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枳丸

蟲枳丸

CHONG ZH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偏寒 (0.58)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14%
肺經 14%
脾經 14%
肝經 14%
胃經 14%
心經 7%
小腸經 5%
腎經 4%
三焦經 4%
膀胱經 2%
心包經 2%
膽經 1%
大腸經
肺經
脾經
肝經
胃經
心經
小腸經
腎經
三焦經
膀胱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蟲枳丸方劑中加入檳榔,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消積導滯:檳榔味辛、苦,性溫,具有消食積、導滯氣的功效。方中加入檳榔,有助於消解積滯,促進腸胃蠕動,改善消化不良等症狀。
  2. 驅蟲止癢:檳榔性溫,有殺蟲止癢之效。蟲枳丸治療的病症,往往伴隨蟲積或濕熱引起的瘙癢,檳榔的加入有助於驅除蟲積,減輕瘙癢不適。

總之,檳榔在蟲枳丸方劑中的作用,是通過消積導滯和驅蟲止癢,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蟲枳丸中包含牽牛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瀉下逐水:牽牛子性寒,味苦,入脾、大腸經,具有瀉下逐水之功。蟲枳丸用於治療蟲積腹痛、積滯便祕、水腫等症,牽牛子的瀉下作用可促進腸道蠕動,排除積滯,並可利水消腫,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2. 消積化滯:牽牛子具有消積化滯的功效,能有效去除腸胃中的積滯,並促進消化。蟲枳丸中常配合其他消積藥物,如山楂、麥芽等,共同作用,以達到消積化滯的效果。

蟲枳丸中加入雷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驅蟲止癢:雷丸性溫,味辛,具有驅蟲止癢的功效,能有效抑制腸道寄生蟲的繁殖,並消滅其成蟲,適用於蟲積腹痛、腹脹、皮膚瘙癢等症狀。
  2. 消積化滯:雷丸除了驅蟲,還有消積化滯的作用,能促進消化,排除積滯,改善脾胃功能,與方中枳實、厚朴等消食導滯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消食健脾、化積止痛的效果。

因此,雷丸在蟲枳丸中起到驅蟲止癢、消積化滯的重要作用,是方劑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蟲枳丸中包含苦楝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驅蟲作用: 苦楝皮味苦性寒,具有清熱殺蟲、止癢止痛的功效。其所含的苦楝素,對多種寄生蟲有較強的殺滅作用,能有效驅除腸道寄生蟲,如蛔蟲、蟯蟲等,達到治療蟲積腹痛、腹瀉、皮膚瘙癢等症狀的效果。
  2. 消積化滯: 苦楝皮亦有消食化積的作用,能改善脾胃功能,增進消化,有助於去除因蟲積或其他原因導致的食積不化。

因此,蟲枳丸中加入苦楝皮,可謂是針對蟲積腹痛等症狀的有效成分,其驅蟲消積的作用,能協同其他藥材,達到更好的療效。

蟲枳丸中包含大黃,主要是因為大黃具有瀉下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

  1. 瀉下通便:蟲枳丸主要用於治療蟲積腹痛、食積便祕等症。大黃苦寒,善於瀉熱通便,可以驅除腸道積滯,促進排便,緩解腹痛。
  2. 清熱解毒:大黃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清除體內熱毒,配合其他藥物治療蟲積引起的發熱、口苦等症狀。

因此,蟲枳丸中加入大黃,可以起到瀉下通便、清熱解毒的作用,有利於治療蟲積腹痛、食積便祕等疾病。

蟲枳丸中加入皁莢,主要基於其瀉下通便消積化滯之效。

皁莢味甘苦,性寒,入脾、胃、大腸經。其苦寒之性清熱解毒,並瀉下通便,有助於清除腸道積熱,改善便祕;其甘味則可健脾和胃消積化滯,助於消化不良之症。

因此,在蟲枳丸中加入皁莢,可協同其他藥物,發揮更佳的消積化滯、瀉下通便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蟲枳丸方中加入三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消積化滯:三稜味苦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破氣消積、行氣止痛的功效。蟲枳丸主治食積氣滯、脘腹脹痛、噯氣吞酸等症,三稜可助其消積化滯,緩解脹痛不適。
  2. 活血化瘀:三稜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蟲枳丸中常配伍具有活血化瘀功效的藥材,三稜的加入可增強其活血化瘀之效,有助於改善因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和腫脹。

蟲枳丸方劑中包含蓬莪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消積化滯:蓬莪朮味辛、苦,性溫,具有行氣消積、健脾和胃的功效。蟲枳丸主要治療積滯內停、蟲積腹痛等症,蓬莪朮能幫助消解積滯,促進脾胃運化,改善腹痛症狀。
  2. 理氣止痛:蓬莪朮還具有一定的理氣止痛作用,可以緩解因氣滯引起的腹痛、腹脹等不適。蟲枳丸中含有枳實、厚朴等理氣藥物,蓬莪朮的加入可以加強理氣止痛的效果,促進藥物整體療效的發揮。

蟲枳丸中加入木香,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行氣止痛: 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其氣味芳香,能行氣止痛,疏肝解鬱。蟲枳丸以蟲草、枳實為主,善於消積化瘀,但可能造成氣機阻滯,木香的加入能緩解藥性,使藥效更趨平和。
  2. 理氣健脾: 木香能健脾胃,增強脾胃運化功能。蟲草、枳實等藥物雖能消積化瘀,但也可能損傷脾胃,木香的加入可以保護脾胃,避免藥物過於傷脾。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蟲枳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蟲積」,即人體內寄生蟲導生的諸症。古人認為蟲積多因飲食不潔、濕熱內蘊,蟲體寄生腸道,引發腹痛、消瘦、面黃、食慾異常(嗜食或厭食)等。方中以「下蟲」為核心,服後藉藥力驅殺寄生蟲,並以白粥補益脾胃,避免攻伐過度。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驅殺蟲體為主導

  • 檳榔、雷丸、苦楝皮:三藥皆為傳統殺蟲要藥。
    • 檳榔降氣行滯,麻痺絛蟲、蛔蟲,促其排出;
    • 雷丸(竹籜下菌核)含蛋白酶,分解蟲體;
    • 苦楝皮苦寒,毒殺蛔蟲、蟯蟲。
  • 牽牛子、大黃:瀉下通便,使蟲體隨積滯排出。牽牛瀉水通便,大黃攻積導滯,二者協力開通腸道。

2. 破氣消積助排蟲

  • 三稜、蓬朮(莪朮):醋煮後破血行氣,消積滯。蟲積日久易致氣血瘀結,二藥疏通腸道氣血,助蟲體鬆動。
  • 木香:隨意佐入,調氣止痛,緩解蟲積氣滯之腹痛。

3. 皂角膏為丸,加強滌蕩

  • 皂角:辛鹹性烈,煎膏作黏合劑,取其滌痰通竅、開塞逐穢之性,助藥力直達蟲竅。

4. 服法設計

  • 四更時分(丑時)服藥:古人認為此時腸胃空虛,蟲體受藥力直接作用。
  • 冷茶送服:茶性涼降,助藥力下行;冷服或可刺激蟲體,增強驅逐效果。
  • 小兒減量:小兒脾胃弱,劑量減半以護正氣。

綜合原理

此方以「殺蟲—瀉下—行氣破滯」為三步策略:

  1. 檳榔、雷丸、苦楝皮直接毒殺蟲體;
  2. 牽牛、大黃瀉下清除蟲屍與積滯;
  3. 三稜、莪朮、木香破除氣滯血瘀,防止蟲積復結。
    佐以皂角滌蕩腸竅,終以白粥補脾,攻邪不傷正,體現「急攻緩調」之思維。

傳統服藥法


檳榔半斤,牽牛半斤,雷丸1兩半,苦楝皮1兩,大黃4兩,皂角半斤,三稜2兩,蓬朮2兩(另銼,同醋煮),木香隨意加入。
上為細末,煎皂角膏子煮糊為丸,如黍米大。
每服2錢,四更時分冷茶送下,小兒1錢。下蟲,以白粥補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蟲枳丸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及脾胃。服用本方劑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同名稱方劑


蟲枳丸, 出處:《準繩·類方》卷八。 組成:檳榔半斤,牽牛半斤,雷丸1兩半,苦楝皮1兩,大黃4兩,皂角半斤,三棱2兩,蓬朮2兩(另銼,同醋煮),木香随意加入。 主治:蟲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