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在中藥方劑[四白散]中,白花蛇的應用主要是因為其具有祛風除濕、活血止痛的功效。白花蛇可以幫助改善關節疼痛、風濕病等問題,對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有一定效果。此外,白花蛇還能幫助改善血液循環。
四白散中包含白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白附子性溫,味辛,能祛風濕、止痛,對於四白散治療的風寒濕痺、筋骨疼痛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 白附子具有解毒功效,能解蛇毒、蟲毒等,與四白散中其他藥材如白芷、白芍等共同發揮抗炎、消腫、止痛的效果,有助於改善局部病竈。
因此,白附子在四白散中發揮著溫經散寒、止痛解毒的功效,是藥方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四白散中的白僵蠶,乃因其具有疏風止痙,解毒散結之效。白僵蠶乃蠶蛾幼蟲感染白僵菌後,經乾燥處理而成,其性寒,味辛,入肝經。對於風痰阻絡,痙攣抽搐,以及瘰癧腫痛等症狀,皆有顯著療效。
此方中,白僵蠶與其他藥材如白芍、白茯苓、白朮等,共同作用,以達疏風散寒、止痙安神、解毒消腫之功效。白僵蠶的加入,一方面可增強方劑的止痙作用,另一方面亦能輔助其他藥材,更有效地清除風痰、消散結塊,以達到治療目的。
在中藥方劑[四白散]中,白蒺藜的應用主要是因為其具有疏風解表、止痛的功效。白蒺藜可以幫助改善頭痛、肌肉疼痛等問題,對於治療風寒感冒有一定效果。此外,白蒺藜還能幫助調節情緒,緩解壓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四白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腎臟風毒攻注四肢,頭面生瘡,遍身瘙癢」,其病機核心在於「風毒」與「濕熱」內蘊,兼有脾腎氣虛。風邪挾毒上攻則頭面生瘡,外泛肌膚則瘙癢;濕熱流注四肢,加上腎氣不足、衛外不固,致風毒乘虛內襲。四白散的作用在於 益氣健脾、祛風除濕、解毒止癢,標本兼顧。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益氣健脾、固表除濕:
- 黃耆、人參、白朮、白茯苓、甘草補益脾肺之氣,強化衛外功能,從根本改善氣虛易感風邪之體質。
- 白扁豆、厚朴、陳皮、半夏燥濕運脾,理氣和中,切斷濕濁內生之源,間接減少風毒依附之邪。
化濕行氣、和中止癢:
- 藿香、白豆蔻仁芳香化濕,醒脾辟穢,針對濕濁鬱遏肌表之瘙癢。
- 烏藥、檀香、沈香調暢氣機,疏解鬱滯,助藥力周流全身,尤其檀香、沈香兼能引藥入腎,助祛「腎臟風毒」。
溫腎祛風、活血斂瘡:
- 益智仁溫補脾腎,固攝下元,與黃耆搭配強化元氣托毒外出。
- 芍藥(應為赤芍)涼血活血,配合檀香、沈香行氣散瘀,疏通經絡瘀滯,改善風毒攻注之瘡癢;若為白芍,則側重養血斂陰,防風燥傷血。
調和營衛、引經報使:
- 生薑、大棗調和營衛,助藥力透達肌表;生薑兼能辛散風邪,大棗補中益血,緩和瘡瘍之燥烈。
配伍特色
全方以「四白」(白朮、白扁豆、白茯苓、白豆蔻)為名,突顯 健脾化濕 為主軸,輔以 補氣、行氣、溫腎,形成「補中有行、燥中有潤」的結構。風毒為標,脾腎氣虛為本,故祛風藥雖少(如藿香輕清宣散),但透過健脾益氣、行氣活血,使「氣行則血行,血行則風滅」,間接達到熄風止癢之效。
註:方中「腎臟風毒」非現代醫學之腎病,而是中醫「腎虛兼風濕毒邪」之概念,以皮膚瘡癢、四肢浮腫為表現,與脾腎陽虛、濕毒蘊結相關。
傳統服藥法
黃耆1兩,厚朴1兩,益智仁1兩,藿香1兩,白朮1兩,白扁豆1兩,陳皮1兩,半夏半兩,白茯苓半兩,人參半兩,烏藥半兩,甘草半兩,白豆蔻仁半兩,芍藥1兩半,檀香2錢半,沈香2錢半。
上為細末。
每服3錢,加生薑3片,大棗1個,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慎用。
- 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四白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五。 組成:龍骨半兩,白石脂半兩,胡粉半兩(蒸令黃),白礬(燒成灰)半兩。 主治:冷痢。
四白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四。 組成:蒺藜子(炒去角)、白芷、白附子(炮)、白僵蠶(炒)各等分。 主治:傷寒頭痛身熱,百節疼痛。
四白散, 出處:《外科大成》卷三。 組成: 四白散(《外科大成》卷三。)出處:《外科大成》卷三。組成:糯米350粒,巴豆(取肉)5個。主治:點痣去斑。 。 主治:點痣去斑。
四白散, 出處:《博濟》卷五。 組成:白花蛇1兩半(酒浸1宿,去皮骨秤),新羅1兩,白附子1兩,白僵蠶1兩(微炒),白蒺藜(微炒,去刺)1兩。 主治:腎臟風毒攻註四肢,頭面生瘡,遍身瘙癢。
四白散, 出處:《雲歧子保命集》卷下。 組成:黃耆1兩,厚朴1兩,益智仁1兩,藿香1兩,白朮1兩,白扁豆1兩,陳皮1兩,半夏半兩,白茯苓半兩,人參半兩,烏藥半兩,甘草半兩,白豆蔻仁半兩,芍藥1兩半,檀香2錢半,沉香2錢半。 主治:男子婦人,血虛發熱,夜多盜汗,羸瘦,腳痛不能行。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