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祛風清上洗藥」方劑中包含「防風」,乃因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 祛風止癢: 防風性味辛溫,入肺經,能散風寒,止癢止痛。對於風邪上襲,引起頭面、皮膚瘙癢,以及風寒濕痺等症狀,防風能有效驅散風邪,止癢止痛,達到清上祛風之效。
- 疏散風熱: 防風亦能疏散風熱,對於風熱上攻,引起頭痛、發熱、口渴、鼻塞等症狀,防風能起到清熱解毒,疏散風邪的作用,避免風熱之邪深入經絡,加重病情。
因此,「防風」在「祛風清上洗藥」中起到祛風止癢、疏散風熱的功效,有助於治療因風邪上襲引起的各種症狀。
「祛風清上洗藥」方劑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行氣止痛,疏散風寒: 川芎具有行氣活血、止痛的功效,可疏散風寒,對於風寒襲上,引起頭風、鼻塞、頭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 活血通絡,改善血液循環: 川芎能活血通絡,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腦部供血,有助於緩解頭部脹痛、頭暈目眩等症狀。
因此,川芎在「祛風清上洗藥」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可以有效地祛風散寒,改善頭部不適症狀。
祛風清上洗藥方中包含白芷,原因如下:
- 白芷性溫,味辛,歸肺、胃經,具有祛風解表、通竅止痛、消腫生肌的功效。 此方旨在祛風清上,而白芷的祛風解表之功,可有效散發外感風邪,緩解頭痛、鼻塞等症狀。
- 白芷善於通鼻竅,可改善因風寒侵襲而導致的鼻塞、流涕等症狀。 且白芷亦具生肌之效,對於因風寒侵襲而引發的皮膚病變,亦有輔助治療作用。
綜上所述,白芷在祛風清上洗藥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祛風解表、通竅止痛、消腫生肌的功效,有助於緩解風寒侵襲所導致的各種症狀。
「祛風清上洗藥」方中加入薄荷,主要是基於其清熱解表及疏風止癢的功效。
薄荷性涼,味辛,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之效,可有效治療因風熱上襲所致的頭風、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同時,薄荷亦有止癢之功,可緩解因風熱引起的面部、頭皮等部位的瘙癢症狀。
因此,薄荷的加入可有效改善風熱上襲引起的各種不適,符合「祛風清上」的治療目的。
桑葉在「祛風清上洗藥」方劑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主要因其以下特性:
1. 清熱解表: 桑葉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解表、疏散風熱之效。對於風熱上襲,引起的頭痛、發熱、咳嗽、咽痛等症,桑葉能有效清熱解表,宣肺透邪,緩解症狀。
2. 疏風止癢: 桑葉能疏散風邪,止癢止痛,對於風熱引起的皮膚瘙癢、丘疹等症狀,桑葉能有效緩解。
「祛風清上洗藥」方劑以桑葉為主藥,旨在清熱解表,疏風止癢,針對風熱上襲之症,達到驅風清熱、止癢止痛之功效。
「祛風清上洗藥」方劑中包含菊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疏風散熱: 菊花性涼,味甘苦,入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疏風散熱、平肝明目之效。此方旨在治療風熱上襲引起的頭目脹痛、鼻塞流涕、咽喉腫痛等症,菊花可以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緩解這些症狀。
- 清肝明目: 菊花還能清肝明目,對於因風熱上攻導致的目赤腫痛、視力模糊等症狀,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總之,菊花在「祛風清上洗藥」中發揮清熱解毒、疏風散熱、清肝明目的作用,與方劑的整體功效相輔相成。
「祛風清上洗藥」方劑中加入天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平肝熄風: 天麻性平味甘,入肝經,具有平肝熄風、止痙定眩之效。對於風邪上擾,導致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痙攣抽搐等症狀,天麻能有效平息肝風,舒緩症狀。
- 活血化瘀: 天麻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退。對於風邪引起的頭部疼痛、血管痙攣等,天麻能起到輔助緩解的作用。
因此,在「祛風清上洗藥」中加入天麻,能有效發揮其平肝熄風、活血化瘀的功效,達到祛風清上、止痛止痙的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祛風清上洗藥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偏正頭痛,頭目昏重」,屬風邪上擾、清陽不展所致。頭痛或偏或正,昏沉脹重,多因風邪外襲、阻遏清陽,或內生風熱、上攻頭目。外洗之法,使藥力直達病所,疏風透邪、清利頭目。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防風(君藥)
- 辛甘微溫,善祛風邪,為「風藥之潤劑」,兼能勝濕,緩解頭目昏重。
川芎、白芷(臣藥)
- 川芎辛溫,上行頭目,活血祛風,擅治偏正頭痛;白芷辛香升散,祛風止痛,尤長於陽明經頭痛(前額、眉棱骨痛)。二藥協同,增強祛風通絡之效。
薄荷、桑葉、甘菊(佐藥)
- 薄荷辛涼,輕清宣散,疏風熱、清頭目;桑葉、甘菊性涼,平肝明目,清泄上焦風熱。三藥制約防風、川芎之溫性,使方劑趨於平和,兼顧風熱之證。
天麻(使藥)
- 息風止暈,平肝潛陽,針對頭目昏重、眩暈之症,助諸藥直達巔頂。
配伍特點與治療原理
- 辛散與涼清並用:防風、川芎、白芷辛溫祛風,薄荷、桑葉、甘菊辛涼清熱,適合風邪夾熱或風熱上攻之證。
- 外治直達病所:以水煎洗,藥氣由頭部肌腠滲透,疏風散邪、通絡止痛,避開內服之脾胃負擔。
- 標本兼顧:既散外風(防風、白芷),又平內風(天麻),兼清頭目(桑菊),緩解頭痛昏重之標,調和氣機升降之本。
適用情境推論
此方外洗適用於風邪上犯或風熱輕證,如感冒初起頭痛、肝陽上亢前的頭暈目脹,或久病頭風遇外邪誘發者。其藥性輕靈,偏重疏解表邪,若內傷虛證或肝火熾盛,則需配合內服藥調整。
傳統服藥法
防風3錢,川芎2錢,白芷2錢,薄荷1錢,桑葉2錢,甘菊1錢5分,天麻1錢。
用水熬透,洗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辛涼,有發汗解表的作用,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祛風清上洗藥, 出處:《慈禧光緒醫方選議》。 組成:防風3錢,川芎2錢,白芷2錢,薄荷1錢,桑葉2錢,甘菊1錢5分,天麻1錢。 主治:偏正頭痛,頭目昏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