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梅煎散中加入赤芍,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一、涼血止血:赤芍性涼,入肝經,具有涼血止血之效。梅煎散主治血熱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尿血等症,赤芍可清熱涼血,止血止痛,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止血之效。
二、活血化瘀:赤芍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瘀滯。梅煎散中常配合其他活血化瘀藥物,共同疏通經絡,消散瘀血,促進傷口癒合。
梅煎散方劑中包含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 黃連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之效。梅煎散主治暑熱傷津、口渴煩躁、大便乾燥、小便赤澀等症狀,黃連能有效清瀉體內熱邪,達到清熱解暑、生津止渴的功效。
- 抑菌止痢: 黃連具有抑菌抗炎的作用,能抑制腸道內致病菌的生長繁殖,有效治療腸道感染引起的腹瀉、痢疾等症狀。梅煎散中包含黃連,除了清熱瀉火外,也能起到抑菌止痢的作用,增強療效。
梅煎散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 調和藥性:甘草性平和,味甘,具調和百藥之功效。梅煎散中多用辛涼之品,如石膏、知母等,易傷脾胃。甘草能緩和藥性,保護脾胃,避免藥物過於寒涼,影響脾胃運化。
- 增強藥效:甘草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例如,甘草與石膏配伍,能增強石膏的清熱解毒之效。同時,甘草能緩解石膏的燥性,避免其傷津。
梅煎散乃民間流傳之方劑,其組成中確有罌粟殼。罌粟殼性溫,味苦,具止痛、止咳、斂肺之效。古時醫家認為其可緩解胸痛、咳嗽、久咳不愈等症,因此將其列入梅煎散之中。
然而,罌粟殼亦含有鴉片成分,長期服用易產生依賴性,且有損身心健康。現今醫學已明確指出,罌粟殼並非安全之藥材,應禁止使用於中藥方劑中。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梅煎散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梅煎散主治「小兒暑毒下痢,煩渴肚疼,發熱」,此證因夏日暑濕熱毒侵襲腸胃,致氣機壅滯,升降失常。暑熱傷津則煩渴;濕熱積滯腸道則下痢;氣血失和則肚痛;暑邪外襲則發熱。本方以化痰、行氣、清熱、化濕為主要作用,適合暑濕熱毒夾雜痰滯之證。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南星(生用,2兩)
- 性味功效:苦辛溫,有毒,善祛風痰、燥濕化痰、散結消腫。
- 本方作用:生南星辛烈走竄,能化膠結之痰濕,暑濕下痢多夾痰滯,南星可破痰結、通氣機,緩解腹痛。
2. 川芎(1兩)
- 性味功效:辛溫,行氣活血、祛風止痛。
- 本方作用:暑濕阻滯氣血運行致腹痛,川芎辛散溫通,能行氣解鬱、活血止痛,助南星疏通氣滯。
3. 白芷(生用,半兩)
- 性味功效:辛溫,祛風燥濕、散寒止痛、芳香化濁。
- 本方作用:暑濕穢濁之氣易傷脾胃,白芷芳香醒脾、化濕辟穢,兼能止痛,助南星、川芎調暢氣機。
4. 臘茶、白梅(煎服輔藥)
- 臘茶:性涼微苦,清熱解毒、消食化滯,能解暑熱之毒。
- 白梅:酸澀收斂,生津止渴,兼能斂腸止瀉,防暑傷津液。
組方邏輯
本方以「化痰行氣、清暑化濕」為核心:
- 南星攻痰濕之結,川芎行氣血之滯,白芷芳香化濁,三藥合用,調暢氣機、祛除痰濕。
- 以臘茶清熱解毒,白梅酸收生津,既解暑熱之毒,又防利濕過度傷陰。
- 全方辛溫與涼澀並用,針對暑濕夾痰、氣滯腹痛之證,使痰濕化、氣血通、暑熱清,則下痢煩渴自止。
推論可能功效
除原文所述外,此方因具化痰行氣、芳香化濕之力,或可延伸用於:
- 痰濕中阻之脘腹脹滿(症見苔膩、嘔惡)。
- 暑濕感冒頭身重痛(兼有痰濕者)。
- 氣滯腹痛而無明顯熱象者(需搭配其他藥物)。
此方偏辛燥,宜用於實證痰濕,若患兒陰虛津虧或純熱無濕者,則非所宜。
傳統服藥法
南星2兩,川芎1兩,白芷半兩(並生用)。
上為細末。
每服1錢,水1盞半,臘茶1錢,白梅1個,煎至半盞。發時服。立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及過敏體質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梅煎散, 出處:《普濟方》卷四十六引《衛生寶鑑》。 組成:南星2兩,川芎1兩,白芷半兩(并生用)。 主治:頭風。
梅煎散, 出處:《普濟方》卷四十五。 組成:川烏(去皮尖)1兩,白附子1兩,石膏1兩,半夏1兩,南星1兩。 主治:偏正頭痛。
梅煎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六。 組成:赤芍藥1兩,黃連1兩,甘草1兩,罂粟殼3兩。 主治:小兒暑毒下痢,煩渴肚疼,發熱。
梅煎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二一二引《仙傳濟陰方》。 組成:當歸半兩,鱉甲1兩,天仙藤1兩,北柴胡半兩,黃耆半兩,甘草1兩。 主治:婦人四肢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