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清宮湯去蓮心麥冬加銀花赤小豆皮方」中加入犀角,是源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犀角性寒,味苦鹹,入心、肝經,具有清心火、解熱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尤其對於熱毒熾盛、神昏譫妄、吐血衄血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此方中去除了蓮心、麥冬,而加入了銀花、赤小豆皮,旨在加強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並以犀角作為主藥,更有效地治療熱毒壅盛之症。
清宮湯去蓮心麥冬加銀花赤小豆皮方中加入連翹,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連翹性寒,味苦,入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功效。方中加入連翹,可增強清熱解毒之力,並可促進炎症消散,減輕腫脹,有利於改善病症。
- 協同銀花,增強抗菌作用: 銀花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抗菌消炎的功效。連翹與銀花同用,可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清熱解毒、抗菌消炎的功效,從而更有效地對抗病邪,達到治療目的。
「清宮湯去蓮心麥冬加銀花赤小豆皮方」中加入玄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玄參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效。方中加入銀花、赤小豆皮,亦有清熱解毒之效,玄參可增強其清熱解毒之力,共同作用於熱毒蘊結之症。
- 滋陰潤燥:玄參兼具滋陰潤燥之效,可緩解因熱毒耗傷陰液所致的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等症狀。方中去蓮心麥冬,而加入玄參,可補充陰液,平衡清熱解毒之性,使療效更為全面。
清宮湯去蓮心麥冬加銀花赤小豆皮方中加入淡竹葉,主要基於其清熱利尿、除煩止渴的功效。
淡竹葉味甘淡、性微寒,入心、胃、膀胱經。其清熱瀉火、利尿除濕的功效,可與方中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增強清熱解毒、利濕化痰的功效。此外,淡竹葉具有解暑除煩、生津止渴的作用,能緩解暑熱所致的口渴、煩躁等症狀,使清熱利濕功效更加顯著。
此方中加入金銀花,主要是針對其 清熱解毒 的功效。金銀花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
方中加入金銀花,主要針對的是患者體內可能存在的熱毒。金銀花能有效地 清解體內的熱毒, 並且 疏散風熱, 幫助患者恢復健康。
此方劑中加入赤小豆,主要有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赤小豆性涼,味甘,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它能協助銀花、赤小豆皮等藥材共同發揮清熱解毒之效,針對由熱毒引起的症狀,如發熱、口渴、咽痛等,起到緩解作用。
- 利水消腫:赤小豆有利水消腫之功,可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減少水腫,配合其他藥材共同作用,更能有效緩解因水濕停滯導致的症狀,如小便不利、水腫等。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濕溫邪入心包,神昏肢逆」,屬濕熱病邪深陷心包之危重證候。濕溫病中,濕熱濁邪蒙蔽心竅,可致神志昏聵;熱鬱於內,陽氣不達四末,則見四肢厥冷(肢逆)。方中以「清宮湯」為基礎加減,配合至寶丹或紫雪丹,旨在清心開竅、解毒化濕,兼透熱轉氣。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犀角(現多用水牛角代):
- 性寒味鹹,直入心營,善清心包熱毒,涼血定驚,為君藥。
- 針對「邪入心包」之熱閉神昏,取其透邪外達之力。
連翹心、元參心、竹葉心:
- 「三心」合用,輕清上浮,專瀉心經邪熱。
- 連翹心透熱解表,元參心滋陰降火,竹葉心清心利尿,共助犀角開竅醒神。
銀花、赤小豆皮(加減之品):
- 銀花清熱解毒,透表化濕,協同連翹增強透邪之功。
- 赤小豆皮利水滲濕,導濕熱從小便出,針對「濕溫」病機。
至寶丹/紫雪丹(送服):
- 至寶丹長於化痰開竅,紫雪丹兼能息風鎮痙,二者均助主方急救神昏。
整體配伍思維
此方以「清宮湯」框架(去蓮心、麥冬之滋斂)強化清透之力,加銀花、赤小豆皮後,更側重「濕熱並治」:
- 清心解毒:犀角、連翹心、銀花直折心營熱毒。
- 利濕透邪:赤小豆皮、竹葉心分消濕濁,使邪有出路。
- 開竅醒神:至寶丹或紫雪丹急救,與湯劑內外呼應。
推論可能的治療原理
濕溫邪入心包,本質為濕熱穢濁閉阻氣機,熱擾神明。此方通過「涼血解毒+輕清透熱+淡滲利濕」三途並進:
- 先以犀角等清解深伏之熱,防熱灼營陰;
- 繼以赤小豆皮等疏導濕邪,避免濕遏熱伏;
- 終借至寶丹等開閉通竅,逆轉陰陽不相順接之肢厥。
全方體現「透熱轉氣」法,使內陷之邪外達,契合葉天士「入營猶可透熱轉氣」之旨。
傳統服藥法
犀角1錢,連翹心3錢,元參心2錢,竹葉心2錢,銀花2錢,赤小豆皮3錢。
煎湯送服至寶丹或紫雪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寒涼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清宮湯去蓮心麥冬加銀花赤小豆皮方, 出處:《溫病條辨》卷一。 組成:犀角1錢,連翹心3錢,元參心2錢,竹葉心2錢,銀花2錢,赤小豆皮3錢。 主治:濕溫邪入心包,神昏肢逆。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