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經散

調經散

DIAO JI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2.29)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1%
心經 21%
脾經 18%
肺經 12%
腎經 9%
膀胱經 6%
小腸經 6%
膽經 3%
肝經
心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膀胱經
小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調經散中包含沒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沒藥味苦辛,性溫,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對於女性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可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經絡瘀阻,達到調經止痛的作用。
  2. 溫陽散寒:沒藥亦具溫陽散寒之效,對於體質偏寒,月經不調伴有手腳冰冷,面色蒼白等症狀,可溫暖子宮,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經血通暢。

因此,調經散中加入沒藥,可起到活血化瘀、溫陽散寒的雙重作用,有效改善女性月經不調等症狀。

調經散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調節月經不調和改善婦女生理健康。琥珀作為其成分之一,主要因其獨特的藥理作用而被選用。琥珀是一種天然樹脂,其主要成分是琥珀酸,具有活血化瘀、安神鎮痛的功效。在調經的過程中,血液循環的順暢與否對月經的規律性和健康狀態有直接影響。琥珀的活血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子宮內的血流,從而幫助調整經期和減少經痛。此外,琥珀也有助於情緒調節,緩解壓力,避免因心理因素導致的月經不調。總之,將琥珀納入調經散的配方中,不僅強化了方劑的健身功效,更為女性提供了一種全面的保健方案,以促進身心的和諧,達到調經的最佳效果。

調經散中包含桂枝,主要原因有二:

  1. 溫經通絡,行氣止痛: 桂枝性溫,入心、脾、膀胱經,具有溫通經絡、行氣止痛的作用。對於因寒凝血瘀導致的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桂枝能溫經散寒,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2. 調和營衛,平衡氣血: 桂枝能調和營衛,使氣血運行通暢,平衡陰陽。對於因氣血失調導致的月經不調,桂枝能調理氣血,使經期規律,經量正常。

調經散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涼血止痛:赤芍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涼血止痛的功效。女性月經不調,往往伴隨經痛、血塊等症狀,赤芍能清熱涼血,緩解疼痛,改善經血流通。

二、活血化瘀:赤芍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經血運行不暢,對於經期腹痛、血塊較多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調經散中加入赤芍,能有效解決經期疼痛、血塊等問題,達到調經止痛的目的。

調經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血調經: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效。對於月經不調、痛經、經量少等症,當歸能補益氣血,促進血液循環,調節月經週期,緩解經期疼痛。
  2. 滋潤肝腎: 當歸能滋補肝腎,促進血液生成。對於腎虛血虛導致的月經不調,當歸能改善血液循環,滋潤肝腎,從根本上改善月經不調問題。

因此,當歸是調經散中不可或缺的藥材,能有效改善月經不調等婦科疾病。

調經散是一種典型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調理女性的月經問題。在其組成中,細辛這味藥材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細辛性溫,味辛,具有溫通陽氣、散寒止痛的特性。這使得它在調經散中能夠有效緩解由寒邪侵襲所引起的經期不適,如經痛和經期不規則。

當女性在經期出現腹痛、血滯等症狀時,往往是因為血液循環不暢或寒氣內阻。細辛不僅可以促進血液循環,還能提升身體的陽氣,增強腎陽,從而達到溫經散寒、調理月經的效果。此外,細辛還可以增強其他藥材的療效,協調方劑的整體作用,使病症得到更全面的改善。因此,細辛在調經散中的應用不僅是基於其自身的藥理作用,更是考慮到整體方劑的協同效應。這些特性使細辛成為調經散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調經散是一種常用於調理女性內分泌及經期不調的中藥方劑,其中麝香的加入具有重要意義。麝香,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能夠有效改善經絡阻滯的情況,促進血液循環。女性在經期或月經不調的情況下,身體往往會出現氣血運行不暢的問題,導致腹痛、經血不調等不適症狀。麝香的作用能幫助緩解這些症狀,從而達到調理經期的效果。

此外,麝香還具有一定的香氣,能夠舒緩壓力及焦慮,增強患者的心理舒適度,這對於經期女性的心理健康尤為重要。綜合來看,麝香在調經散中的重要性不僅在於其生理上的療效,還包括其對情緒的調節作用,使此方劑能夠從多方面協助女性調理身心,恢復生理平衡,最終達到健身養生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調經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要針對產後兩大證候:

  1. 四肢浮腫:因產後敗血停積五臟,循經流侵四肢,久留化為腐水,導致水腫。此機理與一般水濕停滯不同,關鍵在於「敗血化水」,故需活血與利水並行。
  2. 心神擾亂:敗血上衝於心,引發煩躁不安、言語錯亂、如見鬼神等類似「產後狂」的表現,屬血瘀化熱擾心之證。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四物湯為底(當歸、生地、白芍、川芎),結合清熱調血藥物,構成「養血活血為主,清熱利濕為輔」的結構:

  1. 活血調經核心

    • 四物湯減當歸量:當歸身(1錢半)配伍川芎(5分),輕量活血,避免過燥;生地(1錢)養陰防敗血化熱;白芍(8分)斂陰緩急,針對浮腫與煩躁。
    • 香附(1錢):疏肝理氣,助血行暢,化解產後氣滯血瘀。
  2. 清熱解毒以安神

    • 黃連(薑汁炒)、黃柏(5分)、知母(5分):清心降火、瀉腎熱,直接針對敗血化熱上擾心神之證。黃連薑製減其苦寒,防傷胃氣。
    • 條芩(1錢):清肝熱,協同黃連防止血熱妄行。
  3. 止血與利濕並行

    • 阿膠珠(5分)、艾葉(5分):止血養血,防活血過猛;艾葉溫經,稍制連、柏之寒,兼化濕濁。
    • 甘草(5分):調和諸藥,緩和黃連、黃柏苦寒之性。

治療原理推論

  • 浮腫:以四物湯活化敗血,香附理氣助血行,敗血得消則水腫自退;黃柏、知母清下焦濕熱,阻斷「血腐化水」之路。
  • 煩躁如狂:黃連、條芩直折心肝火熱,生地、阿膠滋陰養血以安神,標本兼顧。

全方體現「血水同治」思路,從調血入手解決水腫,從清熱著眼平息狂躁,符合產後「多虛多瘀」的體質特點,避免純攻伐或純滋補之弊。

傳統服藥法


當歸身1錢半,生地黃1錢,條芩1錢,香附子1錢,白芍藥8分,黃連(薑汁炒)8分,川芎5分,阿膠珠5分,艾葉5分,甘草5分,黃柏5分,知母5分。
上細切。
用水2盞,煎1盞,去滓,空心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調經散是一味中藥方劑,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服用後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關疾病


產後浮腫月經不調女性不孕症角膜炎月經稀少閉經全身性水腫心情煩燥心胸煩熱

相同名稱方劑


調經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三四。 組成:赤石脂1兩,破故紙1兩。 主治:婦人經脈過多。

調經散, 出處:《奇效良方》卷五十六。 組成:川芎1錢半,當歸1錢半,芍藥1錢半,黃耆1錢半,青皮1錢,烏藥1錢,陳皮1錢,熟地黃1錢,乳香(另研)1錢,茴香1錢。 主治:跌打損傷。

調經散, 出處:《女科旨要》卷四。 組成:三棱1兩,小茴1兩,白芍1兩,香附1兩,澤瀉1兩,當歸1兩,蘇葉5錢,紅花5錢,青皮5錢,生地5錢,枳殼1兩,丹皮1兩。 主治:婦人月經不調。

調經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三二。 組成:當歸1兩(酒浸),川芎半兩,紅花3錢,斑蝥(去翅足)2錢,水蛭2錢(炒),虻蟲2錢(去翅足),紅娘子1錢(去翅足),牡丹皮半兩,赤芍藥半兩,白芷3錢,蓬朮2錢,桂3錢,白薑2錢,生地黃2錢,乾漆2錢,川牛膝2錢。 主治:行血氣。主治:月經不調。

調經散, 出處:《産有寶慶集》卷上。 組成:沒藥(另研)半錢,琥珀(另研)半錢,桂心半錢,赤芍藥半錢,當歸半錢,細辛半錢,麝香(另研)半錢。 主治:産後四肢浮腫。因産後敗血停積於五臟,循經流入於四肢,留淫日深,腐敗如水,故令四肢面目浮腫。産後敗血上乾於心,心不受觸,致心煩躁,卧起不安,如見鬼神,言語顛倒。

調經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三六引《便産須知》。 組成:吳茱萸1兩半(去目、閉口,沸湯洗通3次),半夏1兩(湯泡7次),當歸1兩(去蘆,酒洗),人參1兩半,麥門冬1兩半(去皮),白芍藥(京南者)1兩,川芎(色如臘者)1兩,牡丹皮1兩,厚朴(去皮,不見火)1兩,阿膠(蚌粉炒如珠子)1兩,甘草(炙)1兩。 主治:月候不調,或在月前,或在月後,或多或少,或逾月不至,或一月兩來,不孕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