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蓬莪荗散
PENG E SH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四十一引《護命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4.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蓬莪荗散方劑中包含莪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積化瘀: 莪朮性溫,味辛苦,入肝脾經。具有破氣消積、行氣止痛、活血化瘀之效。方中多用於治療積滯腹痛、癥瘕積聚、跌打損傷等病症,而莪朮的消積化瘀作用正是其治療這些病症的關鍵。
- 助藥力: 蓬莪荗散中往往包含其他藥材,如陳皮、香附、枳實等。莪朮與這些藥材配伍,可增強其消積化瘀、行氣止痛的效果,達到協同作用,使療效更佳。
總而言之,莪朮的消積化瘀、助藥力等功效,使其成為蓬莪荗散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蓬莪荗散中加入茴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 茴香性溫,味辛,入脾、肝、腎經,具有行氣止痛、溫腎散寒之功效。蓬莪荗散主要用於治療氣滯血瘀、脘腹疼痛等症,茴香的加入可助其行氣止痛,緩解疼痛。
2. 助消化: 茴香具有健脾開胃、消食導滯的作用,可促進消化,增強食慾。蓬莪荗散中加入茴香,可緩解因氣滯血瘀引起的消化不良症狀,提高療效。
蓬莪荗散中包含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川芎味辛性溫,歸肝、膽、心包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蓬莪荗散主要用於治療氣滯血瘀所致的胸脅脹痛、脘腹疼痛、月經不調等病症,川芎的加入可以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達到治療目的。
- 疏散風寒,解表止痛: 川芎還具有疏散風寒、解表止痛的作用,可以緩解頭痛、鼻塞、肢體痠痛等症狀。蓬莪荗散中一些藥材具有溫陽散寒的作用,加入川芎可以增強其解表功效,更好地治療風寒感冒所致的疼痛。
蓬莪荗散中加入川牛膝,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作用:
- 活血通絡: 川牛膝性溫,入肝腎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功效。配合蓬莪荗散中其他活血化瘀藥物,可加強其活血通絡作用,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緩解疼痛。
- 引藥下行: 川牛膝具有引藥下行的作用,可以引導藥力下達病竈,並促進排泄,有利於藥物發揮其最佳療效。
蓬莪荗散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蓬莪荗散主治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冷痛、積聚痞塊等症。肉桂性熱,入心、脾、腎經,具有溫陽散寒、通經活血之效,可助蓬莪荗散溫陽散寒,緩解寒凝氣滯之痛。
- 助藥力行:肉桂辛溫,氣味濃烈,能引藥直達病所,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蓬莪荗散中其他藥物如蓬莪荗、香附等,均性寒或平,加入肉桂可助藥力行,使藥物更好地發揮溫陽散寒、消積止痛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蓬莪荗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小腸虛冷,時發刺痛」,其病機關鍵在於「虛寒氣滯」。小腸為受盛之官,若陽氣不足,寒邪內生或外襲,導致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故見陣發性絞痛。此方以溫通散寒、行氣活血為法,針對寒凝血瘀、氣機阻滯之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蓬莪荗(炮,銼)
- 性味辛苦溫,歸肝脾經,具破血行氣、消積止痛之效。
- 炮製後辛烈稍緩,更擅溫通,針對「冷痛」核心病機,破除寒凝氣血之瘀滯。
臣藥:茴香子(炒)、桂(去粗皮)
- 茴香子辛溫,入肝腎脾胃經,善散下焦寒邪,理氣止痛,輔助莪荗溫通;炒製後辛散力緩,專注溫裏。
- 肉桂辛甘大熱,補命門之火,溫經散寒,助陽化氣,從根源改善「虛冷」體質。
佐藥:芎藭、牛膝(酒浸)
- 芎藭(川芎)為血中氣藥,行氣活血,祛風止痛,助莪荗散瘀滯。
- 牛膝酒浸後增強活血通經、引藥下行之力,使藥效直達下焦小腸,兼補肝腎強筋骨。
三、組方特點與治療原理
- 溫通並用:以莪荗、茴香、肉桂溫散寒邪,川芎、牛膝活血行氣,標本兼顧。
- 引經下行:牛膝引諸藥至下焦,蔥湯辛溫宣通,助藥力布散。
- 散劑速效:散劑直接吸收,配合蔥湯煎調,速達病所,緩解急痛。
此方體現「寒者熱之」「結者散之」之法,通過溫陽散寒、行氣活血,恢復小腸氣機,刺痛自除。
傳統服藥法
蓬莪荗(炮,銼)半兩,茴香子(炒)半兩,芎藭半兩,牛膝(酒浸,切細)半兩,桂(去粗皮)1分。
上為散。
每服3錢,放銀石器內,煎蔥湯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溫熱的性質,陰虛火旺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蓬莪荗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三。 組成:蓬莪荗(煨,銼)半兩,胡椒1分,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 主治:癖氣發歇衝心,疼痛不知人。
蓬莪荗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三。 組成:蓬莪荗(煨,銼)1兩半,延胡索(炮)1兩,蛤粉3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1兩。 主治:風毒腳氣吐逆。
蓬莪荗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三。 組成:蓬莪荗1分,人參(去蘆頭)1分,桂心1分,黃芩1分,生乾地黃1分,木香1分,甘草(炙微赤,銼)1分。 主治:小兒心痛,發歇不定。
蓬莪荗散, 出處:《普濟方》卷四十一引《護命方》。 組成:蓬莪荗(炮,銼)半兩,茴香子(炒)半兩,川芎半兩,牛膝(酒浸,切細)半兩,桂(去粗皮)1分。 主治:小腸虛冷,時發刺痛。
蓬莪荗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八。 組成:蓬莪荗1兩,當歸1兩(銼,微炒),蒲黃3分,桂心3分,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 主治:産後惡血滯留,憎寒壯熱,心腹疼痛。
蓬莪荗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二。 組成:蓬莪荗1兩,當歸1兩(銼,微炒),桂心半兩,川芎半兩,川大黃1兩(銼,微炒),牡丹半兩,木香半兩,延胡索半兩,赤芍藥半兩,桃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 主治:婦人胞絡夙夾風冷,每至月事來時,臍腹多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