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還睛丸
HAI JI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本草綱目》卷十四引《普濟方》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4.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還睛丸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風散熱,通鼻竅:白芷性溫,味辛,具有疏風散熱、通鼻竅的功效。還睛丸針對眼部風熱上攻所致的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狀,白芷可通過疏風散熱,清熱解毒,促進眼部血液循環,緩解炎症。
- 引藥上行,透達眼目:白芷入肺經,且具有上行之性,可引藥上行,直達眼目,有助於藥力充分發揮,提高療效。同時,白芷還可與其他藥物配伍,共同發揮疏風散熱、清熱解毒、明目止痛的功效,達到治標治本的目的。
還睛丸是一種著名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雄黃,這是因為雄黃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具有解毒、消腫及清熱的作用。該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眼部疾病,如白內障和視力模糊,症狀的產生通常與內熱和濕毒有關。雄黃的成分含有硫化砷,對於眼部的代謝產物具有一定的排毒效果,有助於改善眼部的血液循環,促進視力恢復。此外,雄黃在古籍中也被用作防治各類感染和炎症,這對於眼部的健康至關重要。雖然雄黃具有療效,但其毒性亦需引起重視,因此在使用時必須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以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通過雄黃的加入,還睛丸在傳統療法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了其治療效果,提高了臨牀應用的廣泛性和有效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還睛丸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主述「一切眼疾」,泛指風熱目赤、視物昏花、翳膜遮睛、肝腎虧虛所致眼疾等。其組方側重補益肝腎、祛風清熱、明目退翳,兼顧調理氣血,屬標本兼治之複方。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補益肝腎,滋養精血
熟乾地黃、枸杞子、牛膝、菟絲子、覆盆子:
此類藥物滋補肝腎精血,填補目竅所需之陰精。「肝開竅於目」,肝腎虧虛易致視物昏花,故以地黃、枸杞滋陰;菟絲子、覆盆子補腎固精;牛膝引血下行,助精血上濡於目。薯蕷(山藥)、人參、黃耆:
補脾益氣,助後天之本以化生氣血,間接養目。尤以「黃耆昇陽益氣」,可改善氣虛所致目睛無力。
(二)清熱平肝,明目退翳
羚羊角屑、決明子、甘菊花:
羚羊角清肝明目、熄風止痙,善治肝火上炎之目赤翳障;決明子、菊花清肝熱、散風熱,為眼科要藥。真珠(珍珠)、蕤仁:
珍珠明目退翳,收斂生肌;蕤仁養肝明目,二者合用以消目赤翳膜。
(三)祛風散邪,通絡開竅
防風、蔓荊子、羌活、芎藭(川芎):
風藥上行頭目,疏風散邪。風熱或風邪侵目易致目赤癢痛,此類藥物祛外風、通絡竅,助目睛氣血暢通。遠志、木香:
遠志開竅化痰,木香行氣鬱,適用於氣滯痰阻所致目暗不明。
(四)利水滲濕,分消目濁
車前子、地膚子、白茯苓:
清利濕熱,導目中濁邪下行。濕熱上擾可致眼瞼腫脹、視物模糊,此類藥物通過滲濕以減輕目竅壓力。
(五)涼血滋陰,清熱伏火
玄參、地骨皮:
清虛熱、涼血滋陰,針對陰虛火旺之目赤口乾。
(六)血肉有情之品助藥勢
兔肝(炙):
以肝養肝,直接補益目系,為古代眼科常用動物藥,取其「同氣相求」之效。
三、方劑配伍特點
- 攻補兼施:補肝腎精血為主,輔以清熱祛風,適合虛實夾雜之眼疾。
- 標本同治:既用熟地、枸杞治本,又用珍珠、菊花治標,層次分明。
- 氣血同調:人參、黃耆補氣;川芎、牛膝活血,使目得血而能視。
總結
還睛丸以「補肝腎、清肝熱、祛風邪」為核心,結合利濕、行氣、涼血等法,展現中醫「整體調節」之思維。其組方嚴謹,適用於肝腎不足兼風熱上擾之多種慢性眼病,然臨證仍需辨明寒熱虛實加減化裁。
傳統服藥法
菟絲子1兩(酒浸三日,曬乾,別搗為末),真珠3分(細研),遠志半兩(去心),防風半兩(去蘆頭),蔓荊子半兩,車前子半兩,斛1兩(去根,銼),白茯苓1兩,玄參半兩,人參半兩(去蘆頭),木香半兩,決明子半兩,地膚子半兩,蕤仁半兩(湯浸,去赤皮),芎(艹窮)半兩,羌活半兩,羚羊角屑半兩,熟乾地黃1兩,枸杞子半兩,牛膝1兩(去苗),薯蕷半兩,甘菊花半兩,黃耆半兩(銼),地骨皮半兩,覆盆子3分,兔肝2兩(炙微黃)。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食前以溫酒送下;清粥飲送下亦得。
忌熱面、葷辛、生冷。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還睛丸, 出處:《本草綱目》卷十四引《普濟方》。 組成:白芷、雄黃。 主治:一切眼疾。
還睛丸, 出處:《急救仙方》卷三。 組成:蒺藜、木賊、威靈仙、蟬蛻、甘菊花、石決明、草決明、川芎、羌活、青葙子、密蒙花、楮實子各等分。 主治:目疾。
還睛丸, 出處:《秘傳眼科龍木論》卷一。 組成:人參1兩,黑參1兩,石決明1兩,車前子1兩,五味子1兩,黃芩1兩,防風2兩,細辛2兩,乾地黃2兩。 主治:橫翳內障,因五臟虛勞,風毒衝上,腦脂流下,令眼失明。
還睛丸, 出處:《秘傳眼科龍木論》卷四。 組成:遠志1兩,茺蔚子1兩,防風1兩,人參1兩,乾山藥1兩,五味子1兩,茯苓1兩,細辛1兩,車前子1兩半。 主治:突起眼高外障,初患之時,皆因疼痛發歇作時,蓋是五臟毒風所致,令眼突出。
還睛丸, 出處:《局方》卷七(續添諸局經驗秘方)。 組成:白朮(生用)、菟絲子(酒浸,别研)、青葙子(去土)、防風(去蘆)、甘草(炙)、羌活(去苗)、白蒺藜(炒,去尖)、密蒙花、木賊(去節)各等分。 主治:男子、女人風毒上攻,眼目赤腫,怕日羞明,多饒眵淚,隱澀難開,眶癢赤痛,瞼眥紅爛,瘀肉侵睛;或患暴赤眼,睛疼不可忍者;偏正頭痛,一切頭風,頭目眩運。
還睛丸, 出處:《古今醫鑑》卷九。 組成:揀人參1兩半,天門冬(泡,去心)3兩,麥門冬(泡,去心)3兩,生地黃(酒洗)3兩,熟地黃1兩(酒蒸),當歸(酒洗)1兩,川芎7錢,白茯苓(去皮)1兩,山藥1兩(蒸),菟絲子(酒飲爛搗餅,焙乾)1兩,甘枸杞1兩半,肉蓯蓉(酒浸)1兩半,川牛膝(去蘆)1兩半,川杜仲(酒炒)1兩半,石斛1兩半,五味子7錢,川黃連7錢,川黃柏1兩(酒炒),知母2兩(酒炒),杏仁(泡,去皮)1兩半,枳殼(面炒)1兩,防風8錢(去蘆),菊花(酒洗)1兩,青葙子1兩,草決明1兩,白蒺藜(炒)1兩,羚羊角1兩(鎊),烏犀角8錢,甘草7錢。(炙)功效:降火升水,夜能讀細字。養血安神,搜風明目。 主治:降火升水,夜能讀細字。養血安神,搜風明目。主治:遠年近日一切目疾,內外翳障,攀睛弩肉,爛眩風眼,及老年虛弱,目昏多眵,迎風冷淚,視物昏花,久成內障。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