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片腦膏為一方常用於外治療法之中藥製劑,其組成成分多樣,其中含有玄精石。玄精石,性寒味鹹,歸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鎮驚安神之效。在片腦膏中加入玄精石,主要是取其寒涼之性質,用以清解熱毒,適合用於治療因熱毒所致之各種皮膚病變,如疔瘡、濕疹等症狀。此外,由於玄精石還具備一定之收斂作用,對於傷口愈合亦有助益,能促進受損皮膚組織之修復過程。綜合而言,玄精石在片腦膏中的應用,強化了該藥膏清熱解毒與促進傷口癒合之療效,使其成為處理皮膚炎症及小範圍創傷時的一種有效選擇。
片腦膏中加入滑石,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吸濕散熱:滑石性質滑膩,具有吸溼、散熱功效,可有效吸附皮膚分泌的汗液和油脂,並散發熱量,使皮膚保持乾爽,減少痱子、溼疹等皮膚問題發生。
- 潤滑消炎:滑石性質細膩,可有效減少藥物對皮膚的刺激,並起到潤滑作用,幫助藥物更容易滲透到皮膚,同時也可起到消炎的作用,減輕皮膚炎症反應。
因此,片腦膏加入滑石,不僅能起到吸溼散熱的作用,更能有效提高藥物的功效,增強治療效果。
片腦膏中添加黃連,主要是基於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 清熱解毒: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能有效抑制炎症反應,減輕組織紅腫熱痛。片腦膏多用於治療外傷、燒燙傷等,黃連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幫助消炎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 消腫止痛:黃連能抑制組織胺釋放,減少血管通透性,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對於片腦膏治療的各種疼痛症狀,黃連的消腫止痛作用可以緩解患者的痛苦,提升治療效果。
片腦膏方劑中包含秦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燥濕止癢: 秦皮性寒,味苦,歸肺、肝經,具有清熱燥濕、止癢的作用。片腦膏主要用於治療濕疹、皮炎等皮膚病,秦皮可有效抑制皮膚炎症反應,減輕瘙癢症狀。
- 收斂生肌: 秦皮還有收斂生肌的作用,可促進皮膚組織修復,加速傷口癒合。片腦膏中加入秦皮,可以促進濕疹、皮炎等皮膚病的康復,防止病竈再次感染。
片腦膏中加入龍膽草,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解毒:龍膽草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之效,能有效抑制炎症,緩解皮膚的紅腫熱痛,對於片腦膏治療的皮膚病症,如濕疹、皮炎等,有良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 消腫止癢:龍膽草亦有消腫止癢之效,可減輕皮膚瘙癢,緩解病患不適,提升治療效果。
因此,片腦膏中加入龍膽草,可有效增強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癢的作用,提高治療效果。
片腦膏中加入苦楝皮,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的功效。
苦楝皮性寒,味苦,入肝、脾經,具有較強的抗菌、抗病毒、抗寄生蟲作用。在片腦膏中,苦楝皮可有效抑制細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生長,同時也能殺滅疥蟲、蝨子等寄生蟲,達到消炎止癢、治療皮膚病的目的。
此外,苦楝皮還具有涼血解毒的功效,可以緩解皮膚發炎、紅腫、瘙癢等症狀,與片腦膏中其他藥材配合,發揮協同作用,提升藥效。
片腦膏中加入五倍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收斂止癢: 五倍子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癢、消腫生肌的功效。片腦膏多用於治療皮膚瘙癢、濕疹、皮炎等症,五倍子可以有效緩解皮膚炎症,收斂皮膚,減輕瘙癢症狀。
2. 抗菌消炎: 五倍子含有鞣酸等成分,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片腦膏中加入五倍子,可以加強藥膏的抗菌消炎效果,預防感染,促進傷口癒合。
片腦膏中添加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當歸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外傷引起的瘀血腫痛有很好的療效。片腦膏常用於跌打損傷、骨折等,而當歸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減輕疼痛。
- 滋陰潤燥,緩解疼痛:片腦膏中還包含一些辛辣成分,容易燥熱傷陰。當歸性溫,味甘,能滋陰潤燥,平衡藥性,避免過於燥熱,緩解藥物對身體的刺激,使藥效更柔和。
因此,片腦膏中添加當歸,不僅能增強藥效,還能改善藥物口感,提高患者的服藥體驗。
片腦膏中加入赤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 赤芍具有涼血活血、散瘀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緩解因外傷或炎症引起的疼痛和腫脹。片腦膏多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赤芍的活血化瘀作用正好能配合片腦膏的整體功效。
- 清熱解毒: 赤芍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功效,能抑制炎症反應,減輕局部組織的炎症反應,促進傷口癒合。片腦膏中常加入其他具有清熱解毒功效的藥材,赤芍的加入能增強藥效,更好地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片腦膏中包含梔子,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
梔子味苦寒,入肝、胃、肺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之效。片腦膏主要用於治療外傷引起的紅腫熱痛、瘀血腫痛等症狀,而梔子的清熱瀉火作用可以有效地消炎止痛,涼血止血作用則能化瘀止血,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治療效果。此外,梔子還能促進傷口癒合,有助於傷口快速恢復。
片腦膏中加入杏仁,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潤燥止咳:杏仁性味甘苦、平,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平喘的功效。片腦膏通常用於治療風寒、風熱、燥咳等症狀,杏仁的潤燥止咳作用可以輔助其他藥材,更有效地緩解咳嗽症狀。
二、宣肺透表:杏仁還具有宣肺透表的作用,可以幫助排出體內風寒或風熱之邪,配合其他藥材,可以更有效地治療感冒、咳嗽等疾病。
總之,片腦膏中加入杏仁,主要利用其潤燥止咳和宣肺透表的功效,幫助治療咳嗽、感冒等病症。
片腦膏中加入蕤仁,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明目: 蕤仁味甘性寒,具有清熱明目、滋養肝腎的功效。片腦膏的主要功效為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蕤仁的清熱明目作用可以輔助主藥,更有效地達到治療目的。
- 滋養肝腎: 蕤仁亦可滋養肝腎,而片腦膏中部分藥物可能會損傷肝腎,加入蕤仁可起到保護肝腎的作用,避免藥物毒性對肝腎造成損害。
片腦膏中加入槐枝,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涼血止痛:槐枝性涼,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功效。片腦膏主要用於治療外傷腫痛、跌打損傷等,槐枝的加入可以幫助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槐枝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進一步消腫止痛。片腦膏中的其他成分,例如片腦、乳香、沒藥等,也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槐枝的加入可以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片腦膏中添加柳枝,主要是利用其清熱解毒的功效。
柳枝性寒,味苦,入肝、脾經,具有清熱利濕、解毒消腫、止痛止癢的功效。在片腦膏中,柳枝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可以有效消炎止痛,緩解皮膚病引起的紅腫熱痛、瘙癢等症狀。此外,柳枝還可促進傷口癒合,幫助皮膚恢復正常狀態。
總而言之,片腦膏中添加柳枝,是為了充分利用其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皮膚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片腦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暴赤眼腫痛,隱澀難開,怕日羞明,推眵淚出,視物不明」,屬風熱上攻或肝火上炎所致的急性眼疾,症見眼瞼紅腫、灼熱疼痛、畏光流淚、分泌物增多(眵多),甚至視物模糊。其病機多與外感風熱、內蘊肝火或濕熱燻蒸有關。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方劑結構與配伍思維
本方以「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為核心,兼顧「退翳明目、收斂止淚」,分階段煎煮藥物,再混合濃縮成膏,最終加入片腦(冰片)以增強局部滲透力。
2. 藥物分類與協同作用
(1) 清熱瀉火解毒
- 黃連、龍膽草、秦皮:清肝膽實火,燥濕解毒,針對目赤腫痛、濕熱眵多。
- 大梔子、苦楝根:瀉三焦火毒,涼血消腫,助黃連、龍膽草清熱。
- 五倍子:收斂濕熱,減少眼瞼分泌物(眵淚),兼緩解腫痛。
(2) 涼血活血消腫
- 赤芍藥、當歸:活血通絡,緩解眼瞼氣滯血瘀之腫痛。
- 槐枝、柳枝:散風清熱,引藥上行,傳統認為此類枝條可疏風通絡。
(3) 退翳明目潤燥
- 玄精石、滑石:清熱利濕,滑石質滑可保護眼表;玄精石(寒水石)清熱降火。
- 蕤仁、杏仁:潤燥通絡,緩解眼目乾澀,防止清熱藥過於燥烈。
(4) 成膏基質與增效
- 白沙蜜:滋潤緩和,防腐收膏,避免藥物刺激。
- 硼砂:清熱解毒,防腐生肌,古方常用於目赤腫痛。
- 豬膽汁:苦寒瀉火,助清肝明目。
- 片腦(冰片):辛香走竄,開竅散鬱,增強藥物穿透力,迅速緩解疼痛羞明。
3. 治療原理推論
- 清熱瀉火為主:針對肝膽火盛或風熱上攻之病機,以黃連、龍膽草等直折火勢。
- 解毒收斂為輔:五倍子、硼砂減少分泌物;槐柳枝疏風散邪,防外邪纏綿。
- 局部滲透為用:冰片引藥直達病所,蜂蜜滋潤緩衝刺激,適合點眼外治。
三、總結
此方組合嚴謹,以「清熱—活血—潤燥—收斂」為框架,外治點眼直達病位,適用於急性實熱性眼疾。其配伍體現中醫「內外兼治」思維,尤其重視火毒與濕濁並清,同時保護眼表,避免苦寒傷陰。
傳統服藥法
玄精石1斤(為粗末),桂府滑石1斤(為粗末),黃連10兩,秦皮10兩(切細),龍膽草10兩,苦楝根10兩,五倍子10兩,當歸5兩,赤芍藥5兩,大梔子5兩,杏仁5兩,蕤仁5兩(搗破),槐枝2斤(切3寸許),柳枝2斤(切3寸許)。玄精石至五倍子七味,用大鍋盛水2大桶,煎至一半去滓,將細生絹濾過,瓷器盛放;當歸至柳枝七味,亦用水2桶,煎至一半去滓,再將細生絹濾過,亦用瓷器盛放;白沙蜜5斤,先用小油搽鍋內,慢火煉蜜紫色為度,將前二次煎成藥水同煎數沸,再用生絹濾過,再熬至一半,入銅鍋內,下硼砂5兩,豬膽(大者)5個,慢火煎,用鐵鏟不住手攪,熬成稀膏,除2斤於瓷器內盛放一宿;將上等片腦6錢(研細)入藥內攪勻,用油紙封固一宿。
每用豆許,點眼大角內,少時連點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寒涼,體質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片腦膏, 出處:《袖珍》卷三。 組成:玄精石1斤(爲粗末),桂府滑石1斤(爲粗末),黃連10兩,秦皮10兩(切細),龍膽草10兩,苦楝根10兩,五倍子10兩,當歸5兩,赤芍藥5兩,大梔子5兩,杏仁5兩,蕤仁5兩(搗破),槐枝2斤(切3寸許),柳枝2斤(切3寸許)。 主治:暴赤眼腫痛,隱澀難開,怕日羞明,推眵淚出,視物不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