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涼血潤燥飲」方劑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基於其「涼血滋陰」的藥性。
生地黃味甘性寒,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其性寒,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適用於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此外,生地黃還能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用於陰虛火旺、津液不足所致的口乾舌燥、便祕等症狀。
因此,生地黃在「涼血潤燥飲」中能發揮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治療熱毒熾盛、陰虛燥熱等病症的效果。
涼血潤燥飲中包含牡丹皮,主要原因有二:
一、清熱涼血:牡丹皮性寒,味苦,入心、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對於因熱毒內蘊、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如吐血、衄血、咯血、便血等,均有較好的療效。
二、潤燥生津:牡丹皮除了清熱涼血之外,還有潤燥生津的作用。對於因燥熱傷津所致的口渴、咽乾、便祕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涼血潤燥飲中加入牡丹皮,可以有效地清熱涼血、潤燥生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涼血潤燥飲中包含紫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涼血解毒: 紫草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的功效。其藥性可有效降低血液熱度,緩解因燥熱引起的出血、腫痛等症狀。
- 潤燥生津: 紫草同時具有一定的潤燥生津作用,可滋潤乾燥的肌膚和黏膜,緩解因燥熱引起的口渴、咽乾等症狀。
因此,紫草在涼血潤燥飲中發揮著清熱涼血、解毒消腫、潤燥生津的多重功效,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有效改善燥熱引起的各種不適。
涼血潤燥飲中加入茜草,主要基於其「涼血活血」與「清熱解毒」的藥性。
茜草味苦寒,入血分,能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對於熱毒瘀血所致的各種病症,如血熱妄行、經閉痛經、跌打損傷等,均有較好的療效。
此外,茜草亦具潤燥功效,可滋養陰血,緩解燥熱症狀。因此,在涼血潤燥飲中加入茜草,可協同其他藥材,更有效地達到涼血潤燥、清熱解毒的功效。
涼血潤燥飲中包含黃芩,主要是因為黃芩具備以下兩項功效,與方劑主治相符:
- 清熱瀉火:黃芩味苦寒,入肺、心、膽經,善於清熱瀉火,尤其針對熱入血分、血分燥熱所致的症狀,例如口渴、咽乾、皮膚乾燥、失眠等,能有效清熱降火,改善燥熱症狀。
- 涼血止血:黃芩具備涼血止血功效,能抑制血熱妄行,有效改善熱毒血瘀所造成的出血症狀,例如吐血、衄血、尿血等,與方劑中涼血止血的功效相輔相成。
涼血潤燥飲中加入大青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大青葉性寒,味苦,歸肺、肝經。其藥理作用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為主。方劑中若出現熱毒壅盛、血熱妄行等症狀,大青葉可有效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緩解症狀。
- 潤燥生津,利咽消腫:大青葉除了清熱解毒外,亦具潤燥生津、利咽消腫之效。對於因熱燥傷肺所致的咽喉腫痛、口乾舌燥等症狀,大青葉能有效潤燥生津,利咽消腫,緩解不適。
涼血潤燥飲中加入玄參,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清熱涼血:玄參味甘苦寒,入心、肺、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對於熱邪入血,導致的發熱、口渴、咽痛、便祕等症狀,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2. 滋陰潤燥:玄參能滋陰潤肺,對於燥熱傷津,導致的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玄參在涼血潤燥飲中,能有效地發揮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作用,促進身體恢復健康。
「涼血潤燥飲」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潤肺: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清熱潤肺、養陰生津的功效,可緩解燥熱引起的咳嗽、口乾舌燥等症狀。
- 滋陰降火: 涼血潤燥飲多用於熱證,如血熱妄行、燥熱傷肺等。麥門冬能滋陰降火,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清熱涼血、潤燥止咳的效果。
因此,麥門冬在涼血潤燥飲中扮演著清熱潤肺、滋陰降火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改善燥熱引起的各種症狀。
涼血潤燥飲中加入石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潤燥:石斛性微寒,味甘,入胃、腎經,具有清熱生津、益胃生津的功效。對於熱病傷津、口渴咽乾、胃陰不足等症狀,石斛能有效清熱潤燥,滋陰生津,緩解燥熱之苦。
- 滋陰養血:石斛具有養陰生津、益胃健脾的作用,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達到涼血潤燥的效果。對於熱病耗傷陰血、血虛生燥所引起的症狀,石斛能起到滋陰養血、潤燥生津的作用。
綜上所述,石斛在涼血潤燥飲中,既能清熱潤燥,又能滋陰養血,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涼血潤燥飲中包含天花粉,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涼血: 天花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涼血的功效,可有效緩解燥熱、血熱所致的各種症狀,如口渴、便祕、皮膚乾燥等。
- 潤燥生津: 天花粉富含黏液質,能滋潤乾燥的組織,促進津液生成,緩解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等症狀。
因此,在涼血潤燥飲中加入天花粉,可發揮其清熱涼血、潤燥生津的功效,使方劑更能有效地治療熱燥傷津、血熱妄行等症。
涼血潤燥飲中加入沙苑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補腎,涼血潤燥:沙苑子性微寒,味甘,入腎、肝經,具有滋陰補腎、涼血潤燥的功效。其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尤其適合治療因陰虛火旺導致的口乾舌燥、便祕、血熱妄行等症狀。
- 協同其他藥材:涼血潤燥飲通常配合其他藥材,如生地黃、麥冬、玄參等,共同發揮滋陰清熱、涼血潤燥的作用。沙苑子的加入,可增強方劑的滋陰補腎功效,使藥效更加全面,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涼血潤燥飲》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針對「血熱化燥生風」之證,尤善治毛髮紅糠疹屬熱燥相搏者。其證見:皮膚潮紅甲錯如刀锉,毛囊角化堅硬,頭面四肢脫屑瘙癢劇烈,伴見舌紅無苔、脈細滑數。此乃素體血熱,復因情志化火,灼傷陰津,致使風燥由內而生,外發肌表。古籍謂「諸癢屬風,風盛則燥」,本方融合涼血、養陰、祛風三法,正合《內經》「燥者潤之」「熱者寒之」之旨。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涼血活血為君
- 生地(30克)配丹皮(9克):取生地甘寒滋陰涼血,丹皮苦辛泄熱化瘀,二者相須清解血分伏熱,斷燥熱之源。
- 紫草(15克)、茜草(12克):紫草解毒透疹,茜草散瘀通絡,協同增強涼血活血之功,使血熱得清則風燥無所依。
清熱解毒為臣
- 黃芩(9克)、大青葉(15克):黃芩瀉肺火,大青葉解熱毒,二者清氣分鬱熱,防止熱邪進一步內陷營血。
滋陰潤燥為佐
- 玄參(9克)、麥冬(6克)、石斛(9克)、花粉(9克):此四味甘寒養陰之品,直補肺胃之津,玄參兼能軟堅散結,麥冬清心除煩,石斛生津潤膚,花粉清熱生津,共奏「增水敵燥」之效。
祛風止癢為使
- 蒺藜(9克):辛散苦降,既能平肝疏風,又可止癢,引藥外達皮表,使內清外疏,風燥並治。
全方配伍精義
本方以「清血熱如釜底抽薪,滋陰液若揚湯止沸」為核心策略:
- 血熱得清,則風燥失去溫床;
- 陰津得復,則皮膚潤澤有源;
- 風邪得散,則瘙癢脫屑自止。
尤其生地用量獨重,既體現「治風先治血」之則,又暗合「涼血不傷陰」之巧;配伍輕量蒺藜,既防滋膩礙邪,又助藥力外透。此方驗證於少年血熱陽盛之體,正合「童子陰常不足,陽常有餘」之生理特點,故獲效顯著。
傳統服藥法
生地30克,丹皮9克,紫草15克,茜草12克,黃芩9克,大青葉15克,玄參9克,麥冬6克,石斛9克,花粉9克,蒺藜9克。
涼血清熱,滋陰潤燥。
毛髮紅糠疹 張某某,男,13歲,三周來臉面潮紅脫屑,毛囊角化,尤以頭部為明顯,瘙癢甚劇,抓後出現痂皮,脈細滑,舌質紅,苔光,乃血熱生風,風勝則燥,治以涼血清熱,滋陰潤燥,先取涼血潤燥飲三劑,接服加味蒼朮膏。一月後復診,四肢皮膚損害明顯消退,癢已不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涼血潤燥、清熱解毒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毛發紅糠疹。使用本方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涼血潤燥飲, 出處:《朱仁康臨床經驗集》。 組成:生地30g,丹皮9g,紫草15g,茜草12g,黃芩9g,大青葉15g,玄參9g,麥冬6g,石斛9g,花粉9g,蒺藜9g。 主治:涼血清熱,滋陰潤燥。主治:毛發紅糠疹,頭皮、顔面、雙肘、膝部皮膚發紅脫屑、瘙癢。青年素稟血熱之體,心緒煩擾,五志化火,血熱化燥生風,肌膚甲錯,潮紅瘙癢,破如刀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