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扁豬臟飲

桂扁豬臟飲

GUI BIAN ZHU ZANG YI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5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8.7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3%
腎經 16%
肝經 16%
心經 16%
胃經 16%
脾經
腎經
肝經
心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桂扁豬臟飲中加入肉桂,主要有兩大原因:

  1. 溫陽散寒,助脾胃運化:豬臟性寒,易傷脾胃,而肉桂性熱,溫陽散寒,可溫補脾胃,促進消化吸收,避免因寒涼而導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2. 溫經通絡,活血化瘀:肉桂入心、肝、腎經,具有溫經通絡、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改善因寒邪阻滯而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並促進血液循環,提高藥效。

此外,肉桂與其他藥材配伍,可增強藥效,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治療疾病。

桂扁豬臟飲中加入白扁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和胃: 白扁豆味甘性平,入脾胃經,具有健脾和胃、消暑止瀉的功效。豬臟多屬肥膩,易損脾胃,白扁豆可中和其燥熱,避免脾胃受損,幫助消化吸收。
  2. 解毒化濕: 白扁豆還具有一定的解毒化濕作用,可以清熱解毒,祛除濕邪。桂枝性溫,豬臟性溫,易產生燥熱,白扁豆可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平衡藥性,避免燥熱傷陰。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桂扁豬臟飲之傳統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大便下膿血,日夜數次,數年久病」,即現代所謂久痢(慢性痢疾)或腸風下血(腸道出血伴隨膿液),屬脾胃虛弱、氣血失調所致。其病機可能因長期濕熱蘊結腸道,氣血瘀滯化膿,或脾陽不足難以統攝血行。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君藥:雄豬大臟(豬大腸)

    • 中醫以臟補臟,豬腸入大腸經,能「潤腸治痢」,直接作用於病位。其性平味甘,可固護腸道黏膜,現代觀點或含脂質與膠質,具物理性保護作用。
    • 《本草綱目》載其「主虛渴、小便數、補下焦虛竭」,此處取其修復腸道、止瀉固脫之效。
  2. 臣藥:桂圓肉(龍眼肉)

    • 甘溫補心脾、益氣血,針對久病氣血兩虛。脾虛則水穀不化而瀉,血虛則腸絡失養而出血,桂圓能補益中焦,助脾統血。
    • 其富含葡萄糖、蔗糖等,可能提供能量支持,改善慢性消耗性病患的營養狀態。
  3. 佐藥:新鮮扁豆花

    • 性平味甘,傳統用於「消暑化濕、和中止瀉」,尤擅清腸道濕熱。扁豆花芳香輕清,能醒脾化濁,解腸道濕熱鬱滯,緩解膿血便。
    • 現代研究顯示其含黃酮類成分,或具抗炎、抑菌作用,對痢疾桿菌等腸道病原體可能有一定抑制效果。
  4. 使藥:糯米、人中白

    • 糯米甘溫補中,黏性助藥附著於腸壁,可能延緩吸收而增強局部作用。
    • 人中白(人尿沉澱物)鹹寒降火,《本草備要》謂其「降火消瘀」,此處炙脆研末,或藉其礦物質成分收斂止血,兼清餘熱。

配伍思維與原理
全方以「補虛固腸」為主軸,佐以「化濕清熱」。豬腸為載體引藥直達病所;桂圓補虛治本,扁豆花祛濕治標,糯米和中護膜。人中白局部收斂,可視為「標本兼顧」之劑。其「裝臟燒爛」的制法,結合中醫「燻蒸」與「藥食同源」概念,可能增強成分滲透與協同作用。

推測適應症之病理基礎
此方所治「膿血便數年」,近似現代潰瘍性結腸炎、慢性細菌性痢疾或腸結核。其機制或通過:

  1. 物理保護:豬腸與糯米形成黏稠物覆蓋腸壁,減少刺激。
  2. 調節微環境:扁豆花調節腸道菌群,桂圓改善免疫功能。
  3. 營養支持:補充糖分與膠質,促進黏膜修復。

此方體現「虛者補之」「滑者澀之」原則,然組方簡潔,契合民間驗方特色,注重實效而非理論繁複。

傳統服藥法


雄豬大臟1條(洗淨),桂圓肉2兩,新鮮扁豆花4兩。
將後二味同打爛,用白糯米拌和,裝入臟內,兩頭扎住,砂鍋內燒爛,忌見鐵器。然後將人中白炙脆,研末蘸吃,或醬油蘸吃亦可,不論吃粥、吃飯、空口皆可吃。吃四五條即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桂扁豬臟飲, 出處:《種福堂方》卷二。 組成:雄豬大臟1條(洗淨),桂圓肉2兩,新鮮扁豆花4兩。 主治:大便下膿血,日夜數次,數年久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