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仙膏

三仙膏

SAN XIAN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六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偏熱 (1.1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30%
肝經 20%
腎經 20%
肺經 20%
脾經 10%
心經
肝經
腎經
肺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三仙膏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腎益精: 熟地黃性溫,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補血滋陰、益精填髓的功效。三仙膏常用於治療腎虛精虧,腰膝痠軟,頭暈耳鳴,以及男子陽痿早泄等症狀,而熟地黃能有效改善這些症狀,起到補腎固精的作用。
  2. 滋陰養血: 熟地黃同時能滋養陰血,對於三仙膏中其他藥材的滋陰補血功效起到協同作用,使其效果更佳。

三仙膏中包含人參,主要原因有二:

  1. 補氣固本,增強體質: 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心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之功效。三仙膏常用於治療氣虛乏力、食慾不振、面色蒼白等症狀,人參的補氣作用可以提升患者的體質,增強抵抗力。
  2. 協同其他藥材,增強療效: 三仙膏中其他藥材如茯苓、白朮,也有補脾健胃的功效。人參與之搭配,可以互相增效,更能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促進營養吸收,提高療效。

三仙膏中包含牡丹皮,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牡丹皮味苦、辛,性寒,歸心、肝、脾經。其藥理作用主要體現在:

  1. 清熱涼血: 可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適用於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熱證。
  2. 活血化瘀: 可促進血液循環,化解瘀血,適用於瘀血阻滯所致的各種疾病。

在三仙膏中,牡丹皮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發揮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三仙膏」主治「血精」,即精液中混雜血液之症。此症於中醫理論多與腎陰虧虛、相火妄動,或氣不攝血相關。方中以熟地為君,滋補腎陰、填精益髓;人參大補元氣,固攝精血;丹皮清泄虛火,涼血散瘀。三者協同,共奏滋陰降火、益氣攝血之效,使腎陰得充、虛火得平、氣能固攝,則血精自止。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熟地(5兩)為君

    • 熟地性甘溫,入腎經,為補腎陰要藥,能「填骨髓,長肌肉,生精血」(《本草綱目》)。血精若因腎陰不足、虛火內擾,熟地可滋陰固本,從源頭調節精室失藏。
  2. 人參(2兩)為臣

    • 人參大補元氣,益脾肺之氣,氣足則能統攝血液。所謂「氣為血之帥」,氣虛不攝可致血溢精竅,人參通過補氣以助熟地固攝精血,亦防熟地滋膩礙脾。
  3. 丹皮(1兩)為佐

    • 丹皮性微寒,善清肝腎虛火,兼活血散瘀。血精日久易瘀熱互結,丹皮既可清虛熱防熟地助火,又能化瘀以防離經之血留滯,標本兼顧。

全方配伍邏輯

  • 滋陰補氣為主,清熱為輔:熟地與人參相配,補腎陰、益元氣,從根本調節精血生化與固攝;丹皮制約虛火,三者形成「補中有清、靜中有動」的結構,契合血精「本虛標實」(腎虛為本、火擾或血瘀為標)之病機。
  • 臟腑定位明確:聚焦腎、肝、脾三臟。腎主藏精,肝司疏泄,脾統血,三藥協同調節三臟功能,使精室得固、血不外溢。

此方簡而力專,體現中醫「治病求本」思想,適用於腎陰虧虛兼氣不攝血之血精證,臨床可見精液淡紅、腰膝酸軟、神疲乏力、舌紅少苔等症。

傳統服藥法


熟地5兩,人參2兩,丹皮1兩。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精囊炎(精囊炎性疾患)咽喉痛

相同名稱方劑


三仙膏, 出處:《仙拈集》卷二。 組成:百合4兩,蜜半斤,梨汁1碗。 主治:勞嗽。

三仙膏, 出處:《辨證錄》卷六。 組成:熟地5兩,人參2兩,丹皮1兩。 主治:血精。

三仙膏, 出處:《瘍科選粹》卷三。 組成:馬蘭菊、車前草、五爪龍草各等分。 主治:咽喉腫痛。

三仙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 組成:麻油4兩,鉛丹1兩,定粉(各研)1兩。 主治:一切惡瘡。

三仙膏, 出處:《普濟方》卷三一五。 組成:香油2斤,黃丹1斤,白巴豆480枚。 主治:金瘡,肚痛瀉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