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理中溫胃湯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助陽氣: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適用於脾胃虛寒、陽氣不足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狀。理中溫胃湯主治脾胃虛寒證,乾薑的加入能溫暖脾胃,助陽氣,改善脾胃功能。
2. 促進消化,增進食慾: 乾薑能促進胃液分泌,有助於消化吸收,並能增進食慾。對於脾胃虛寒導致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乾薑的加入能起到改善作用,幫助恢復脾胃功能。
理中溫胃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 緩解胃寒疼痛: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斂陰止痛、和中止瀉的功效。胃寒疼痛時,白芍可以收斂胃氣,緩解疼痛,並有助於止瀉。
- 協調藥性: 理中溫胃湯以溫中散寒為主,但白芍的加入可以緩解溫燥之性,避免藥性過於燥烈,同時也能協調其他藥材的功效,使藥效更加平和,達到溫中散寒、和胃止痛的效果。
理中溫胃湯中加入木香,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 溫中散寒: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緩解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食少便溏等症狀。理中溫胃湯主治脾胃虛寒,故用木香溫中散寒,配合其他藥物增強溫中健脾之效。
- 行氣止痛:木香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能疏通脾胃氣機,緩解因氣滯引起的胃脘脹痛、噯氣等症狀。理中溫胃湯中加入木香,可增強其行氣止痛的效果,進一步緩解脾胃虛寒所致的症狀。
理中溫胃湯中加入延胡索,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胃寒疼痛: 延胡索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對於因胃寒引起的胃痛、腹痛,延胡索能溫中散寒,緩解疼痛,達到溫胃止痛的效果。
- 協調藥性: 理中溫胃湯以溫中健脾為主,延胡索的加入,可以緩和方中溫熱之性,避免燥熱傷陰,使藥性更加平和,達到溫中而不燥熱、健脾而不礙胃的效果。
理中溫胃湯中加入丁香,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溫中散寒:丁香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功效。理中溫胃湯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丁香的溫中散寒作用可以幫助溫暖脾胃,緩解寒邪對胃部的侵襲。
2. 調和氣機:丁香還具有行氣止痛、降逆止嘔的作用。脾胃虛寒容易導致氣機阻滯,導致胃脘疼痛、嘔吐等症狀。丁香可以行氣止痛,幫助調和脾胃氣機,緩解這些症狀。
因此,理中溫胃湯中加入丁香,可以起到溫中散寒、調和氣機的作用,進一步增強其治療脾胃虛寒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理中溫胃湯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小兒臟寒,腸鳴瀉水,足冷氣逆,大哭不已」,其病機核心在於「中焦虛寒,氣機失調」。
- 臟寒:指脾胃陽氣不足,寒邪內生,運化失職。
- 腸鳴瀉水:寒盛則水液不化,下趨腸道,故腸鳴瀉下清冷。
- 足冷氣逆:陽虛不能溫煦四肢,寒氣上逆而致足冷、氣機不降。
- 大哭不已:小兒臟腑嬌嫩,寒凝氣滯,腹中不適,故啼哭不休。
此方以溫中散寒、調和氣血為主,針對小兒脾胃虛寒、氣機紊亂之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劑組成與配伍意義:
乾薑(5分)
- 辛熱,入脾、胃經,為溫中散寒之主藥。
- 直接溫補中焦陽氣,散除脾胃寒邪,止瀉止嘔。
白芍藥(8分)
- 酸甘微寒,入肝、脾經,具養血斂陰、緩急止痛之效。
- 與乾薑配伍,一散一收,既防薑之辛燥傷陰,又緩解寒性腹痛。
木香(5分)
- 辛溫,行脾胃滯氣,善治腸鳴腹脹。
- 助乾薑溫運中焦,消除氣滯,改善腸鳴與哭鬧。
玄胡索(8分)
- 辛苦溫,活血行氣止痛,尤擅治寒凝氣滯之痛。
- 與木香協同,增強行氣止痛之力,針對「大哭不已」之腹痛。
丁香(4分)
- 辛溫,溫中降逆,善止寒性呃逆、嘔吐。
- 助乾薑溫胃散寒,兼降上逆之氣,改善「氣逆」之證。
方義歸納:
- 溫中為主:乾薑、丁香直祛中焦寒邪,恢復脾胃運化。
- 行氣為輔:木香、玄胡索理氣止痛,解寒凝氣滯之腹痛、腸鳴。
- 斂陰調和:白芍緩急制約辛燥,防止溫燥傷陰,適合小兒體質。
治療原理:
通過溫散中焦寒邪、行氣止痛、調和氣血,標本兼顧,使陽氣復、寒邪去、氣機暢,則瀉止、痛消、啼哭自平。此方嚴守「寒者熱之」「滯者行之」之理,體現中醫對小兒虛寒證的辨治思路。
傳統服藥法
乾薑5分,白芍藥8分,木香5分,玄胡索8分,丁香4分。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溫熱的性質,因此體質虛熱、陰虛火旺者不宜使用。
- 本方中的乾薑、白芍、木香、延胡索、丁香等中藥均有一定的刺激性,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等特殊人群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理中溫胃湯, 出處:《幼科金針》卷上。 組成:乾薑5分,白芍藥8分,木香5分,玄胡索8分,丁香4分。 主治:小兒臟寒,腸鳴瀉水,足冷氣逆,大哭不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