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蠶丸

白蠶丸

BAI CAN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29

熱/寒比例

極寒 (0.14)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肝經 25%
胃經 25%
脾經 12%
腎經 12%
肺經
肝經
胃經
脾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白蠶丸方劑中加入海藻,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軟堅散結:海藻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具有軟堅散結、消痰利水的功效。白蠶丸治療瘰癧、癭瘤等症,海藻可幫助軟化堅硬的腫塊,促進其消散。
  2. 清熱解毒:海藻性寒,可清熱解毒,對於瘰癧、癭瘤等病症的熱毒,有較好的消解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可達到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的效果。

白蠶丸中包含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止痙: 白僵蠶性寒,味辛,具有祛風止痙、化痰散結的功效。白蠶丸常用於治療小兒驚風、抽搐、癲癇等症,白僵蠶可通過疏風解痙、化痰定驚,達到緩解病症的效果。
  2. 解毒散結: 白僵蠶亦具有一定解毒散結的功效,能治療瘰癧、結核等疾病。白蠶丸在治療某些疾病時,也能利用白僵蠶的解毒散結作用,起到輔助治療的效果。

總而言之,白僵蠶在白蠶丸中起到祛風止痙、化痰散結的重要作用,配合其他藥材,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白蠶丸傳統功效分析
此方主治「蛇盤疬,生于頭項上交接處」,屬中醫外科「瘰癧」範疇,即現代所言頸部淋巴結結核或慢性炎症。其特徵為結核串生如蛇盤繞,多因痰瘀互結、風熱毒邪凝滯所致。方中強調「毒從大便泄去」,推測其機理在於化痰散結、祛風解毒,兼通腑泄濁。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海藻

    • 性味鹹寒,歸肝、胃、腎經。
    • 傳統功效:消痰軟堅、利水退腫,為治瘰癧要藥。《神農本草經》載其「主癭瘤氣,頸下核,破散結氣」。
    • 現代機理:含碘化物可調節甲狀腺功能,多糖成分具抗炎、調節免疫作用,或能抑制淋巴結腫大。
  2. 僵蠶

    • 性味辛咸平,歸肝、肺、胃經。
    • 傳統功效:祛風定驚、化痰散結,《本草綱目》謂其「散風痰結核,瘰癧⋯⋯」。
    • 現代機理:蠶體含蛋白水解酶與草酸铵,可抗驚厥、抑制纖維增生,對慢性炎症性包塊有消散作用。

配伍思維

  • 相須增效:海藻專攻痰凝結核,僵蠶側重風痰絡阻,二者鹹辛相合,軟堅散結之力倍增。
  • 載藥入絡:白梅肉酸澀,泡湯搗丸可助收斂癰毒、防腐生津,米飲送服顧護脾胃,防海藻傷正。
  • 通腑排毒:「從大便泄去」反映古人「給邪出路」思想,僵蠶可能輕微刺激腸道蠕動,協同海藻促進代謝廢物排泄。

適用證候推衍
此方適合「痰毒蘊結型瘰癧」,常見:

  • 局部結塊質硬、推之可動,皮色不變或暗紅
  • 伴咽喉不利、胸膈痰黏
  • 舌淡紅苔膩,脈弦滑

潛在禁忌
(依古籍所述,不列現代注意事項)

  • 忌豆類、動物內臟、雞羊肉等發物,恐助痰火。
  • 體虛便溏者慎用,海藻性瀉,久服恐傷脾陽。

附注
「蛇盤疬」若潰後流膿,需配伍托毒生肌藥,單用此方力有不逮。

傳統服藥法


海藻、 僵蠶各等分。
上為末。取白梅肉湯泡,搗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60-70丸,臨臥米飲送下,1日5-6次。毒當從大便泄去。
忌豆、心、雞、羊、酒、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白蠶丸, 出處:《醫學入門》卷八。 組成:海藻、僵蠶各等分。 主治:蛇盤癧,生於頭項上交接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