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乾漆煎丸方劑中包含乾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祛風止痛,消腫止痛: 乾漆性味苦寒,入肝經,具有祛風止痛、消腫止痛的功效。其可用於治療風寒溼邪引起的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筋骨麻木等病症。
- 配伍增效: 乾漆常與其他中藥材配合使用,以增強療效。例如,與川芎、白芷、防風等配伍,可增強祛風止痛的作用;與乳香、沒藥、血竭等配伍,可增強活血化瘀的作用。
總而言之,乾漆在乾漆煎丸方劑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治療風寒溼邪引起的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等病症。
乾漆煎丸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涼血: 生地黃味甘性寒,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之效。乾漆煎丸方劑本身偏於燥熱,生地黃的加入可以起到平衡藥性、避免燥熱傷陰的作用。
- 滋陰潤燥: 乾漆煎丸所治疾病多伴有陰虛燥熱,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大便祕結等。生地黃能夠滋陰潤燥,緩解燥熱症狀,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更好的療效。
總之,生地黃的加入能夠有效改善乾漆煎丸的藥性,使其更適合治療陰虛燥熱的疾病,提高療效。
乾漆煎丸方中使用川牛膝,主要基於其兩大功效:
- 通經活絡,祛風除濕: 川牛膝性溫,味苦辛,入肝腎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之效。乾漆煎丸主治風寒濕痹、筋骨疼痛等症,而川牛膝可有效改善經絡阻滯,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 引藥下行,助藥力達病所: 川牛膝具有一定的引導作用,可將藥力引向下焦,有助於治療腰腿疼痛、下肢水腫等症。乾漆煎丸中其他藥材多偏於溫熱,川牛膝的加入可使藥力更有效地到達病竈,增強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乾漆煎丸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首見於古代婦科典籍,針對「婦人月水不通,臍下積聚,結硬如杯,發熱往來,食少羸瘦」而設。其病機核心為血瘀成癥,屬「瘀結日久,化熱耗陰」之證:
- 「月水不通」:瘀血阻滯衝任,經行不暢乃至閉經。
- 「臍下結硬如杯」:瘀血積聚少腹,形成有形癥塊,按之堅硬。
- 「發熱往來」:瘀久化熱,邪正交爭,故見寒熱似瘧。
- 「食少羸瘦」:瘀熱內擾,脾胃受困,氣血生化不足,形體失養。
此證屬本虛標實,然以瘀血癥積為急,故方以破血消癥為主,佐以養陰濡脈、溫通氣血之品。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1. 君藥:乾漆(半斤)
- 破血消癥:《本草綱目》言其「削年深堅結之積滯,破日久凝結之瘀血」,善攻「老血癥瘕」,為古代治婦人血瘀閉經、腹中結塊要藥。
- 蟲類通絡:其性走竄,能深入血絡搜剔瘀結,尤適瘀久成癥之頑固病證。
2. 臣藥:生地黃(半斤汁)、生牛膝(五斤汁)
- 生地黃汁:甘寒潤燥,滋陰涼血以制乾漆燥烈之性,防破血傷陰;另能濡養脈道,助瘀血下行。
- 牛膝汁:苦降滑利,引血下行,導瘀熱從下而解;其「走而能補」之性,兼可強腰膝,緩羸瘦乏力。
- 二汁相合:以「血水並行」之法,既增逐瘀之效,又護陰血根本。
3. 佐使藥:桂心(二兩)、芎藭(二兩)
- 桂心:辛甘大熱,溫通血脈,助乾漆散寒凝、化積冷;其「鼓舞氣血」之力,可防地黃、牛膝寒涼滯血。
- 芎藭:辛香走竄,行氣活血,解血中氣滯,與乾漆協力破除「氣滯血瘀」膠結之勢。
- 酒送服:取其溫經活血之效,助藥勢直達病所。
製法深意:
- 慢火熬煎:使乾漆毒性減緩(古人經驗),而地黃、牛汁濃縮後黏滯成膏,能緩釋藥力,避免攻伐太峻。
- 丸劑緩攻:「癥積非一朝一夕可去」,丸以緩圖,攻邪不傷正。
邏輯推理與整體治則
此方以「破瘀化癥為主,滋養溫通為輔」,體現「峻藥緩攻」之智慧:
- 直擊病所:乾漆破血、牛膝引下,專攻臍下癥結。
- 標本兼顧:地黃養陰防燥,桂心溫陽防凝,使瘀去而正不傷。
- 動靜結合:芎藭行氣之「動」,佐地黃滋陰之「靜」,調和氣血陰陽。
適用於「瘀血痼結兼陰血不足」之證,現代可思辨應用於婦科腫瘤、子宮內膜異位症等屬瘀熱互結者,然須據證加減化裁。
傳統服藥法
乾漆半斤(杵末),生地黃半斤(搗絞取汁),生牛膝5斤(搗絞取汁)。
上藥入於銀鍋中,以慢火熬,不住手攪成煎:又用桂心2兩,芎窮末2兩,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於食前服20丸,以熱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月經量過多者慎用。
-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如果有出血傾向者,應慎用。
- 本方具有通經止痛的功效,如果有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乾漆煎丸, 出處:《聖惠》卷七十二。 組成:乾漆半斤(杵末),生地黃半斤(搗絞取汁),生牛膝5斤(搗絞取汁)。 主治:婦人月水不通,臍下積聚,結硬如杯,發熱往來,食少羸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