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丁香竹茹湯中加入柿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降逆止嘔: 柿蒂味苦澀,性寒,具有降逆止嘔之效。對於因胃氣上逆、痰濁阻滯所致的嘔吐,柿蒂能清熱化痰,降逆止嘔,與丁香、竹茹等藥物協同作用,增強止嘔效果。
- 清熱解毒: 柿蒂亦具清熱解毒之功,可清肺熱、解毒消腫。對於因熱毒上炎所致的嘔吐,柿蒂能清熱解毒,與丁香、竹茹等藥物合用,可達到清熱解毒、止嘔的效果。
丁香竹茹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和胃,降逆止嘔: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竹茹清熱降逆,但容易傷胃,陳皮可緩解竹茹的寒性,同時和胃降逆,協同竹茹止嘔效果。
- 疏肝解鬱,調和氣機: 丁香竹茹湯主要針對肝胃不和、氣逆上衝引起的嘔吐,陳皮具有疏肝解鬱的功效,可調和肝氣,使氣機疏暢,進一步緩解嘔吐症狀。
丁香竹茹湯中使用竹茹,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止嘔: 竹茹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除煩、止嘔降逆之功。對於因熱邪犯胃、胃氣上逆所致的嘔吐,竹茹可起到清熱降火、和胃止嘔的作用。
- 潤燥止咳: 竹茹具有潤燥止咳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燥熱咳嗽、乾咳無痰等症。丁香竹茹湯中,竹茹與丁香等藥物搭配使用,可起到清熱解毒、潤燥止咳的功效,用於治療熱邪犯肺、燥熱咳嗽等症。
丁香竹茹湯中加入丁香,主要有兩大原因:
- 降逆止嘔: 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胃降逆、止嘔止呃的功效。竹茹性寒,味甘,入肺、胃經,清熱化痰,止嘔止渴。兩者合用,溫寒相濟,可有效緩解因胃氣上逆、痰濁阻滯引起的嘔吐、呃逆等症狀。
- 溫胃散寒: 丁香可溫暖脾胃,散寒止痛,對於因寒邪客胃引起的胃脘疼痛、腹痛等症狀也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丁香竹茹湯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中焦氣塞,上焦呃逆」,屬中醫「呃逆」(打嗝)範疇。「中焦氣塞」指脾胃氣機壅滯,升降失司;「上焦呃逆」則因胃氣上逆衝擊膈肌,引發連聲短促的呃逆聲。方劑通過降逆止呃、和胃理氣,疏通中焦壅滯,使胃氣下行而止呃。
組成與治療原理解析
君藥:丁香
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善溫中降逆,為「止呃要藥」,其揮發油可舒緩膈肌痙攣,直接抑制呃逆;配伍生薑(五片)增強溫胃散寒之效,針對寒凝或虛寒性氣逆。臣藥:竹茹
性微寒,入胃、膽經。功能清熱化痰、除煩止嘔,與丁香寒溫相制,既防丁香過燥,又能清胃中鬱熱(如痰熱擾胃之呃逆),體現「寒熱並調」思路。佐藥:陳皮
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疏通中焦氣滯,助脾胃升降復常。與丁香協同,一降一運,化解「氣塞」病機。使藥:柿蒂
苦澀性平,專入胃經,為止呃專藥。《本草綱目》載其能「降逆氣」,現代研究顯示其含鞣質,可抑制平滑肌痙攣。
配伍邏輯與科學內涵
- 升降並用:丁香、柿蒂降氣,陳皮理氣行滯,竹茹輕清上行,共促氣機調暢。
- 寒溫平衡:丁香的溫性與竹茹的微寒,適應複雜病機(如寒熱錯雜之呃逆)。
- 標本兼顧:既止呃(治標),又調理中焦氣機(治本),符合中醫「既病防變」原則。
此方結構簡練,針對「胃氣上逆」核心病機,體現中醫「異病同治」思維,現代可應用於功能性呃逆、輕度膈肌痙攣等屬氣機失調者。
傳統服藥法
柿蒂2錢,陳皮2錢,竹茹2錢,丁香5枚。
加生薑5片,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丁香竹茹湯, 出處:《玉案》卷四。 組成:柿蒂2錢,陳皮2錢,竹茹2錢,丁香5枚。 主治:中焦氣塞,上焦呃逆。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