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涎丸

壞涎丸

HUAI XIA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博濟》卷三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胃經 19%
肺經 17%
肝經 16%
心經 13%
腎經 10%
脾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壞涎丸」方劑中含有「硇砂」,乃因其具有強力收斂、燥濕、殺蟲之效。硇砂性寒,味鹹,入肝、腎經,能燥濕止癢,清熱解毒,並能抑制涎液分泌,故可用於治療口舌生瘡、喉嚨發炎、口腔潰瘍等症狀,以及一些與濕熱、蟲毒相關的皮膚病。

然而,硇砂屬劇毒藥物,需謹慎使用,且應由專業醫師根據患者病情進行配伍,不可自行服用。

壞涎丸中加入寒水石,主要是利用其 清熱燥濕 的功效。

壞涎丸主要針對口舌生瘡、口臭、口乾、口苦等症狀,這些症狀往往與體內濕熱蘊積有關。寒水石性寒,味甘,入心、胃經,能清熱解毒、燥濕止癢,並可 收斂止瀉,能有效 抑制口水分泌過多,緩解口舌生瘡、口乾等症狀,同時也能改善口臭等問題。

壞涎丸中含有密陀僧,乃因其具有以下作用:

  1. 收斂生津: 密陀僧性寒,味澀,入肺經,能收斂津液,止口水過多。壞涎丸主治口涎過多,與密陀僧的收斂生津之效相合。
  2. 清熱解毒: 密陀僧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解暑熱,止渴生津,對於因熱毒導致的口涎過多亦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壞涎丸中加入密陀僧,可有效收斂津液,清熱解毒,從而達到治療口涎過多的目的。

壞涎丸中添加冰片,主要基於其以下兩方面作用: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冰片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因熱毒所致的口舌生瘡、咽喉腫痛、牙齦腫痛等症狀,對於壞涎丸所針對的口腔潰瘍、口角炎等疾病具有良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2. 開竅醒神,止痛止癢: 冰片能開竅醒神,止痛止癢,對於因熱毒所致的口脣乾裂、舌苔厚膩等症狀,也有較好的緩解效果。同時,冰片也具有一定的鎮痛作用,能緩解口腔潰瘍帶來的疼痛感。

壞涎丸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清熱解毒、化痰止咳,其組成中包含水銀。水銀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具有強烈的解毒效果,能夠迅速清除體內的風寒、濕邪及有害物質。由於其特殊的物理化學性質,水銀在一定劑量下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局部的代謝,對於一些痰濕阻滯、呼吸困難等症狀,能起到較好的療效。

然而,水銀的使用也伴隨著一定的風險。其潛在的毒性不容忽視,長期或過量使用可能引發重金屬中毒,對神經系統、腎臟等造成損害。因此,在使用含有水銀的中藥方劑時,必須謹遵醫師指示,控制劑量,並定期監測身體狀況,以確保安全有效。在現代醫學發展的背景下,許多傳統中藥方劑已經開始重新評估其成分,探索更安全有效的替代品。

壞涎丸中包含半夏,主要原因如下:

  1. 燥濕化痰:半夏性辛溫,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之效。壞涎丸主要用於治療痰濕阻滯,導致的口涎過多、舌苔厚膩等症狀。半夏可以化解痰濕,使口涎減少,達到治療目的。
  2. 降逆止嘔:半夏還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壞涎丸所治療的症狀,除了口涎過多外,還可能伴隨噁心嘔吐。半夏可以降逆止嘔,緩解患者的嘔吐不適。

壞涎丸方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其解表散寒、化痰止嘔的功效。

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具有溫中止嘔、解表散寒的功效。對於因寒邪內侵、脾胃虛寒導致的口涎過多,生薑可以溫脾散寒、止嘔止涎,起到緩解症狀的作用。

此外,生薑還能化痰止咳,對於一些因痰濕壅滯所致的口涎增多,生薑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總而言之,生薑在壞涎丸方中起到溫脾散寒、化痰止嘔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口涎過多的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壞涎丸主治「痰涎壅盛,頭重心煩,飲食不下」,此證屬中醫「痰濁阻滯」範疇。痰濕上蒙清竅則頭重;痰熱擾心則心煩;痰阻中焦,氣機升降失司則飲食難下。方名「壞涎」即取其「化痰涎、破壅滯」之意,針對痰濁壅盛之實證而設。

【組成與邏輯推理】

  1. 白礬(燒灰)

    • 性味酸澀寒,燒灰後增強燥濕化痰、劫痰開閉之力,古方常用於頑痰膠結、痰厥昏僕。《本草綱目》載其「吐下痰涎,燥濕解毒」,與半夏協力攻逐痰涎。
  2. 天竺黃

    • 甘寒清化,長於清熱豁痰、涼心定驚。此處既解痰熱擾心之「心煩」,又制白礬、半夏之溫燥,體現「痰熱並治」思路。
  3. 半夏(麩炒)

    • 辛溫燥濕化痰,為治痰要藥。湯浸去滑減毒性,麩炒緩烈性。取其降逆和胃之效,針對痰阻中焦之「飲食不下」,與皂莢子協同開痰結。
  4. 金箔

    • 鎮心安神,傳統用於痰熱上攻所致煩躁不安。雖現代視為佐藥,但古方中強調其「墜痰」之效,如《本草備要》言「金性沉重,鎮心安魂」。
  5. 朱砂(水飛)

    • 重鎮清心,協同金箔安定神志。其「水飛」工藝減毒存效,體現古代對毒性藥的精製技術。與天竺黃共治痰熱擾神。
  6. 皂莢子(微炒)

    • 辛溫銳利,能「通關利竅,滌痰垢膩」(《本草求真》)。炒後緩其峻烈,助半夏、白礬蕩滌頑痰,尤擅消痰涎壅塞之實證。

【治療原理】
全方以「燥痰、滌痰、鎮痰」為核心:

  • 攻逐痰涎:白礬、半夏、皂莢子形成「三層化痰結構」——白礬劫痰開閉,半夏降逆化痰,皂莢子滌痰通竅,層層分解痰濁。
  • 清熱鎮驚:天竺黃、朱砂、金箔針對痰鬱化熱、上擾心神之病機,體現「治痰需防變」的預判思路。
  • 輔助工藝:爛粟米飯為丸護胃,生薑湯送下既解半夏、皂莢之毒,又助藥力上行。綠豆大小丸劑,緩峻藥之性而不減其效。

此方劑設計嚴謹,針對痰濁壅盛兼夾熱象之證,體現「急則治標」與「標本兼顧」的古代用藥智慧。

傳統服藥法


白礬(燒灰)半兩,天竺黃半兩,半夏1兩(湯浸洗7遍去滑,麩炒微黃),金箔50片,朱砂1兩(細研,以水飛過),皂莢子6半兩(微炒)。
上藥以半夏及皂莢子仁搗羅為末,與諸藥同研令勻,用爛粟米飯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7丸,以生薑湯送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含有硇砂、寒水石、密陀僧、冰片、水銀等有毒中藥,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小兒驚巒神經性厭食症急性脊髓灰白質炎四肢抽搐腹瀉多痰心情煩燥頭重心胸煩熱面色發紅

相同名稱方劑


壞涎丸, 出處:《聖惠》卷八十五。 組成:雄黃1分(細研),朱砂1分(細研),水銀1分(以少棗肉研令星盡),鉛霜1分,甘草半分(末)。 主治:小兒急驚風,喉中涎,吐不出,咽不下。

壞涎丸, 出處:《幼幼新書》卷十七引鄭癒方。 組成:半夏2錢(研,以生薑自然汁搜作餅子,用慢火炙黃乾),粉霜半錢,鉛白霜半錢,巴豆霜半錢,雄黃半錢,蠍梢半錢。 主治:小兒咽喉涎鳴如鋸,兼傷寒身熱面赤。

壞涎丸, 出處:《聖惠》卷五。 組成:白礬(燒灰)半兩,天竺黃半兩,半夏1兩(湯浸洗7遍去滑,麸炒微黃),金箔50片,朱砂1兩(細研,以水飛過),皂莢子仁半兩(微炒)。 主治:脾臟風壅,咽喉內涎唾如膠,心胸妨悶,語聲不利。

壞涎丸, 出處:《博濟》卷三。 組成:硇砂2分,寒水石半兩(猛火燒透紅,好酒內淬5-7遍,取出),密陀僧1大分,澱粉1大分,龍腦1分,水銀1大分(將定粉放盞內,與水銀同研,漸漸滴,令似乳),半夏半兩(熱酒燙1度,薑汁浸1宿)。 主治:痰涎壅盛,頭重心煩,飲食不下。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