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布藥膏

黑布藥膏

HEI BU YAO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偏寒 (0.7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0%
大腸經 20%
肺經 20%
肝經 18%
脾經 10%
腎經 10%
胃經
大腸經
肺經
肝經
脾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黑布藥膏中含有五倍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收斂止癢:五倍子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癢的功效。其富含單寧酸,能有效抑制皮膚炎症,減輕瘙癢症狀,對於濕疹、皮炎等皮膚病引起的瘙癢具有顯著效果。
  2. 抗菌消炎:五倍子還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其所含的鞣質能與蛋白質結合,使病原微生物失去活性,抑制其生長繁殖,進而達到消炎抗菌的效果。

因此,五倍子在黑布藥膏中發揮著收斂止癢、抗菌消炎的重要作用,有助於治療皮膚病。

黑布藥膏中加入蜈蚣,其主要原因如下:

1. 解毒消腫: 蜈蚣性寒,具有解毒消腫的功效,可以有效治療毒蛇咬傷、蜂螫傷、瘡瘍腫毒等症狀。黑布藥膏通常用於治療皮膚病、跌打損傷等,加入蜈蚣可以增強其解毒消腫的效果。

2. 活血通絡: 蜈蚣有活血通絡的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環,促進傷口癒合。黑布藥膏中加入蜈蚣,可以增強藥膏的活血通絡效果,加速傷口修復。

黑布藥膏中加入蜂蜜,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潤燥生肌: 蜂蜜具有滋潤、生肌的作用,可以促進傷口癒合,防止乾燥和感染。黑布藥膏多用於外傷、燒燙傷等,加入蜂蜜可以更好地滋潤傷口,促進傷口組織修復。
  2. 消炎止痛: 蜂蜜具有抗菌消炎作用,可以抑制傷口處細菌生長,減輕炎症,緩解疼痛。同時,蜂蜜的粘稠性也有利於藥物成分的附着,延長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黑布藥膏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瘡瘍後遺瘢痕疙瘩」(蟹足腫),屬中醫「癥瘕積聚」範疇。古代認為,此類硬結腫塊多因氣血瘀滯、痰濕凝聚或毒邪未盡,導致皮膚經絡阻塞。黑布藥膏透過外敷軟堅散結、斂瘡生肌,使瘢痕逐漸軟化、縮小,甚至褪色。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老黑醋(250克)

    • 性味酸澀,入肝經,具「散瘀消腫、軟堅」之效。《本草備要》載醋能「散瘀解毒,下氣消腫」。其酸性可滲透皮膚,鬆解瘢痕組織,促進局部氣血運行。
  2. 五倍子(100克)

    • 性寒,味酸澀,歸肺、大腸經,為收斂要藥。《本草綱目》言其「斂瘡殺蟲,能消癰腫」。五倍子含鞣酸,可收縮蛋白質,抑制瘢痕過度增生,並減輕局部充血。
  3. 蜈蚣(1條)

    • 性辛溫,有毒,走肝經,功擅「破瘀攻毒、通絡散結」。《醫學衷中參西錄》指蜈蚣「走竄之力最速,凡氣血凝聚之處皆能開之」。其蟲類藥特性可深入絡脈,破除瘢痕之頑痰死血。
  4. 蜂蜜(100克)

    • 甘平潤燥,能「緩急止痛、解毒生肌」。《本草經疏》稱其「和百藥,潤燥結」。蜂蜜黏稠之性與醋相合,形成膏體緩釋藥性,同時滋潤皮膚,減緩刺激。

三、配伍與作用機制

  • 酸收與散瘀並行:黑醋、五倍子酸澀收斂,抑制瘢痕擴張;蜈蚣辛散走竄,破除瘀滯,一收一散,調節局部氣血。
  • 蟲藥引經透絡:蜈蚣為引經藥,攜他藥深入病所,針對「久病入絡」之瘢痕。
  • 成膏緩釋藥力:蜂蜜與醋煉膏,延長藥效作用時間,同時形成物理封閉(黑布加壓),阻斷瘢痕血供,促其萎縮。

四、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從「瘀、毒、結」三者論治:

  1. 活血通絡:蜈蚣破瘀,醋助散血,改善局部微循環。
  2. 收斂固澀:五倍子鞣酸收縮膠原纖維,抑制增生。
  3. 以毒攻毒:蜈蚣之毒性反制瘢痕頑固之邪,配合黑布壓迫,物理性抑制組織過度生長。

總合而言,黑布藥膏透過「軟堅—散瘀—斂瘡」三步,標本兼顧,體現中醫外治法「給邪出路」之思維。

傳統服藥法


老黑醋250克,五倍子100克,蜈蚣1條,蜂蜜100克。
上藥煉成黑色稠膏。
用時先將黑膏塗在蟹足腫上,再貼上黑布,每日換1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使用。
  • 對黑布藥膏過敏者禁用。
  • 使用黑布藥膏期間,應避免陽光照射。

相同名稱方劑


黑布藥膏,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老黑醋250g,五倍子100g,蜈蚣1條,蜂蜜100g。 主治:瘢痕疙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