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海艾湯中加入菊花,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平肝明目的功效。
菊花性涼,味甘苦,入肺、肝經。其清熱解毒之功,可有效緩解因外感風熱或濕熱所致的頭昏腦脹、目赤腫痛等症狀。同時,菊花亦能平肝明目,對於肝火上炎導致的目赤腫痛、視力模糊等問題,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海艾湯中加入菊花,不僅能增強藥方的清熱解毒功效,同時也能起到平肝明目的作用,達到整體治療的效果。
海艾湯中包含薄荷,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解表: 薄荷性涼,味辛,具有清熱解表、疏風散熱之效。海艾湯常用於治療風熱感冒,而薄荷可清泄肺熱,疏散風邪,緩解發熱、頭痛、鼻塞等症狀。
- 宣肺止咳: 薄荷可宣肺止咳,緩解肺氣鬱滯引起的咳嗽、痰多等症狀。海艾湯中配合其他藥材,可針對不同類型的咳嗽進行治療,例如風熱咳嗽、燥熱咳嗽等。
海艾湯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能有效緩解因風寒侵襲所致的皮膚瘙癢、疼痛等症狀,與海艾湯中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增強其抗風寒、止癢消腫的效果。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防風能夠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使海艾湯中的藥性更趨平和,避免藥物過於燥烈,有利於患者服用,同時也能提高藥物的療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海艾湯中加入藁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藁本味辛性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海艾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皮膚瘙癢、紅腫疼痛等症狀,藁本的加入可有效祛除風寒,緩解瘙癢和疼痛。
- 配合艾葉,增強療效:海艾湯中以艾葉為主藥,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藁本與艾葉相配,一則可增強艾葉的疏風散寒作用,二則可使藥力更易到達病竈,提升治療效果。
海艾湯中加入藿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芳香化濕: 藿香氣味芳香,入肺經,善於化解濕濁之氣,對於因濕邪困脾、阻礙氣機而引起的症狀,如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嘔吐腹瀉等,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 解表止嘔: 藿香兼具解表散寒之功,能驅散外感風寒,並可止嘔止瀉,對於因外感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嘔吐、噁心、頭昏等症狀,亦能發揮作用。
因此,在海艾湯中加入藿香,可以更好地達到化濕解表、止嘔止瀉的效果,使藥效更加全面。
海艾湯中加入甘松,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 甘松味辛性溫,具有行氣解鬱、止痛的功效。海艾湯多用於治療肝鬱氣滯、胸悶脅痛、腹脹等症,甘松可疏肝理氣,促進氣血流通,緩解疼痛。
- 溫陽散寒,助艾葉驅寒: 甘松還具有一定的溫陽散寒作用,可溫通經絡,助艾葉驅寒止痛。艾葉性溫,善於溫經止痛,但寒邪較重者,單用艾葉效果不佳,甘松的加入可增強其溫陽散寒之力,提高療效。
海艾湯中包含蔓荊子,主要基於其疏風散熱、清利頭目、止痛的功效。
蔓荊子味辛、性平,歸肝、肺經。其擅長於治療風熱感冒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涕、目赤腫痛等症狀,同時也能改善眩暈、耳鳴等頭部不適。
海艾湯主要針對風熱感冒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涕、發熱等症狀,而蔓荊子的功效恰好與之相契合,可起到疏風散熱、清利頭目、止痛的作用,輔助其他藥物共同治療病症。
海艾湯中包含荊芥,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 疏散風熱: 荊芥味辛性溫,善於疏散風邪,尤其適合治療風熱感冒、頭痛發熱、鼻塞流涕等症狀。
- 解毒消腫: 荊芥亦具解毒消腫之效,可用於治療瘡瘍腫毒、濕疹等疾病,配合其他藥物可增強療效。
海艾湯多用於治療外感風熱、肺熱咳嗽等症狀,荊芥的加入有助於疏散風邪、清熱解毒,並促進體內氣血運行,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海艾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油風」,即因血虛肌膚失養,風熱乘虛侵襲,導致毛髮脫落成片、頭皮光亮且癢如蟲行之證。此病類似於現代醫學之「斑秃」,古稱「鬼剃頭」,病機關鍵在於「血虛風燥」,風熱外邪引動內在氣血失衡,上攻頭面,致使毛竅失濡、髮根不固。方以藥湯外洗,透過熏蒸與外敷,直接作用于患處,疏風清熱、宣通毛竅,兼能養血潤燥。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 祛風透表為主 - 防風、藁本、荊芥穗:三者皆屬辛溫解表藥,擅祛頭面風邪。防風為「風藥中之潤劑」,祛風而不燥;藁本善達巔頂,針對頭皮風癢;荊芥穗輕揚透散,兼能止癢。
- 薄荷、菊花:辛涼透散,清熱解毒。薄荷疏風熱、透毛竅;菊花清肝明目,兼平肝風,合辛溫藥則寒溫並用,平衡風熱之性。
 
- 芳香化濕開鬱 - 藿香、甘松:芳香醒脾化濕,調暢氣機。頭皮濕鬱久可化熱,此二藥助除濕滯,間接減少風熱依附之邪。甘松更兼開鬱之效,古人認為情志鬱結可誘發斑禿,其香竄之性或有助疏解。
 
- 活血通絡為輔 - 蔓荊子:輕浮上行,善清頭目風熱,兼能疏通血脈。《神農本草經》載其「主筋骨間寒熱」,暗示其通絡之效,或促進頭皮氣血流通。
- 海艾:此藥考證較少,或為「蘄艾」之別稱。艾葉本具溫經通絡、散寒除濕之效,外用可刺激局部血行,助毛髮再生。
 
整體治療原理
本方結合「辛散祛風」與「芳香透竅」,外治法直接作用于病所:
- 風去則癢止:風熱邪氣疏散,頭皮瘙癢自減。
- 血行則髮生:通過溫通藥性(如艾、蔓荊子)改善頭皮微循環,毛囊得養。
- 濕化則熱孤:芳香化濕藥斷風熱依附之基,減少濕熱膠結。
其邏輯契合中醫「外風宜散,內燥宜潤」之理,雖未用直接補血藥,但透過祛邪、通絡,創造利於毛髮再生之環境。
傳統服藥法
海艾2錢,菊花2錢,薄荷2錢,防風2錢,藁本2錢,藿香2錢,甘松2錢,蔓荊子2錢,荊芥穗2錢。
上用水5-6碗,同藥煎數滾,連滓共入敞口鉢內,先將熱氣熏面,候湯溫,蘸洗之,留藥照前再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海艾湯性味辛溫,有一定的刺激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不宜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海艾湯, 出處:《外科正宗》卷四。 組成:海艾2錢,菊花2錢,薄荷2錢,防風2錢,藁本2錢,藿香2錢,甘松2錢,蔓荊子2錢,荊芥穗2錢。 主治:油風。血虛,肌膚失養,風熱乘虛攻註,毛發脫落成片,皮膚光亮,癢如蟲行。斑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