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補腎湯是一種常見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杜仲,主要是基於其補腎的特性。杜仲被認為具有補益肝腎、強筋骨的功效,對於腎虛所引起的腰痛、筋骨無力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杜仲中的有效成分如杜仲酚、揮發油等,能增強腎臟功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新陳代謝。
在中醫理論中,腎主藏精,且與骨骼和生長發育密切相關。因此,杜仲的補腎作用對於維持人體的整體健康非常重要。此外,杜仲的性質平和,適合不同體質的人羣,尤其適合於中老年人,能有效增強身體的抵抗力。綜合以上分析,杜仲在補腎湯中的應用不僅體現了其藥理作用,也符合中醫的整體調理理念。
主治功效
針對不同古籍中記載的「補腎湯」及其主治功效、治療原理進行分析:
《本草圖經》|蘇頌
記載的補腎湯主要用於治療腰痛,其組成為杜仲、五味子,以水煎後加入羊腎,空腹服用。其治療原理在於:
- 杜仲:補肝腎,強筋骨,為治療腰痛之要藥。
- 五味子:固腎澀精,與杜仲相伍,可增強補腎固腰之效。
- 羊腎:以形補形,補腎益精。
此方重在補益肝腎,強筋壯骨,兼以血肉有情之品填補腎精,故能有效治療腰痛。
《聖濟總錄》|北宋徽宗趙佶主持編纂
《聖濟總錄》中記載了多個不同組成的補腎湯,主治病症各有側重:
- 治腎虛厥寒,面黑耳枯,臍腹冷痛倦怠:此方組成藥物較多,主在溫補腎陽,散寒止痛,改善腎陽虛衰引起的全身虛寒症狀。
- 治腎虛寒耳鳴好睡,日漸痿損:此方重在溫補腎陽,兼顧益精填髓,治療腎陽虛衰引起的耳鳴、嗜睡、痿弱等症。
- 治腎虛寒關格塞煩熱,腰背強直,飲食減少,氣力漸羸:此方在溫補腎陽的基礎上,兼顧益氣養血,治療腎陽虛衰兼氣血不足引起的腰背強直、食少乏力等症。
- 治腎虛忪悸恍惚,眼花耳聾。肢節疼痛,皮膚搔癢。小腹拘急,面色常黑,黃疸消渴:此方組成藥物眾多,功效全面,既能溫補腎陽,又能滋陰養血,祛風除濕,治療腎虛引起的複雜症狀。
- 治腎臟虛冷,腹脅脹滿:此方重在溫腎散寒,行氣止痛,治療腎臟虛寒引起的腹脅脹滿。
- 治腎臟虛損,耳作蟬鳴,腹痛腰疼:此方重在補腎益精,兼顧活血止痛,治療腎虛引起的耳鳴、腹痛、腰痛。
總體而言,《聖濟總錄》中的補腎湯多以溫補腎陽為基礎,根據不同的兼症配伍其他藥物,以達到扶正祛邪、標本兼治的目的。
《雜病廣要》|日本·丹波元堅撰
記載了西園公所制的補腎湯,主治一切腰痛。由於未提供具體組成,無法詳細分析其治療原理,但從其主治功效來看,應是以補腎強腰為主要治療原則。
《醫門補要》|趙濂
記載的補腎湯主治腰痛成龜背症,其組成為當歸、熟地、菟絲子、杜仲、破故紙、巴戟天、山萸、枸杞子、山藥、淡蓯蓉、淮牛膝、葡萄肉。其治療原理在於:
- 當歸、熟地:補血養血,滋陰填精。
- 菟絲子、杜仲、破故紙、巴戟天、山萸、枸杞子:補肝腎,強筋骨。
- 山藥、淡蓯蓉、淮牛膝:補益脾腎,強壯筋骨。
- 葡萄肉:補氣血,益肝腎。
此方重在補益肝腎,強壯筋骨,兼顧補氣養血,故能治療因脾腎兩虛,勞損筋骨所致的腰痛成龜背症。
《明醫指掌》|皇甫中
記載的補腎湯主治寒疝入腹痛,其組成為人參、白茯苓、黃耆、附子、白朮、沉香、木瓜、羌活、川芎、紫蘇、甘草。其治療原理在於:
- 人參、黃耆、白朮、甘草:補中益氣,健脾益腎。
- 附子:溫腎散寒,祛除寒邪。
- 沉香、木瓜、羌活、川芎、紫蘇:行氣止痛,散寒通絡。
此方重在溫補脾腎,散寒止痛,適用於寒邪內侵,脾腎陽虛所致的寒疝腹痛。
《湖嶽村叟醫案》|翟竹亭
記載了翟氏使用補腎湯治療筋骨痠痛的案例,強調因虛致痛者亦可用補法,並指出筋骨疼痛的補法不外乎補脾、補肝、補腎。書中雖未列出具體方劑組成,但從其治療思路來看,應是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辨證施治,選用相應的補益脾、肝、腎的藥物組方。
《醫學入門》|李梃
記載的補腎湯即四君子湯加黃耆、附子、沉香、羌活、木瓜,並減少甘草、紫蘇、川芎的用量,主治寒入小腹,疼痛泄瀉,胸滿痞塞。其治療原理與《明醫指掌》中的補腎湯相似,重在溫補脾腎,散寒止痛,適用於寒邪內侵,脾腎陽虛所致的腹痛、泄瀉、胸滿等症。
綜合以上分析,不同古籍中記載的「補腎湯」雖名稱相同,但組成和主治功效各有側重。其共同點在於都以補腎為核心,或溫補腎陽,或滋補腎陰,或兼顧脾肝,根據不同病症配伍其他藥物,以達到扶正祛邪、標本兼治的目的。在臨牀應用時,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辨證施治,選擇合適的方劑和加減變化,方能取得良好療效。
傳統服藥法
杜仲1大斤。上切,分作十四劑。
每夜取1劑,以水1大升,浸至五更,煎至三分之二,濾取汁,以羊腎3-4枚(切),下之,再煮3-5沸,如作羮法,空腹頓服;用鹽、酢和之亦得。
(《普濟方》卷一五六引《十便良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補腎湯, 出處:《普濟方》卷二十九。 組成:芒消2兩,礬石2兩(熬汁盡),大豆。 主治:腎氣不足。
補腎湯, 出處:《本草圖經》引《崔元亮海上方》(見《證類本草》卷十一)。 組成:杜仲1大斤。 主治:腰痛。
補腎湯, 出處:《本草圖經》引《箧中方》(見《證類本草》卷十二)。 組成:杜仲1大斤,五味子半大升。 主治:腰痛。
補腎湯,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 組成:破故紙(酒炒)、小茴(鹽酒炒)、玄胡索、牛膝(去蘆,酒洗)、當歸、杜仲(酒炒)、黃柏(酒炒)、知母(酒炒)。 主治:一切腰痛。
補腎湯, 出處:《三因》卷七。 組成:人參1兩,茯苓1兩,白朮1兩,黃耆1兩,附子(炮,去皮臍)1兩,沉香4錢,木瓜1兩半,羌活半兩,甘草(炙)1分,川芎1分,紫蘇3分。 主治:溫脾補腎。主治:寒疝入腹,上實下虛,小腹(疒丂)痛,時復泄瀉,胸膈痞滿,不進飲食。
補腎湯, 出處:《脈症正宗》卷一。 組成: 補腎湯(《三因》卷七。)出處:《三因》卷七。組成:人參1兩,茯苓1兩,白朮1兩,黃耆1兩,附子(炮,去皮臍)1兩,沉香4錢,木瓜1兩半,羌活半兩,甘草(炙)1分,川芎1分,紫蘇3分。主治:溫脾補腎。主治:寒疝入腹,上實下虛,小腹(疒丂)痛,時復泄瀉,胸膈痞滿,不進飲食。 。 主治:補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