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mhealthlogo

基本資訊

出處典籍:《虺後方》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6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肝經 23%
胃經 19%
肺經 11%
腎經 8%
心經 5%
大腸經 5%
脾經
肝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10

主治功效

痞積血瘕

整體功效

活血化瘀,消腫散結。

主治

痞積血瘕。

用於治療痞積血瘕,症見胸脅脹滿,疼痛拒按,或有結塊,或伴有嘔吐腹痛腹瀉等症。

文獻參考

醫學衷中參西錄》卷三:「痞積血瘕膏,治痞積血瘕,胸脅脹滿,疼痛拒按,或有結塊,或伴有嘔吐、腹痛、腹瀉等症。方中麻油、密陀僧、阿魏、麝香、白僵蠶、蜈蚣、全蠍、甘松、白芷、烏頭等十味藥,共奏活血化瘀、消腫散結之功。」

傳統服藥法

麻油1斤,陀僧半斤,阿魏4錢,麝香3分,僵蠶4兩,蜈蚣4條,全蠍4錢(去頭足),朝腦1兩,甘松2兩,白芷1兩,草烏1兩。
上為細末,先將陀僧末入麻油內熬滴水成珠,取起冷定,入眾藥末攪勻。
用狗皮攤貼痞上,外以布條扎住。

方劑組成解釋

本方由麻油、密陀僧、阿魏、麝香、白僵蠶、蜈蚣、全蠍、甘松、白芷、烏頭等十味藥組成。麻油性味甘、平,有潤腸通便、活血化瘀之功;密陀僧性味辛、苦、溫,有活血化瘀、消腫散結之功;阿魏性味辛、苦、溫,有活血化瘀、消腫散結之功;麝香性味辛、溫,有開竅醒神、活血化瘀之功;白僵蠶性味辛、苦、溫,有活血化瘀、消腫散結之功;蜈蚣性味辛、溫,有通絡止痛、散結消腫之功;全蠍性味辛、溫,有通絡止痛、散結消腫之功;甘松性味辛、苦、溫,有活血化瘀、消腫散結之功;白芷性味辛、溫,有祛風散寒、通竅醒神之功;烏頭性味辛、熱,有散寒止痛、開竅醒神之功。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消腫散結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痞積血瘕膏, 出處:《虺後方》。 組成:麻油1斤,陀僧半斤,阿魏4錢,麝香3分,僵蠶4兩,蜈蚣4條,全蠍4錢(去頭足),朝腦1兩,甘松2兩,白芷1兩,草烏1兩。 主治:痞積血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撮口散

相似度 53%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新增討論留言

搜尋

中藥分類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