟾酥、白附子之溫燥,防熱毒傷陰。
- 內外兼治:「先嚏後服」雙途徑給藥,外以嚏法試病勢(不嚏者示邪深病危),內以丸劑直清血分熱毒。
此方體現「急證用毒藥」與「通竅逐邪」的傳統思路,針對疔毒走黃之急危證,以峻藥速截病勢,符合「疔瘡宜速消」的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蟾酥半錢(研入),乾蠍1分(微炒),白附子1分(炮裂),龍腦半錢(細研),麝香半錢(細研),朱砂2錢(細研),青黛1錢(細研)。
上為末,都研令勻,以豬膽汁和丸,如綠豆大。
先用奶汁化破1丸,滴在鼻內,良久如嚏得數聲,即便以薄荷汁下1丸。不嚏者難治。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蟾酥丸, 出處:《虺後方》。 組成:蟾酥1分(乳化開),麻黃末3分。 主治:止痛散毒。主治:發背,乳癰,疔瘡。
蟾酥丸, 出處:《丹溪心法附餘》卷十六。 組成:雄黃1錢,乳香1錢,蟾酥1厘。 主治:疔瘡惡毒,走黃疔,耳疔。
蟾酥丸, 出處:《惠直堂方》卷二。 組成:蟾酥2錢(人乳化),雄黃1兩,人指甲不拘多少(焙,研),麝香2分。 主治:雙單蛾。
蟾酥丸, 出處:《惠直堂方》卷四。 組成:雄黃2分4厘,朱砂2分4厘,黃連2分4厘,乳香2分4厘,冰片1分3厘,麝香1分3厘。 主治:小兒急慢驚風。
蟾酥丸, 出處:《活人心統》卷三。 組成:癩蝦蟆1個(用油單紙搌住後半截,候眼角張上用油單紙取蟾酥,急去下水活之)、草烏1兩(研末)、豬牙皂(研末)各等分。 主治:喉風、喉癰、雙鵝,喉痹等。
蟾酥丸, 出處:《得效》卷十二。 組成:蟾酥1個(酥油炙,去骨),胡黃連1兩,宣連(去須)1兩,龍膽草1兩,陳皮1兩,川楝子(去核)1兩,木香1兩,使君子(去殼)1兩,蕪荑1兩,麝半錢(或不入),巴豆2-7粒(去油),茴香1兩(炒)。 主治:殺蟲,止腹痛,退虛熱。主治:小兒諸疳,或因病後通泄太過成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