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烏散

草烏散

CAO W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得效》卷十八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5.5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9%
肝經 17%
胃經 14%
肺經 12%
心經 10%
腎經 7%
膀胱經 5%
膽經 4%
大腸經 4%
心包經 2%
三焦經 2%
脾經
肝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腎經
膀胱經
膽經
大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草烏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和關節疼痛等症狀。其組成中包含皁莢,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皁莢具有強烈的發汗作用,有助於驅逐體內的寒邪,促進血液循環,從而緩解因風寒引起的肌肉和關節疼痛。這種效果對於草烏散的主要用途非常重要。

其次,皁莢中的皁苷成分能夠增強免疫系統,提升機體抵抗力,這對於治療感冒等風寒related的疾病有正面影響。

再次,皁莢還具有潤肺化痰的功效,對於風寒引起的咳嗽、喉嚨不適等症狀具有輔助療效。

最後,皁莢的使用可以使草烏散的方劑組合更加平衡,提升整體療效,因此在中醫方劑中被廣泛應用。總之,皁莢在草烏散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提升了其治療風寒症狀的效果。

草烏散中添加木鱉子,主要基於其消腫止痛的功效。木鱉子性寒,味苦,入肝、脾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等功效。草烏散以草烏為君藥,性溫燥,具有祛風散寒、止痛等功效,但其毒性較大,容易造成燥熱傷陰。而木鱉子則可以緩解草烏的燥熱之性,防止其傷陰,同時又能增強其消腫止痛的功效,使藥效更加平和有效。

草烏散中包含紫金皮,主要基於其祛風濕、止痛的功效,與草烏散的整體作用相輔相成。

紫金皮,即秦艽根,其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濕、止痛等功效。草烏散主治風寒濕痹、筋骨疼痛、肢體麻木等症,而紫金皮的祛風濕、止痛功效可以協同草烏散中的其他藥物,更有效地疏通經絡、散寒止痛,達到治療目的。同時,紫金皮的清熱解毒作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草烏散的毒性,提高藥物的安全性。

草烏散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引藥上行:白芷性溫,味辛,能通竅散寒,上行頭面,可引導草烏散中藥力上達頭面部,治療頭痛、鼻塞等症。
  2. 解毒止痛:白芷具有一定的解毒功效,可以緩解草烏散中草烏的毒性,並具有止痛作用,減輕頭面部疼痛。

總而言之,白芷在草烏散中起到引藥上行、解毒止痛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發揮更好的治療效果。

草烏散方中包含半夏,主要原因如下:

  1. 制嘔止逆: 草烏性寒,入脾經,易傷脾胃,導致嘔吐。半夏味辛、性微溫,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可制約草烏的寒性,防止其傷脾胃,並緩解嘔吐症狀。
  2. 調和藥性: 半夏性微溫,可調和草烏的寒性,使藥性更平和,減少藥物的毒副作用,提高藥效。

此外,半夏還能協助草烏散中其他藥物發揮功效,例如協助川烏、草烏等藥物散寒止痛。

草烏散方中包含烏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行氣止痛:烏藥性溫,味辛,歸脾、胃、肝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痛的功效。草烏散主要針對寒凝氣滯、疼痛等症,烏藥可溫經散寒,緩解疼痛,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達到止痛效果。
  2. 協同草烏:草烏性寒,味辛,有毒,善於祛風散寒、消腫止痛,但毒性較大。烏藥性溫,可緩解草烏的寒性,減少其毒性,並有助於草烏藥力的發揮,提高療效。

草烏散中加入川芎,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疏散風寒,行氣止痛:草烏性溫,善於祛風散寒,但藥性較烈,容易傷及氣血。川芎性溫,能行氣活血,緩解草烏的燥烈之性,使其藥力更趨平和,並能協同草烏疏散風寒,行氣止痛。
  2. 活血化瘀,通經止痛:草烏散用於治療風寒濕痺、筋骨疼痛等症,川芎能活血化瘀,通經止痛,輔助草烏散達到更好的止痛效果。

草烏散方劑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緩和藥性: 草烏性寒烈,具有劇毒,容易損傷正氣。當歸性溫,味甘,可補血活血,緩解草烏的寒性,防止其過於傷陰,避免毒性過大。

二、協調藥效: 當歸可活血化瘀,與草烏散中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消腫止痛的功效。同時,當歸還可補血養血,有助於提升機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減輕草烏對機體的毒副作用。

因此,當歸的加入不僅可以緩解草烏的毒性,還可增強其療效,使草烏散的藥性更為平和,更利於臨牀應用。

草烏散方劑中加入茴香,主要是利用其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的功效。

草烏散以草烏為君藥,性寒毒烈,容易傷及脾胃,導致寒凝氣滯,腹痛拒按等症狀。而茴香性溫,能溫中散寒,並能理氣止痛,緩解草烏的寒性,保護脾胃,避免其寒毒傷及正氣。

此外,茴香還能增強草烏的藥效,使其更有效地驅寒止痛,達到治療目的。因此,茴香的加入,不僅能緩解草烏的副作用,更能提升其療效,使草烏散的整體作用更為完善。

草烏散中包含烏頭,主要原因如下:

  1. 祛風散寒、止痛: 烏頭性溫熱,具有強力祛風散寒、止痛的功效,能深入經絡,驅散寒邪,緩解風寒溼痹所致的疼痛。草烏散多用於治療風寒溼痹、筋骨疼痛、肢體麻木等症狀,烏頭的強力止痛效果在此發揮重要作用。
  2. 毒性: 烏頭性猛烈,毒性較大,但經過炮製後,可減毒增效。草烏散中通常會採用炮製過的烏頭,以降低毒性,並增強其藥效。配伍其他藥物後,可以發揮更強的止痛效果,同時控制烏頭的毒性,確保安全性。

草烏散中加入木香,主要是基於其 理氣止痛 的功效。

草烏散主要用於治療寒濕痹痛、風寒濕痺等症,而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 行氣止痛、燥濕健脾 的功效。

其辛散之性可 疏散寒濕,通絡止痛,與草烏散中的其他藥物協同作用, 加強祛風除濕、止痛 的效果。同時,木香亦能 健脾燥濕防止寒濕之邪困脾,進一步 促進氣血運行,減輕疼痛

因此,木香的加入,既能 增強藥效,又能 防止寒濕之邪傷脾,是草烏散中不可或缺的藥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草烏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草烏散主治「損傷骨節不歸窠者」,即因外傷導致關節脫位、骨骼錯位等情形。其核心目的在於通過藥物麻醉效果,使患者進入「麻倒不識痛處」的狀態,以便醫者能進行手法復位或手術治療,避免因劇痛導致患者無法配合。此方屬古代「麻藥」範疇,類似現代麻醉劑的先導應用。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麻醉鎮痛(核心機制)

  • 草烏、川烏:主含烏頭類生物鹼(如烏頭鹼),具有強效神經麻醉作用,阻斷痛覺傳導。
  • 曼陀羅花(依症加用):含莨菪鹼、東莨菪鹼,可抑制中樞神經系統,深化麻醉效果。
  • 坐拿草:古代記載其「酒煎熟」後麻醉力增,《本草綱目》指其「令人懵醉」,輔助烏頭類藥物增強鎮痛。

2. 行氣活血(輔助復位)

  • 烏藥、木香:理氣通滯,改善局部氣血壅滯,減輕腫脹。
  • 川芎、杜當歸:活血化瘀,促進損傷組織的氣血運行,為後續復位創造條件。

3. 散結消腫(穩定關節)

  • 豬牙皂角、半夏:化痰散結,減輕軟組織腫脹;皂角外用可刺激局部,輔助藥效穿透。
  • 紫金皮(南五味子根皮)、白芷:辛溫散風消腫,緩解外傷後炎症反應。
  • 木鱉子:散結止痛,傳統用於跌打腫痛,具局部刺激作用。

4. 辛溫透絡(引藥達病所)

  • 船上茴香:辛香走竄,助藥力透入經絡,加強諸藥協同效果。

方劑設計思維

此方以「麻醉先行,活血隨後」為原則:

  1. 急則治標:優先通過烏頭、曼陀羅等快速抑制痛覺,使患者進入無痛狀態,利於醫者操作。
  2. 標本兼顧:在麻醉基礎上,配伍行氣活血藥,兼顧損傷後的氣血淤滯問題,避免單純麻醉忽略病理基礎。
  3. 局部與整體結合:皂角、木鱉子等針對局部腫脹,當歸、川芎調理全身氣血,體現中醫「內外同治」思維。

綜上,草烏散的設計針對古代外傷急救中的痛覺管理與復位需求,通過強效麻醉結合氣血調理,達成「麻醉—整復—消腫」的階段性治療目標。

傳統服藥法


豬牙皂角5兩, 木鱉子5兩, 紫金皮5兩, 白芷5兩, 半夏5兩, 烏藥5兩, 川芎5兩, 杜當歸5兩, 川烏5兩, 船上茴香1兩, 坐拿草(酒煎熟)1兩, 草烏1兩, 木香3錢。傷重刺痛,手近木得者,更加坐拿、草烏各5錢,及曼陀羅花5錢入藥。
麻倒不識痛處。
上並無煅制,為末。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活血散瘀、通絡止痛的功效,臨床應用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1. 本方具有活血散瘀的功效,因此孕婦及月經期間的女性不宜服用。
  2. 本方具有通絡止痛的功效,因此有出血傾向的患者不宜服用。
  3. 本方中烏頭、木香等藥物有毒性,因此服用本方時應遵醫囑,切勿擅自服用。

相關疾病


前列腺炎慢性腎衰竭腎絲球腎炎

相同名稱方劑


草烏散, 出處:《普濟方》卷六十九。 組成:草烏4個(緊小如鳥硺者,不去皮),全蠍2個,胡椒30粒。 主治:牙疼牙疏,風腫牙疼。

草烏散, 出處:《跌損妙方》。 組成:川烏、草烏(生用)、骨碎補、陳皮、乳香、沒藥各等分,杉木節7個(酒炙)主治:跌損腰痛。 。 主治:跌損腰痛。

草烏散, 出處:《得效》卷十八。 組成:豬牙皂角5兩,木鱉子5兩,紫金皮5兩,白芷5兩,半夏5兩,烏藥5兩,川芎5兩,杜當歸5兩,川烏5兩,舶上茴香1兩,坐拿草(酒煎熟)1兩,草烏1兩,木香3錢。 主治:麻倒不識痛處。主治:損傷骨節不歸窠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