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胰1號

清胰1號

QING YI 1H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0.39)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9%
脾經 15%
胃經 15%
大腸經 7%
心經 7%
三焦經 7%
肺經 7%
膽經 7%
心包經 4%
小腸經 4%
膀胱經 3%
肝經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心經
三焦經
肺經
膽經
心包經
小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清胰1號方劑中加入龍膽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龍膽草味苦性寒,入肝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能有效抑制胰腺炎引起的熱毒壅盛、濕熱內蘊。
  2. 改善胰腺功能: 龍膽草中含有多種生物活性成分,如龍膽苦苷、龍膽酸等,具有抗炎、抗氧化、保護胰島細胞等作用,有助於改善胰腺功能,促進炎症消退。

因此,清胰1號方劑中加入龍膽草,能有效清熱解毒,改善胰腺功能,達到治療胰腺炎的目的。

「清胰1號」方劑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疏肝理氣,健脾和胃: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肝、脾經。其疏肝理氣之效,能緩解肝氣鬱滯所致的脾胃不適,如腹脹、食慾不振等。而健脾和胃的作用則有助於改善胰腺功能,促進消化吸收。
  2. 行氣止痛,消食化積: 木香具備行氣止痛的功效,能緩解胰腺炎引起的疼痛。同時,其消食化積的作用,可幫助清除積滯,改善胰腺周圍環境,有助於炎症消退。

清胰1號方劑中包含延胡索,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延胡索味苦辛,性溫,入肝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胰腺炎常伴有肝氣鬱結、氣滯血瘀,延胡索可舒緩肝氣,改善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2.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延胡索亦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消除局部瘀血,減輕胰腺腫脹,緩解疼痛。

總之,延胡索在清胰1號方劑中,可通過疏肝理氣、活血化瘀,改善氣血循環,消腫止痛,達到治療胰腺炎的目的。

清胰1號方劑中包含白芍,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緩解胰腺炎症: 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清熱解毒養血柔肝的功效。其清熱解毒之效能,有助於緩解胰腺炎症,降低胰腺細胞的損傷。
  2. 抑制胰液分泌: 白芍還具有一定的收斂止痛作用,可以抑制胰液分泌,減輕胰腺的負擔,有利於胰腺功能的恢復。

總而言之,白芍在清胰1號方劑中,以其清熱解毒、養血柔肝、收斂止痛的功效,起到緩解胰腺炎症、抑制胰液分泌的作用,促進胰腺功能恢復。

清胰1號方劑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瀉熱通便:大黃味苦性寒,具有瀉熱通便之效,能清泄腸胃積熱,促進腸道蠕動,有利於改善胰腺炎引起的腹脹、便祕等症狀。
  2. 清熱解毒:大黃亦具清熱解毒之功效,可清熱解毒,消炎止痛,有助於緩解胰腺炎引起的炎症反應。

總之,大黃的加入可起到清熱解毒、瀉熱通便的作用,有助於緩解胰腺炎的症狀,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清熱利濕、消腫止痛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清胰1號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肝郁氣滯型急性胰腺炎」,其核心病機為肝氣鬱結、濕熱內蘊,導致氣機壅滯、腑氣不通,進而引發上腹疼痛、嘔吐、便秘等症。古代醫家認為,胰腺炎(類似「脾心痛」「結胸」等範疇)多與肝膽疏泄失常、脾胃運化受阻相關,故治法以疏肝理氣、清濕熱、通腑瀉濁為主。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與功效推理

  • 龍膽草(15克):苦寒沉降,主入肝膽經,善瀉肝膽實火、清下焦濕熱,針對濕熱蘊結之病機。
  • 木香(15克):辛散苦降,行氣止痛,助調暢中焦氣機,緩解氣滯脹痛。
  • 玄胡(15克):活血行氣止痛,專治氣血瘀滯之痛證,與木香協同增強止痛之效。
  • 白芍(24克):柔肝緩急止痛,兼能養血斂陰,防止苦寒藥傷陰,同時制約肝氣過亢。
  • 大黃(24克,後下):瀉熱通腑、攻積導滯,藉瀉下之力使濕熱瘀毒從大便而解,符合「通因通用」之法。

2. 加減法與病機對應

  • 實熱重加金銀花、連翹:加強清熱解毒,針對熱毒熾盛。
  • 濕熱重加茵陳、梔子:協同龍膽草強化利濕清熱,尤適黃疸或苔黃膩者。
  • 嘔吐重加半夏、竹茹:和胃降逆止嘔,調和胃氣上逆。
  • 體虛中寒去大黃,加附子、乾薑:轉為溫陽散寒,避免苦寒傷正,適應寒證轉化。

3. 治療原理綜述

此方以「清熱祛濕、行氣通腑」為核心,透過:

  • 疏泄肝膽(龍膽草、白芍)解決氣鬱化火;
  • 調理中焦氣機(木香、玄胡)緩解氣滯疼痛;
  • 通腑瀉熱(大黃)直接導邪外出,阻斷濕熱瘀毒內結。
    全方兼顧「肝脾同調」「氣血並治」,契合中醫「六腑以通為用」的治療原則,適用於急性胰腺炎屬實證、熱證者。

傳統服藥法


龍膽草15克,木香15克,玄胡15克,白芍24克,大黃24克(後下)。
實熱重,加金銀花、連翹或生石膏;濕熱重,加茵陳、梔子、龍膽草;嘔吐重,加半夏、竹茹、代赭石;體虛中寒,去大黃、芒硝,加附子、乾薑。
清濕熱,止痛通便。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瀉下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清胰1號, 出處:《古今名方》引遵義醫學院經驗方。 組成:龍膽草15g,木香15g,玄胡15g,白芍24g,大黃24g(後下)。 主治:清濕熱,止痛通便。主治:肝鬱氣滯型急性胰腺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