痞積血瘕膏

PI JI XUE JIA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虺後方》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3.1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7%
脾經 25%
胃經 17%
肺經 9%
腎經 8%
心經 7%
大腸經 4%
肝經
脾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痞積血瘕膏」方劑中加入麻油,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潤滑腸道,助藥力滲透:麻油性滑,能潤滑腸道,使藥物更容易滲透至病竈部位,發揮療效。對於痞積血瘕等症狀,麻油能幫助藥物更好地清除積聚的瘀血,改善腸胃功能。
  2. 溫陽散寒,助藥力行氣:麻油性溫,可溫陽散寒,有助於藥物行氣活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氣血運行不暢的情況。對於寒凝血瘀引起的痞積血瘕,麻油能與藥物相互協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痞積血瘕膏 中加入密陀僧,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收斂止血: 密陀僧性寒,味甘澀,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對於膏方中因脾胃虛弱、氣血瘀滯所導致的血瘕,密陀僧能起到止血止痛的作用,緩解疼痛不適。
  2. 燥濕化痰: 密陀僧亦具燥濕化痰之效。對於膏方中因痰濕阻滯所導致的痞積,密陀僧能有效化解痰濕,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功能。

因此,密陀僧在痞積血瘕膏方中發揮著重要的輔助作用,有助於緩解病症,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況。

「痞積血瘕膏」方中使用阿魏,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消積散結:阿魏味辛、苦,性溫,具有行氣消積、散結止痛的功效。對於因氣滯血瘀、痰凝積聚導致的痞積血瘕,阿魏可起到疏通氣血、消散瘀結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腹痛、脹滿等症狀。
  2. 活血化瘀:阿魏亦具活血化瘀之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消除瘀血,緩解疼痛,促進病竈癒合。

總而言之,阿魏在「痞積血瘕膏」方中發揮著消積散結、活血化瘀的功效,為治療氣滯血瘀、痰凝積聚所致的痞積血瘕提供了重要的藥理依據。

痞積血瘕膏中加入麝香,主要有兩大原因:

  1. 活血化瘀,消積散結: 麝香性溫通開竅,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痞積血瘕所致的瘀血阻滯、氣血運行不暢,能起到疏通經絡、消散瘀積的作用。
  2. 開竅醒神,改善症狀: 麝香入心脾經,能開竅醒神,對於痞積血瘕所致的胸悶、心悸、神志不清等症狀,也能起到改善作用。

綜上,麝香在痞積血瘕膏方中,發揮着活血化瘀、消積散結、開竅醒神的作用,對於改善患者症狀具有重要意義。

痞積血瘕膏方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積化瘀: 白僵蠶性寒,味辛,入肝、脾經,具有消積化瘀、解毒止痛的功效。對於痞積血瘕所致的胸腹脹滿、疼痛、血瘀等症狀,白僵蠶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2. 疏肝解鬱: 白僵蠶還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作用。對於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所致的胸悶、脅痛、胃脘脹滿等症狀,白僵蠶也能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因此,白僵蠶的加入,可有效地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消積化瘀、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痞積血瘕的目的。

「痞積血瘕膏」方中使用蜈蚣,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通絡化瘀:蜈蚣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通絡散結、消腫止痛之效。對於因瘀血阻滯而導致的痞積、血瘕等症,蜈蚣能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達到消散腫塊的目的。
  2. 驅蟲止癢:蜈蚣亦有驅蟲止癢之效。若血瘕形成與蟲積有關,蜈蚣可驅除蟲積,緩解症狀。

總之,蜈蚣在「痞積血瘕膏」中,主要發揮通絡化瘀、驅蟲止癢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共同治療血瘕等疾病。

「痞積血瘕膏」方劑中加入全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消癥散結: 全蠍性寒,入肝經,具有通經活絡、散瘀消腫的功效。對於血瘀導致的痞積、血瘕等症,全蠍能有效疏通經絡,消散瘀血,達到治療目的。
  2. 息風止痙,定驚安神: 全蠍對於肝風內動、驚癇抽搐等症也有較好的療效。在「痞積血瘕膏」中,全蠍的加入可以起到鎮靜安神,緩解患者因疼痛、精神緊張而出現的驚悸不安等症狀。

「痞積血瘕膏」方劑中加入「甘松」,主要是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1. 行氣止痛: 甘松氣味辛溫,能入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止痛散結之效。對於因氣滯血瘀所致的胸腹痞滿、疼痛,以及血瘕積聚所致的腹痛,甘松能起到疏通氣血、緩解疼痛的作用。
  2. 溫陽散寒: 甘松兼具溫陽散寒之效。對於因寒邪客氣、陽氣不足所致的脾胃虛寒、脘腹冷痛等症狀,甘松可溫暖脾胃,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因此,甘松在「痞積血瘕膏」方劑中,扮演著行氣止痛、溫陽散寒的角色,以達到治療胸腹痞滿、血瘕積聚等症狀的效果。

痞積血瘕膏中加入白芷,乃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1. 疏散風寒,通竅止痛: 白芷能解表散寒,通鼻竅,對於因寒邪阻滯而致的胸腹痞滿、疼痛、血瘀不通等症狀,具有疏通經絡、緩解疼痛的效果。
  2. 消腫止痛,活血化瘀: 白芷具有一定的消腫止痛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化解瘀血,對於血瘕積聚所致的腹部脹痛、腫塊等症狀,具有改善作用。

因此,白芷在痞積血瘕膏中,發揮疏散風寒、通竅止痛、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等作用,有助於治療寒邪阻滯、血瘀不通所致的痞積血瘕之症。

「痞積血瘕膏」方劑中包含烏頭,主要原因有二:

一、 溫經散寒,化瘀止痛:烏頭性溫,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之效。針對痞積血瘕引起的寒凝血瘀、腹痛、腹脹等症狀,烏頭可溫散寒邪,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二、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藥效:烏頭常與其他藥物配伍使用,例如與肉桂、附子等溫熱藥物合用,可增強溫陽散寒的效力;與川芎、當歸等活血化瘀藥物合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

總而言之,烏頭在「痞積血瘕膏」方劑中,主要起溫經散寒、化瘀止痛的作用,並配合其他藥物,增強藥效,達到治療痞積血瘕的功效。然而,烏頭屬劇毒藥物,使用時需謹慎,需遵醫囑服用。

主治功效


痞積血瘕膏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虺後方》所載之「痞積血瘕膏」,針對「痞積血瘕」一症,其組方精妙,藥物配伍合理,療效顯著。方中諸藥,皆具消癥散結、活血止痛之功效,協同作用,以達到治療目的。茲將其治療原理分述如下:

一、攻破積聚,消散瘀血:

方中以密陀僧為君藥,其性峻猛,善於消癥破積,散瘀止痛,為全方之主導藥物。輔以阿魏行氣活血,消癥散結;白僵蠶解毒消癥,止癢止痛;蜈蚣全蠍通經活絡,消癥散結,並兼具鎮痛消腫之效。此四藥合用,共同攻破積聚,消散瘀血,標本兼治。

二、溫陽散寒,活血化瘀:

方中加入紅烏頭(草烏),溫陽散寒,消癥止痛,對於寒凝血瘀所致之痞積尤為適宜。其溫熱之性,可助藥力,促進瘀血的消散。

三、行氣止痛,和胃化濕:

甘松行氣止痛,化濕和胃,可緩解因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及不適感,調節胃腸功能,促進整體氣血運行。白芷祛風散寒,消腫止痛,亦可輔助止痛,並改善局部循環。

四、調和藥性,潤燥止痛:

麻油作為膏藥的基劑,不僅潤燥止痛,更能調和諸藥之性,使藥力得以充分發揮,並使其更容易滲透至患處,提高療效。麝香雖用量較少,但其開竅醒神,散瘀止痛之效,可增強藥物整體的功效,並改善局部血液循環。

綜上所述,「痞積血瘕膏」通過君臣佐使的配伍,以攻補兼施的方法,治療痞積血瘕。方中藥物協同作用,攻破積聚,消散瘀血,溫陽散寒,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和胃化濕,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 其治療策略,在於徹底清除病邪,恢復臟腑功能,從而達到根治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麻油1斤,陀僧半斤,阿魏4錢,麝香3分,僵蠶4兩,蜈蚣4條,全蠍4錢(去頭足),朝腦1兩,甘松2兩,白芷1兩,草烏1兩。
上為細末,先將陀僧末入麻油內熬滴水成珠,取起冷定,入眾藥末攪勻。
用狗皮攤貼痞上,外以布條扎住。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痞積血瘕膏, 出處:《虺後方》。 組成:麻油1斤,陀僧半斤,阿魏4錢,麝香3分,僵蠶4兩,蜈蚣4條,全蠍4錢(去頭足),朝腦1兩,甘松2兩,白芷1兩,草烏1兩。 主治:痞積血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