礬石塗敷方

礬石塗敷方

FAN SHI TU FU F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27

熱/寒比例

偏寒 (0.6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3%
肝經 23%
大腸經 15%
肺經 15%
膀胱經 8%
腎經 8%
心經 7%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肺經
膀胱經
腎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礬石塗敷方中使用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收斂止血: 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肺經,具有收斂止血之效。對於外傷出血、潰瘍出血等症狀,白礬可起到收斂血管、止血止痛的作用。
  2. 殺菌消炎: 白礬具有殺菌消炎之功效,能抑制細菌生長,預防感染。對於傷口感染、濕疹、皮炎等症狀,白礬可以起到殺菌消毒、消炎止癢的作用。

因此,白礬在礬石塗敷方中,發揮著收斂止血、殺菌消炎的功效,有助於傷口癒合,恢復健康。

礬石塗敷方中添加硫磺,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相輔相成: 礬石性寒,善於清熱解毒、止癢消腫,但其收斂作用較強,容易導致皮膚乾燥。硫磺性溫,具有殺菌止癢、燥濕止癢的功效,可以中和礬石的寒性,並促進其藥力發揮。

2. 協同作用: 礬石和硫磺共同使用,能形成一種特殊的化學反應,產生更強的殺菌、止癢、消腫效果。硫磺的氧化作用能增強礬石的收斂效果,同時硫磺的殺菌作用也能有效預防感染。

總而言之,礬石和硫磺的搭配使用,既能互相彌補不足,又能發揮協同作用,有效提高藥效。

「礬石塗敷方」中加入「蝦蟆」,其用意在於:

  1. 解毒消腫: 蝦蟆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其毒液可抑制細菌生長,配合礬石的收斂止血作用,能有效治療外傷感染、膿腫等症。
  2. 活血化瘀: 蝦蟆的活血化瘀作用能促進傷口癒合,幫助消散瘀血,改善局部循環,減輕腫脹疼痛。

因此,在礬石塗敷方中加入蝦蟆,可增強其解毒消腫、活血化瘀的效果,提升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礬石塗敷方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1.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月蝕瘡」,古稱「月蝕瘡」多指耳後、耳廓或面頰部之濕瘡潰爛,與小兒耳瘡、濕疹或繼發性感染相似,因狀似月蝕(缺如月亮被侵蝕之貌)而得名。其特徵為患處潮濕滲液、糜爛發癢,甚則潰瘍流膿。

  2.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 礬石(明礬)
      性酸澀寒,具收斂止血、燥濕止癢、解毒殺蟲之效。外用可減少瘡面滲液,抑制微生物生長,緩解濕瘡潰爛。
    • 石硫黃
      性溫有毒,外用能殺蟲止癢、燥濕解毒。古代多用於疥癬、濕瘡等皮膚疾患,其殺菌與角質溶解作用可助清除瘡面腐穢。
    • 蝦蟆灰(蟾蜍燒灰)
      蟾蜍毒性經燒灰後降低,而保留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效,古代用於惡瘡潰爛,借其局部刺激性以「以毒攻毒」,促進瘡口癒合。
  3. 配伍與外治機理
    三藥合用,以「鹽湯洗瘡」先行清潔、消炎,再敷藥末,形成協同作用:

    • 礬石硫黃一寒一溫,相互制約而增強燥濕收斂之力;
    • 蝦蟆灰佐助解毒,針對瘡面腐敗組織。全方側重「乾瘡收濕、殺蟲止癢」,透過局部抗菌、收斂與刺激修復,達到「愈瘡」目的。

總結:此方體現古代外治瘡瘍「斂濕—殺蟲—解毒」思路,針對濕性潰瘍(如月蝕瘡)之滲液腐敗問題,透過礦物藥與動物藥配伍,直接作用患處,屬「外用煨膿長肉」之法。

傳統服藥法


礬石(研)半兩,石硫黃(研)半兩,蝦蟆1枚(五月五日自死者,燒作灰)。
上為細末。
先以鹽湯洗瘡,塗敷,每日3-5次,以愈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弱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礬石塗敷方,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三。 組成:礬石(研)半兩,石硫黃(研)半兩,蝦蟆1枚(5月5日自死者,燒作灰)。 主治:月蝕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