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菜丸

海菜丸

HAI CA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得效》卷十九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29

熱/寒比例

極寒 (0.14)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胃經 25%
肺經 25%
脾經 12%
腎經 12%
肝經
胃經
肺經
脾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海菜丸中加入海藻,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軟堅散結:海藻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具有軟堅散結、消痰利水的功效。海菜丸多用於治療甲狀腺腫大、瘰癧等病症,海藻的軟堅散結作用能幫助消散結塊,改善病症。

二、清熱解毒:海藻亦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幫助清除體內熱毒,配合其他藥材,能更有效地治療一些熱毒所引起的病症。

因此,海菜丸方劑中加入海藻,旨在發揮其軟堅散結和清熱解毒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海菜丸方劑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白僵蠶性寒,味辛,具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之功效。海菜丸常用於治療咽喉腫痛、瘰癧、乳腺炎等病症,而白僵蠶能有效緩解這些病症的炎症反應,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作用。
  2. 疏風通絡,止痛止癢:白僵蠶還具有疏風通絡、止痛止癢的功效。海菜丸常用於治療風濕痹痛、皮膚瘙癢等症,白僵蠶則能疏通經絡,止痛止癢,緩解患者的痛苦。

總而言之,白僵蠶在海菜丸方劑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能有效地增強其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疏風通絡、止痛止癢等功效,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海菜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病症
海菜丸所治之「蛇盤疬」,為瘰癧(淋巴結結核或慢性炎症)之一種,特發於頭頸交接處,呈盤繞如蛇形。此症多因風熱痰毒蘊結,或肝鬱氣滯、痰瘀互結所致,屬中醫「癧病」範疇。

功效方向
以「化痰散結、消癧通絡」為核心,佐以「疏風清熱、軟堅排毒」之效。方中藥物協力使癧毒從大便而出,體現「給邪出路」的治療思路。


組成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1. 君藥:海藻菜(海藻)

  • 特性:鹹寒,歸肝、胃、腎經。
  • 作用
    • 軟堅散結:直接針對痰核癧腫,化解堅積,《神農本草經》載其「主癭瘤結氣,散頸下硬核」。
    • 利水泄熱:導痰濕從下焦而走,兼清熱毒。

2. 臣藥:白僵蠶(炒)

  • 特性:辛咸平,歸肝、肺經。
  • 作用
    • 化痰散結:辛能散結,咸軟堅,針對痰核有形之邪。
    • 疏風通絡:炒後斷絲,增強走竄之性,破除痰瘀經絡之滯,助癧毒外泄。

3. 佐藥:蕎麥(炒,去殼)

  • 特性:甘涼,歸脾、胃、大腸經。
  • 作用
    • 清熱解毒:涼性可解痰毒鬱熱,炒製減其寒性,兼顧脾胃。
    • 通腸導滯:富含纖維,促進大便排泄,符合「毒自大便泄去」之設計。

4. 使藥:白梅肉泡湯為丸

  • 特性:酸澀平,斂中有散。
  • 作用
    • 酸收軟堅:協助海藻軟化結塊,並防散結藥過於耗散。
    • 生津解毒:緩解痰熱傷津,兼制諸藥偏性。

增效設計

  • 米飲送服:護胃氣,助藥力緩行久留,集中作用於頸項病灶。
  • 忌口清單(豆腐、雞、羊等):避免助濕生熱,妨礙藥效。

整體治療原理

此方以「咸軟、辛散、酸收」為法,構成「消—散—泄」聯動機制:

  1. 海藻咸寒軟堅,直接瓦解癧核;
  2. 白僵蠶辛散通絡,破除痰瘀膠結;
  3. 蕎麥導毒下行,藉腸道排泄痰熱。
    配合白梅調和藥性,標本兼顧,共奏化痰散結、消癧排毒之效。

其組方簡潔,體現「以通為用」的瘰癧治療特色,尤其針對纏繞頸項的痰毒結聚,通過調整氣血痰濕的平衡,達到消散病竈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海藻菜、蕎麥(炒,去殼)、白僵蠶(炒斷絲)。
上為末,取白梅肉泡湯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60-70丸,臨臥米飲送下。其毒當自大便泄去。
忌食豆腐、雞、羊、酒、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海菜丸, 出處:《得效》卷十九。 組成:海藻菜、荞麥(炒,去殼)、白僵蠶(炒斷絲)。 主治:癧生於頭項上交接處,名蛇盤癧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