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杜仲湯,顧名思義,其組成必含「杜仲」。杜仲為該方劑的君藥,其性溫,味甘,歸肝、腎經。其主要功效為補肝腎、強筋骨、安胎。
杜仲湯用杜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針對病症: 杜仲湯多用於治療腰膝痠軟、足跟痛、妊娠腰痛、胎動不安等症狀,而杜仲正是治療這些症狀的常用藥材。
- 藥性相合: 杜仲湯中其他藥材,如桑寄生、續斷等,也多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的功效,與杜仲藥性相合,協同作用,以達到最佳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杜仲湯」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杜仲湯」主治「腎虛腰痛腳軟」,其核心病機為 腎氣虧虛,筋骨失養。
- 腰痛:腎主骨,腰為腎之府。腎虛則精氣不充,骨髓空虛,腰部失於溫煦濡養,故見綿綿作痛、遇勞加重。
- 腳軟:腎虛經氣不足,下肢筋骨無力支撐,故見步履不穩、下肢痿軟。
此證多見於久病體弱、年老腎衰,或房勞過度耗傷腎精者,屬虛證範疇。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本方僅以 杜仲(鹽水炒)一味,配伍 水酒各半煎服,其設計簡潔而深契腎虛病機:
杜仲之用:
- 性味歸經:甘溫,入肝、腎經。《神農本草經》載其「主腰脊痛,補中益精氣,堅筋骨」。
- 鹽製意義:鹽炒引藥下行,專入腎經,增強補腎強腰之效。去絲(去除粗纖維)則使藥性更純和,便於有效成分煎出。
- 單味峻補:杜仲為「腰痛專藥」,既能溫補腎陽以壯筋骨,又兼益肝陰以潤宗筋,標本兼顧。
酒水同煎之理:
- 酒性辛溫:可行藥勢、助血脈,宣通經絡,使杜仲補而不滯,直達下焦。
- 水酒各半:調和補益與流通之性,避免純酒過散傷陰,或純水滯緩藥力。
三、整體治療思維
此方體現「精簡專一」的用藥哲學,針對腎虛腰痛之核心,以杜仲 填精温腎、強筋壯骨,輔以酒行藥力,共奏:
- 補腎填精:充養骨髓,固本培元。
- 強健筋骨:改善腰膝無力,恢復運動機能。
- 通絡止痛:酒助氣血運行,緩解虛性腰痛之僵滯感。
四、延伸推理
若臨證見 寒甚(如畏冷肢涼),可加附子、肉桂;兼濕重(酸沉感) 可配蒼朮、薏苡仁,然原方單用杜仲已能切中腎虛本質,故以簡馭繁,效專力宏。
傳統服藥法
川杜仲(鹽水炒去絲)1兩。
水、酒各半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杜仲湯, 出處:《不知醫必要》卷二。 組成:川杜仲(鹽水炒去絲)1兩。 主治:腎虛腰痛腳軟。
杜仲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一。 組成:杜仲(去粗皮,微炙,爲細末)3兩,生地黃汁3合。 主治:腳氣緩弱腫疼。
杜仲湯, 出處:《傷科補要》卷四。 組成:肉桂1錢,烏藥1錢,杜仲1錢,生地1錢,赤芍1錢,丹皮1錢,歸尾1錢,胡索1錢,桃仁1錢,川斷1錢。 主治:腰脊傷痛。
杜仲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六。 組成:杜仲(去粗皮,塗酥炙)1兩1分,萆薢1分,桂(去粗皮)1分,白朮1兩1分,甘草(炙)3分,附子(炮裂,去皮臍)3分。 主治:溫中下氣。主治:肺勞虛寒,腰背苦痛,難以俯仰,短氣,唾如膿膠。
杜仲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一。 組成:杜仲(去粗皮,炙,銼)2兩,牡蠣(燒)1兩半,麻黃根1兩半,黃耆(銼)1兩,白朮(銼)1兩,肉蓯蓉(切,焙)1兩,白茯苓(去黑皮,銼)1兩,芍藥1兩,甘草(炙,銼)半兩,人參3分。 主治:傷寒後虛羸,夜多盜汗。
杜仲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五。 組成:杜仲(去粗皮,酒浸,銼,炒)1兩,桂(去粗皮)1兩,羌活(去蘆頭)1兩,椒(去目并閉口者,炒出汗)1兩,秦艽(去苗土)1兩,石斛(去根)1兩,栝樓根1兩,續斷1兩,五加皮(銼,焙)1兩,牡丹皮1兩,芍藥1兩,當歸(銼,焙)1兩。 主治:勞動傷腰卒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