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香麥湯中加入丁香,主要基於其溫中散寒、降逆止嘔的功效。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溫暖脾胃,散寒止痛,且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
香麥湯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寒邪客胃所致的脘腹冷痛、噁心嘔吐、食慾不振等症狀。丁香的加入,可以溫暖脾胃,散寒止痛,並能降逆止嘔,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溫中散寒、和胃止嘔的效果,進一步增強治療效果。
香麥湯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理氣健脾: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其理氣健脾之功,可助麥冬、山藥等藥材益氣生津,緩解脾胃氣滯,改善消化吸收,進一步提升藥效。
二、行氣化痰:陳皮具行氣化痰之效,可與麥冬、百合等藥材相輔相成,有助於清熱潤肺,化解痰熱,達到治療咳嗽、痰多等症狀。
香麥湯中包含麥芽,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消食導滯:麥芽性味甘平,入脾胃經,具有消食健胃、和中下氣的功效。香麥湯常用於治療食積不化、腹脹便祕等症狀,而麥芽的消食作用正是此方劑的核心功效之一。
- 調和脾胃:麥芽能和胃降逆,緩解脾胃氣機不暢所致的食慾不振、嘔吐等症狀。香麥湯中其他藥材如香附、白蔻等也具有理氣和胃的作用,麥芽的加入能更好地協調藥效,達到調和脾胃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香麥湯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香麥湯主治「(口見)乳,直出而不留,如屋漏」,此症描述屬中醫「乳汁自出」或「漏乳」範疇,指產後母乳未經嬰兒吸吮即自然流出,質清稀、難以控制,狀如屋漏水滴。傳統认为,此病機多與「胃氣不固」或「肝胃失和」相關,因胃主受納、司降濁,若胃氣虛弱或氣機逆亂,則乳汁失於攝納而外溢。
方劑組成與治療邏輯
丁香(3粒)
- 性味辛溫,歸脾、胃、腎經,具溫中降逆、散寒止嘔之效。
- 用於此方,旨在溫胃陽、助運化,並通過其降氣特性,調節胃氣上逆所致的乳汁外溢。
廣陳皮(1錢)
- 即陳皮,辛溫行氣,專入脾胃,能理氣健脾、燥濕和胃。
- 配伍丁香,增強調和中焦氣機之力,使脾胃升降有序,乳汁得固。
炒麥芽(3錢)
- 甘平,歸脾、胃經,炒用偏於回乳消脹,兼有健脾開胃之功。
- 此方取其雙向調節:一則消導脾胃滯氣,助運化以固乳源;二則藉其回乳之性,收斂外溢之乳汁。
全方配伍原理
香麥湯以「溫中行氣」為核心,針對脾胃氣虛或寒滯氣逆所致之漏乳:
- 溫補脾胃:丁香配合陳皮,溫中焦而復其健運之職,使水穀精微得以化為乳汁而不妄泄。
- 理氣固攝:陳皮理氣,麥芽消導,二者助脾胃氣機通降,間接穩定乳汁分泌。
- 標本兼顧:炒麥芽既健脾治本,又回乳治標,直指病症關鍵。
延伸思考
此方體現中醫「治病求本」思維,未直接斂乳,而從脾胃氣機入手。古人觀察到「乳汁為氣血所化」,故胃氣虛或氣滯皆可致乳溢。香麥湯藥簡力專,符合古代民間驗方特色,適用於輕症或初期調理,若氣血大虛或肝火亢盛者,則需加減化裁。
傳統服藥法
丁香3粒,廣皮1錢,麥芽3錢(炒)。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香麥湯, 出處:《幼科指掌》卷三。 組成:丁香3粒,廣皮1錢,麥芽3錢(炒)。 主治:(口見)乳。直出而不留,如屋漏。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