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授五公散

神授五公散

SHEN SHOU WU GONG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偏寒 (0.61)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3%
大腸經 16%
肺經 16%
胃經 16%
腎經 16%
肝經
大腸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神授五公散中包含五倍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收斂止瀉: 五倍子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瀉的功效。其富含鞣質,可與蛋白質結合形成沉澱,收縮腸道黏膜,抑制腸蠕動,減緩腹瀉。

2. 清熱解毒: 五倍子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用於治療濕熱下注引起的腹瀉、痢疾等症。此外,五倍子亦可外用治療濕疹、瘡瘍等皮膚病。

因此,神授五公散中加入五倍子,可發揮其收斂止瀉、清熱解毒的功效,協同其他藥物共同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神授五公散」方劑中含有蜈蚣,這與蜈蚣的藥性息息相關。蜈蚣味辛、性溫,具有通絡止痛、解毒散結、祛風通痺的功效。

蜈蚣在中醫理論中,屬於「蟲類」藥材,其毒性可入藥,用於治療風濕痺痛、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破傷風、毒蛇咬傷等症。因此,將蜈蚣加入「神授五公散」方劑,主要是利用其通絡止痛、解毒散結的特性,以達到治療相關病症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神授五公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用於「諸瘡久不收口者,并漏孔及痔瘡」。古代醫家認為,瘡口久潰不癒,多因氣血虛弱、毒邪未盡,或瘡口局部氣血凝滯、肌肉失養所致。而「漏孔」則多為瘺管形成,膿水淋漓;「痔瘡」則屬濕熱瘀結,局部腫痛出血。此方外用以收斂瘡口、拔毒生肌,促使瘡瘍癒合。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大五倍子

    • 五倍子為漆樹科植物鹽膚木的蟲癭,性味酸澀寒,傳統功效為收斂止血、解毒斂瘡。
    • 其富含鞣質,能凝固蛋白質,促進瘡面收斂,減少滲出,並抑制細菌生長,故適用於久潰不斂之瘡瘍。
    • 古代醫籍如《本草綱目》記載:「五倍子…收脫肛、子腸墜下、斂瘡口。」
  2. 蜈蚣

    • 蜈蚣性味辛溫,有毒,外用能攻毒散結、通絡止痛。
    • 其含組織胺及溶血蛋白等成分,可刺激局部組織,促進氣血流通,拔毒排膿,消散瘡瘍之餘邪。
    • 《名醫別錄》載:「療心腹寒熱積聚…去惡血。」説明其化瘀通絡之效。
  3. 配伍與炮製邏輯

    • 以五倍子收斂固澀為君,蜈蚣攻毒通絡為佐,二者一收一散,既能斂瘡生肌,又不致留邪。
    • 「煅存性」為傳統炮製法,既可減蜈蚣之毒性,又能增強五倍子之收斂效果。
    • 蔥湯外洗,取其辛散通透之性,助潔淨瘡面並行氣活血,後以藥末外摻,再以膏藥封固,保護創面。

綜論治療原理

此方通過「斂瘡+攻毒」的雙向作用,針對久瘡不斂的核心病機:

  • 五倍子收斂瘡口,減少滲液,防止續發感染;
  • 蜈蚣攻逐餘毒,通絡散結,促使腐去新生;
  • 二者協同,既能解決「局部氣血瘀滯」之病理,又可促進組織修復,故適用於頑固性潰瘍、瘻管及痔瘡。

此方體現中醫外治「去腐生肌」之法,結合收斂與通散,符合「腐不去則新不生」的瘡瘍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大五倍子1個,蜈蚣1條(去頭足)。
將五倍子開一孔,入蜈蚣,濕紙包,煅存性,為末。
先以蔥湯洗瘡淨,摻之,再用膏藥貼之,每日1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神授五公散, 出處:《萬氏家妙方》卷四。 組成:大五倍子1個,蜈蚣1條(去頭足)。 主治:諸瘡久不收口者,並漏孔及痔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