芎菊散

芎菊散

XIONG J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百一》卷九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2.5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3%
肝經 19%
脾經 18%
心經 9%
胃經 9%
腎經 5%
膽經 5%
心包經 5%
膀胱經 4%
肺經
肝經
脾經
心經
胃經
腎經
膽經
心包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芎菊散中加入薄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熱,清利頭目:薄荷性涼,味辛,入肺經,具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止癢止痛的功效。與方中其他藥物如川芎、菊花等共同作用,可有效治療風熱上擾所致的頭痛、眩暈、目赤腫痛等症狀。
  2. 增強清熱解毒作用:薄荷的揮發油成分能促進血液循環,並具有抑菌抗炎作用。與方中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如黃芩、梔子等配合使用,可增強清熱解毒的療效,進一步緩解熱毒上攻所致的症狀。

芎菊散中包含菊花,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平肝明目的功效,與方劑整體疏風清熱、平肝止眩的功效相契合。

菊花性涼,味甘苦,入肺、肝經,具有清熱解毒、平肝明目之效,能疏散風熱,清肝明目,對於因風熱上擾、肝火上炎導致的頭昏眼花、目赤腫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芎菊散以芎芷石膏為君藥,清熱解表、熄風止痛,菊花則輔助清熱解毒,平肝明目,使藥效更為全面,達到治療風熱上擾、肝陽上亢所致的眩暈、頭痛、目赤腫痛等症狀的目的。

芎菊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芎菊散以川芎、菊花為主,具有疏散風熱、清肝明目的功效。甘草性甘平,味甘,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及副作用的作用。加入甘草,可以緩解川芎、菊花可能帶來的燥性,使藥性更加平和,減少對人體的刺激。
  2. 增強療效: 甘草與川芎、菊花相配,可以增強藥效。甘草能增強川芎的活血化瘀作用,以及菊花的清熱解毒功效。同時,甘草還具有補氣益脾的作用,可以更好地協調藥性,使藥效更加全面。

芎菊散中包含川芎,主要原因如下:

  1. 疏散風熱,清熱解表: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膽經,具有疏散風熱、活血止痛、清熱解表之功效。與菊花相配,可協同清熱解表,對於風熱感冒引起的頭痛、鼻塞、發熱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2. 行氣止痛,通經活絡: 川芎具有行氣止痛、通經活絡的作用,可改善因氣血瘀滯導致的頭痛、頭昏、肢體麻木等症狀。與菊花、薄荷等藥物配合,可更好地疏風解表,改善頭痛不適。

芎菊散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芎菊散主治風寒外襲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涕等症狀。防風性溫,善於祛風解表,止痛止癢,可助其他藥物疏散風寒,緩解頭面部疼痛、瘙癢等不適。
  2. 引藥上行,宣通鼻竅: 防風性輕微,入肺經,具有引藥上行的作用,能引導其他藥物直達頭面部,宣通鼻竅,改善鼻塞、流涕等症狀。

因此,防風在芎菊散中,既能協助祛風止痛,又能引藥上行,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提升藥效。

芎菊散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協同功效: 白芷性溫,能散風寒、通鼻竅,與方中其他藥物如川芎、菊花等,共同發揮疏風散寒、清熱解毒、通鼻竅之功效,治療風寒感冒、鼻塞流涕等症。

二、增強療效: 白芷具有解毒消腫之效,可配合方中其他藥物,加強對鼻腔黏膜的消腫止痛作用,緩解鼻塞、鼻流涕等症狀,提高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芎菊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暴赤眼為中醫病名,指突發性目赤腫痛,常伴畏光流淚、眼瞼腫脹等症,多因風熱外襲或肝火上炎所致。此方以疏風清熱、平肝明目為主,適用於外感風熱或肝經風熱上攻於目之證。


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

  1. 薄荷(2兩)

    • 性味辛涼,歸肺、肝經。
    • 功效:疏散風熱、清利頭目、透疹。
    • 作用:針對目赤腫痛,薄荷能散風熱之邪,緩解頭面五官鬱熱。
  2. 菊花(1兩)

    • 性味甘苦微寒,歸肝、肺經。
    • 功效:疏散風熱、平肝明目、清熱解毒。
    • 作用:為治眼疾要藥, directly清肝明目,解風熱上攻之目赤。
  3. 川芎(1兩)

    • 性味辛溫,歸肝、膽經。
    • 功效: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 作用:上行頭目,善治頭面風邪,配合薄荷、菊花增強祛風效果,兼能活血通絡,改善眼部氣血壅滯。
  4. 防風(7錢)

    • 性味辛甘微溫,歸膀胱、肝、脾經。
    • 功效:祛風解表、勝濕止痛。
    • 作用:助薄荷、菊花散外風,尤善治「風邪襲上」之頭目疾患。
  5. 白芷(半兩)

    • 性味辛溫,歸肺、胃經。
    • 功效:祛風散寒、通竅止痛、消腫排膿。
    • 作用:辛香上行,散頭面風邪,輔助緩解眼瞼腫痛。
  6. 甘草(1兩)

    • 性味甘平,歸心、肺、脾、胃經。
    • 功效:調和藥性、緩急止痛。
    • 作用:協調諸藥,緩解眼部急症不適。

治療原理與配伍邏輯

  1. 疏風清熱為主

    • 薄荷、菊花為君藥,直接疏散頭目風熱;防風、白芷為臣藥,加強祛風解表之力,四藥合用,針對「風熱外襲」病機。
  2. 活血通絡為輔

    • 川芎辛散,既能助祛風,又能活血行氣,改善眼部氣血鬱滯(「血行則風自滅」之理)。
  3. 茶、酒調服增效

    • 茶清(苦甘微寒)送服,取其清上降火之性,助藥力上行頭目;
    • 酒調(辛溫通行)用於外感風寒或寒邪束表時,借酒性溫散,加速祛邪。
  4. 標本兼顧

    • 治標:緩解目赤腫痛、畏光等急症;
    • 治本:疏風清熱,調和肝肺氣機,防風熱再度上擾。

總結:芎菊散以「疏風清熱+活血止痛」為核心,尤其適合風熱或肝經鬱熱上攻之眼疾,組方輕靈上行,契合「暴赤眼」發病急、病位上的特點。

傳統服藥法


薄荷2兩,菊花1兩,甘草1兩,川芎1兩,防風7錢,白芷半兩。
上為細末。
食後以茶少許,沸湯點服;如傷風,用酒調服,其效尤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散風明目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暴赤眼,但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芎菊散, 出處:《百一》卷九。 組成:薄荷2兩,菊花1兩,甘草1兩,川芎1兩,防風7錢,白芷半兩。 主治:暴赤眼。

芎菊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 組成:川芎2兩,菊花1兩,白芷2兩,細辛(去苗葉)半兩,石膏(水飛)半兩,防風(去叉)2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眉骨、太陽穴、頭面俱痛,眼見黑花,目漸昏暗。

芎菊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七。 組成:川芎1兩,甘菊花(擇)1兩,羌活(去蘆頭)3錢,防風(去叉)3分,細辛(去苗葉)3兩,白僵蠶(炒)3兩,草決明1錢,旋覆花(擇)1錢,蟬蛻(洗,焙)1錢,密蕤花(擇)半兩,天麻半兩,荊芥穗半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諸陽受風,頭目旋運,目視昏暗,肝氣不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