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四白滅瘢散中包含白芷,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 活血化瘀:白芷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散瘀消腫,對於外傷引起的瘀血積聚及疤痕癒合有幫助。
- 消炎生肌:白芷具有一定抗炎作用,能促進傷口癒合,減少疤痕形成。
此外,白芷性溫,與其他藥材搭配,能協調藥性,更好地發揮四白滅瘢散消瘢止痛的效果。
四白滅瘢散方中含有白附子,主要原因如下: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白附子性溫,味辛,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因瘀血凝滯、氣血運行不暢而導致的瘢痕,能起到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的作用,從而達到消瘢痕的效果。
- 溫經散寒,止癢: 白附子還具備溫經散寒、止癢的功效,可以緩解因寒邪侵襲引起的瘢痕瘙癢、疼痛等症狀,改善瘢痕的臨牀表現。
四白滅瘢散中包含白僵蠶,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消腫散結:白僵蠶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解毒散結、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瘢痕組織的增生和硬化,白僵蠶能夠有效地抑制其生長,促進其軟化,達到消散瘢痕的目的。
- 活血化瘀:白僵蠶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氨基酸,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有利於瘢痕組織的修復和再生,從而達到減輕瘢痕的效果。
四白滅瘢散中包含密陀僧,主要基於其收斂生肌、燥濕止癢的功效。密陀僧為氧化鋅,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傷口分泌物,促進傷口癒合。此外,密陀僧還具抗菌作用,可預防傷口感染。
四白滅瘢散主要用於治療燒燙傷、外傷等導致的瘢痕,而密陀僧的收斂生肌、燥濕止癢功效,可有效促進傷口癒合,並防止瘢痕形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四白滅瘢散」主治痘瘡痂落後遺留的赤黑瘢痕,此類瘢痕多因痘毒未清、氣血瘀滯,或熱毒熾盛燔灼肌膚所致。痘瘡癒後,皮膚表層受損,營衛失和,瘢痕或見赤色(血熱瘀滯)、或見黑色(血瘀夾風熱)。古代醫家認為「白」色藥物多具疏風散結、潤澤肌膚之效,故以「四白」為核心,配合密陀僧收斂淡化色素,達「滅瘢」之目的。
組成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 白芷:辛溫,入肺胃經,善祛風燥濕、活血排膿。《神農本草經》載其「長肌膚,潤澤顏色」,能促進瘡面氣血運行,改善局部瘀滯。
- 白附子:辛甘熱,有毒,歸胃經,具祛風痰、逐寒濕之力。《本草綱目》稱其能「止風痛,治面上百病」,此處用其辛散之性,引藥上行面部,開泄腠理以散結滯。
- 白殭蠶(白薑蠶):咸辛平,入肝肺經,功效祛風解痙、化痰散結。《名醫別錄》言其「滅諸瘡瘢痕」,或與其蟲類走竄之性相關,能疏通經絡瘀阻,改善色素沉著。
- 鷹矢白(鷹類排泄物):古代用於滅瘢,取其腐蝕穢濁、消積化瘀之效。現代雖罕用,但推測其可能含鹼性成分,輕度剝蝕表皮以促進新生。
- 密陀僧:咸辛平,主含氧化鉛,《唐本草》載其「消積聚,治瘡瘢」,具收斂止血、抑制色素之效,為古代外用美白要藥。
治療原理綜論:
此方以「散風解鬱、化瘀褪赤」為核心,結合「以白褪黑」的象形思維。五藥皆為外用作,白芷、白附子、白殭蠶側重疏通肌表氣血,鷹矢白與密陀僧則直接作用於瘢痕組織,腐蝕瘀滯並促進代謝。蜜調強化潤澤效果,夜敷晨洗符合「人臥血歸於肝」的氣血流注規律,助藥力深透。整體體現「外治取效速」的思路,符合古法外用劑「祛瘀生新」的治療邏輯。
傳統服藥法
白芷、白附子、白薑蠶、鷹矢白、密陀僧各等分。
上為極細末。
以水調擦面(黑乾)。
《準繩·幼科》本方用法:臨睡以清蜜調水搽面上,至曉以水滌去之,自然白寶。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辛溫,有一定的刺激性,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四白滅瘢散, 出處:《痘疹心法》卷二十三。 組成:白芷、白附子、白薑蠶、鷹矢白、密陀僧各等分。 主治:痘瘡痂落後,其面瘢或赤或黑。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