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白湯

XIE BA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三因》卷八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3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2%
肝經 18%
心經 14%
胃經 14%
脾經 8%
大腸經 7%
膽經 7%
三焦經 4%
腎經 1%
小腸經 0%
肺經
肝經
心經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膽經
三焦經
腎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8

主治功效


瀉白湯,一個中藥方劑,由橘皮、竹茹、黃芩、梔子、茯苓、芒硝、生地黃等藥材組成,具有清熱瀉火、利水消腫、止嘔、化痰等功效,主治大腸實熱、腹脹不通、夾臍痛、食不化、喘、不能久立、口生瘡等症狀。

橘皮,性溫、味苦、辛,歸肺、脾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等功效,可治療咳嗽、痰多、胸悶、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

竹茹,性寒、味甘,歸肺、胃、心經,具有清熱化痰、止嘔、清胃熱等功效,可治療痰熱咳嗽、膽火挾痰、煩熱嘔吐、驚悸失眠等症狀。

黃芩,性寒、味苦,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等功效,可治療外感熱病、中上焦鬱熱、濕熱蘊結、腸燥便祕、輕微出血症等症狀。

梔子,性寒、味苦,歸心、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清熱利尿等功效,可治療心煩、失眠、心悸、口渴、黃疸、發熱、小便短赤、吐血、衄血、便血等症狀。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可治療水腫、尿路感染、膀胱炎、腎炎、風濕痹痛、關節炎、脾虛諸證、虛弱、食少納呆、倦怠乏力、氣血兩虛、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失眠、多夢等症狀。

芒硝,性寒、味苦鹹,歸肺、胃、大腸經,具有清熱利尿、瀉火、瀉下、利水消腫、破血消癥、通便、軟堅、清熱利濕、活絡止痛等功效,可治療水腫、尿路感染、腎臟疾病、發熱、口渴、喉痛、便祕、腸道實熱積滯、大便燥結、瘰瘡、乳腺增生、甲狀腺腫等症狀。

生地黃,性寒、味甘,歸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可治療陰虛發熱、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經不調、胎動不安、陰傷便祕等症狀。

瀉白湯是中醫常用的清熱瀉火、利水消腫、止嘔、化痰方劑,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臨牀上常用於治療大腸實熱、腹脹不通、夾臍痛、食不化、喘、不能久立、口生瘡等症狀。在使用瀉白湯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 本方證屬熱證,故凡脾胃虛寒、泄瀉者慎用。

  2. 本方藥性偏寒,故孕婦慎用。

  3. 本方含有芒硝,具有瀉下作用,故大便溏泄者慎用。

  4. 服用瀉白湯期間,應注意清淡飲食,避免辛辣、油膩、生冷食物。

  5. 本方應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不可自行服用。

傳統服藥法


歸尾、赤芍、生地、黃芩、梔子各等分,加桑皮、菊花、青葙子、防風、蒺藜、連翹、木賊。
上為細末。
每服3錢,水煎服。

方劑組成解釋


瀉白湯由橘皮、竹茹、黃芩、梔子、茯苓、芒硝、生地黃組成。

橘皮、竹茹、黃芩、梔子、茯苓均具有清熱瀉火的作用,可以緩解大腸實熱所引起的腹脹不通、夾臍痛、食不化、喘、不能久立、口生瘡等症狀。

芒硝具有通便的作用,可以促進大腸蠕動,緩解大腸實熱所引起的腹脹不通。

生地黃具有涼血滋陰的作用,可以緩解大腸實熱所引起的口生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瀉白湯是一首清熱瀉火、通便的方劑,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果長期服用,可能會導致脾胃虛弱、大便溏泄等症狀。

因此,在服用瀉白湯之前,一定要諮詢醫生,並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瀉白湯, 出處:《眼科全書》卷六。 組成:歸尾、赤芍、生地、黃芩、梔子各等分,加桑皮、菊花、青葙子、防風、蒺藜、連翹、木賊。 主治:風熱翳膜血筋,一切肺熱外障。

瀉白湯, 出處:《三因》卷八。 組成:橘皮半兩,淡竹茹半兩,黃芩半兩,梔子仁半兩,柏皮(炙)半兩,茯苓1錢,芒消1錢,生地黃5兩。 主治:大腸實熱,腹脹不通。夾臍痛,食不化,喘,不能久立,口生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