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牛飲

香牛飲

XIANG NIU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得效》卷五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5.0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33%
肝經 33%
脾經 33%
心經
肝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香牛飲中加入麝香,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 開竅醒神: 麝香性溫,入心脾經,具有開竅醒神之效,可用於治療神昏、驚厥等症。香牛飲主要用於治療因寒凝心脈、氣血瘀阻所致的心痛、胸悶等症,加入麝香可以幫助開通心脈,改善心臟供血,達到醒神止痛的效果。
  • 活血化瘀: 麝香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心脈瘀阻。香牛飲中加入麝香,可以加強其活血化瘀的功效,使藥效更佳。

總而言之,香牛飲中加入麝香,是為了充分發揮其開竅醒神、活血化瘀的功效,以達到治療心痛、胸悶等症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香牛飲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便噎、翻胃、吐食」,即古代所稱的「噎膈」(吞咽阻滯)、「反胃」(食入反吐,類似現代胃食道逆流或幽門梗阻)。其症狀特點為氣逆不降、胃氣上衝,方中強調「乘氣喘時服藥」,推測其作用機理在於借氣逆之勢,以藥物直降胃氣,配合外治法(束縛中脘)與熱藥溫通之力,化解滯塞。

組成與治療原理邏輯推理

  1. 牛涎(牛口水):

    • 古代認為其性「甘澀」,能「降逆潤燥」。牛反芻特性被類比為化解胃中積滯,其涎液被賦予「潤滑下行」之效,可能藉黏液質緩解消化道痙攣或黏膜乾澀。
    • 取涎時機具儀式性(需拖舌候涎),可能暗示「動態降氣」思維——取活牛當下分泌之涎,較靜態藥物更符「生氣相通」之理。
  2. 麝香

    • 芳香走竄,能「通諸竅、開經絡之壅遏」。在此方中非用於開竅醒神,而是藉其穿透力助藥性直達病所,破除中焦氣機鬱滯。
    • 與牛涎合用,一潤一散:牛涎柔緩局部刺激,麝香激發氣血運行,共奏「通降胃氣」之功。

外治與服藥時機的協同作用

  • 束縛中脘:物理加壓可能暫時改變腹內壓力分布,待突然解開時,誘導氣血重新灌注,類似「通閉」手法,為藥物創造作用條件。
  • 乘氣喘服藥:刻意選擇氣逆發作時投藥,順勢利用體內氣機上衝之力,助藥性滲透(類似「欲降先升」的相反相治理論),後以熱藥溫通引導下行。
  • 熱粥輔助:藉穀氣溫養胃陽,粥之流質特性協助推動藥力,防峻藥傷正,呼應「胃喜潤惡燥」之性。

整體治療邏輯
此方體現「以動制動」的思維:先以束縛暫遏氣逆,再驟然釋放並投藥,利用機體應激反應強化藥效。牛涎與麝香的組合,反映「潤燥相濟」與「通補並行」的古代用藥智慧,針對噎膈病機中「氣滯、燥結、瘀阻」的複合因素。

傳統服藥法


牛涎(先以羯午用繩掛開牛口,以淨布巾抹令口舌淨,卻拖牛舌出來,候有涎出,以碗盛之)、 麝香1捻。
每服用8分盞為1服,研好麝香末打勻,卻以銀盞(湯皿)令溫,以以絹帛束縛中脘胃口令極緊,候氣喘,乘熱解開,隨氣喘1-2口便服,藥時先對病人說煮白粥惱頓之。服藥罷,隨與粥吃。神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香牛飲, 出處:《得效》卷五。 組成:牛涎(先以羯牛用繩掛開牛口,以淨布巾抹令口舌淨,卻拖牛舌出來,候有涎出,以碗盛之)、麝香1撚。 主治:便噎,翻胃,吐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