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加減湯

理中加減湯

LI ZHONG JIA JIA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6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4.3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6%
胃經 18%
肺經 17%
腎經 11%
肝經 11%
心經 7%
大腸經 4%
膽經 3%
脾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肝經
心經
大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理中加減湯中加入黨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中益氣: 黨參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中益氣、健脾益胃、生津止渴的功效。理中加減湯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中氣不足所致的脘腹冷痛、食少便溏、肢冷畏寒等症,而黨參可以溫補脾胃,增強中氣,改善消化功能,故為方中必備之藥。
  2. 扶正祛邪: 黨參能提高機體免疫力,扶正固本,同時具有抗炎、抗氧化等作用。理中加減湯中加入黨參,不僅能補益脾胃,更能增強機體抵抗力,幫助患者更快恢復健康。

理中加減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健脾:白朮性溫,味甘苦,入脾胃經,具有溫中健脾、燥濕止瀉的功效。理中加減湯主治脾胃虛寒,寒濕內盛所致的脘腹冷痛、食少便溏等症,白朮溫中健脾,可改善脾胃功能,增強消化吸收能力,從根本上改善上述症狀。

2. 燥濕止瀉:白朮能利水滲濕,燥濕止瀉,對於脾虛濕盛導致的腹瀉有很好的治療作用。理中加減湯中加入白朮,不僅能溫中健脾,還能燥濕止瀉,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減少腹瀉的發生。

理中加減湯中加入乾薑,主要是為了其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

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化濕止嘔的功效。理中加減湯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泄瀉、食少、脘腹冷痛等症。而乾薑可以溫暖脾胃,促進脾胃運化,並能驅散寒邪,緩解疼痛,故而被列為理中加減湯的組成藥物。

此外,乾薑還能輔助其他藥物發揮作用,如與人參、白朮等補氣藥物配合,可更有效地溫補脾胃,提升療效。

理中加減湯中加入細辛,主要原因有二:

一、 溫陽散寒,助脾胃運化: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能溫陽散寒,通鼻竅,且能溫脾胃,助消化。理中加減湯本身以溫中健脾為主,而細辛的溫陽作用可增強湯方整體溫中散寒的效果,促進脾胃運化,改善因寒邪入侵導致的脾胃虛寒症狀。

二、 開宣肺氣,配合理氣化痰: 細辛入肺經,能開宣肺氣,並能通鼻竅,配合理中加減湯中其他理氣化痰藥物,如半夏、茯苓等,共同達到疏通氣機、化解痰濕的效果,改善因寒邪阻滯肺氣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

理中加減湯中加入吳茱萸,主要考慮以下兩點:

  1. 溫中散寒、止痛止嘔: 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入肝、脾、胃經。其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嘔之效,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因寒邪入侵脾胃引起的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
  2. 助消化、增進食慾: 吳茱萸可促進消化液分泌,增強胃腸蠕動,有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從而改善脾胃虛寒導致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問題。

理中加減湯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的作用。理中加減湯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食少便溏等症,生薑可以溫暖脾胃,驅散寒氣,改善脾胃功能,緩解症狀。
  2. 助藥力:生薑能促進藥物吸收,增強藥效。理中加減湯中含有許多溫補脾胃的藥材,生薑可以幫助這些藥材更好地發揮作用,使藥效更佳。此外,生薑還可以調和藥性,避免藥物產生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理中加減湯中加入生薑,既可以溫中散寒,又可以助藥力,有利於治療脾胃虛寒證。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理中加減湯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源自《傷寒論》理中湯之加減化裁,傳統主治「腎虛作瀉」,尤以五更瀉(晨起腹瀉)、完穀不化為特徵。古人認為此類泄瀉雖表現在脾胃失運,然病根在腎陽虧虛,命門火衰,無法溫煦中焦,故需脾腎雙調。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1. 核心架構(理中湯基礎)

    • 黨參、白朮、炮乾薑:源自理中湯(去甘草),黨參益氣補中,白朮健脾燥濕,炮乾薑溫中散寒。三者共奏溫補脾陽之效,以治中焦虛寒。
    • 去甘草之因:甘草甘緩,恐礙濕邪排除;本案泄瀉日久,需速振脾陽,故去其滯膩。
  2. 溫腎散寒之加味

    • 吳茱萸:直入肝腎,散寒止痛,《本草綱目》言其「燥脾胃,益腎氣」,能助命門之火以暖土。
    • 細辛:辛散溫通,助吳茱萸溫腎散寒,兼開竅化濕,針對下焦沉寒。
    • 生薑:與乾薑相須為用,生薑走而不守,宜散水氣,協調中焦氣化。
  3. 整體邏輯

    • 脾腎同調:以理中湯打底治標(止瀉),吳茱萸、細辛溫腎治本(補火生土)。
    • 動靜結合:乾薑守中,生薑宣散,細辛通竅,使溫補不滯邪,散寒不傷正。
    • 病機針對:腎陽虛為本,脾失健運為標,故溫腎即所以補脾,契合「補火生土」之理。

與類似方劑之差異

  • 理中湯、附子理中丸:偏重中焦,本案患者服之效短,說明需兼顧下焦。
  • 四神丸:純以補腎固澀為主,本案配伍理中結構,強化了運脾化濕之力。

此方之妙,在於標本兼顧,既承仲景理中之法,又靈活化裁以應腎虛泄瀉之變,故取效迅捷。

傳統服藥法


黨參9克,白朮9克,炮乾薑6克,細辛1.5克,吳萸6克,生薑9克。
益補腎氣。
水煎服,每日1劑。
消化不良性腹瀉:陳某,男,70歲。患者三年來多在晨起腹瀉,食谷不化。曾經多方治療而無效,且用過理中湯、四神丸、附子理中丸等藥,往往服藥後3-5日內可見好轉,繼復作瀉,迄今未能治癒。經檢查,診斷為消化不良性腹瀉。於 1963年7月初來診,查其舌淨,兩脈俱弱,此乃腎虛作瀉。理中者理中焦,此乃下焦之瀉,仍用以理中去甘草加味而施之,投以「理中加減場」。連服藥三劑,病獲痊癒,追訪3個月未見復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腎虛作瀉,症見腹瀉清稀,食欲不振,四肢乏力,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沉弱。若腹瀉急迫,可加大乾薑、細辛用量;若腹瀉日久,可加大黨參、白朮用量。

相關疾病


慢性腎衰竭

相同名稱方劑


理中加減湯, 出處:《千家妙方》上冊引岳美中方。 組成:黨參9g,白朮9g,炮乾薑6g,細辛1.5g,吳萸6g,生薑9g。 主治:益補腎氣。主治:腎虛作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