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應丸

WAN YI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偏寒 (0.71)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0%
脾經 10%
胃經 10%
大腸經 10%
小腸經 10%
心經 10%
肺經 10%
腎經 10%
肝經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小腸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萬應丸中包含乾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止痛消腫:乾漆性苦寒,具有祛風止痛、消腫生肌的功效。對於跌打損傷、骨折疼痛、腫脹瘀血等症狀,乾漆能有效緩解疼痛,促進傷口癒合。
  2. 活血化瘀:乾漆還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作用。對於瘀血阻滯、經絡不通導致的疼痛,乾漆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達到止痛的效果。

因此,乾漆在萬應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能有效治療多種疼痛症狀,使其成為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等症狀的常用藥物。

萬應丸中加入川牛膝,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活血通絡:川牛膝性溫,味苦,入肝、腎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絡之效。其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有助於解除瘀血阻滯,緩解疼痛,達到通經活絡的效果。
  2. 利水消腫:川牛膝能利水滲濕,降低血管滲透性,減少組織液積聚,有助於消腫止痛。對於因濕熱、瘀血導致的腫脹疼痛,川牛膝能起到消腫止痛的作用。

因此,在萬應丸中加入川牛膝,可發揮其活血通絡、利水消腫的功效,增強其治療效果。

萬應丸中加入生地黃,主要考量其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能清熱涼血,適用於熱病發熱、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此外,生地黃能滋陰潤燥,對於燥熱傷陰、津液不足等情況也有較好的療效。

萬應丸的組成中,往往包含其他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藥材,生地黃的加入,可以起到協同其他藥材,達到清熱涼血、滋陰潤燥、解毒消腫的作用,進一步提高藥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萬應丸」主治功效分析

中藥方劑「萬應丸」的主治功效可歸納如下:

主要功效:

  • 治療婦科疾病:
    • 月經瘀閉不來、經血不調
    • 產後血氣不調,諸癥瘕病(子宮肌瘤、卵巢囊腫等)
    • 產後小腹疼痛
  • 治療消化系統疾病:
    • 蟲積腹痛、吐清水
    • 食積氣滯、腹脹腹痛
    • 疳積(小兒營養不良)
    • 脾胃虛弱、消化不良
  • 治療其他疾病:
    • 乾濕腳氣
    • 寒疝疼痛
    • 癲病、注忤、飛屍、蟲毒、黃病、瘧病、水病、大風、痹風等(根據《祖劑》記載,但缺乏其他文獻佐證)

治療原理分析:

從提供的文獻中,「萬應丸」的組成成分和具體配方比例不盡相同,甚至差異很大。但可以從功效相似的藥物組合,推測其治療原理:

  1. 活血化瘀,調經止痛:

    • 《本草綱目》中記載的「萬應丸」以乾漆、牛膝、生地黃為主藥。乾漆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牛膝補肝腎、強筋骨,生地黃滋陰涼血。三藥合用,可治療血瘀引起的月經不調、產後腹痛等婦科疾病。
    • 其他文獻中常出現的活血化瘀藥物包括:桃仁、紅花、莪朮、三稜等。
  2. 驅蟲消積,健脾和胃:

    • 多篇文獻中均提到「萬應丸」可治療蟲積、食積、疳積。推測其中含有驅蟲、消積的成分,例如:
      • 驅蟲藥: 使君子、蕪荑、雷丸、川楝子、檳榔等。
      • 消積藥: 麥芽、神麯、山楂、雞內金等。
      • 健脾藥: 白朮、茯苓、陳皮、木香等。
    • 這些藥物組合,可以驅除腸道寄生蟲,消除食積,改善脾胃功能,從而治療蟲積、食積、疳積等疾病。
  3. 其他功效的藥物:

    • 治療腳氣: 蒼朮、黃柏等,具有燥濕、清熱的功效。
    • 治療癲病等: 麝香、雄黃等,具有開竅、解毒的功效(此類功效缺乏現代醫學研究支持)。

總結:

「萬應丸」是一個涵蓋多種功效的複方中藥,其具體配方和主治功效在不同醫學典籍中存在差異。總體而言,其主要功效集中在活血化瘀、調經止痛以及驅蟲消積、健脾和胃兩個方面。通過不同藥物的組合,達到治療婦科疾病、消化系統疾病以及其他相關疾病的目的。然而,由於「萬應丸」的組成和比例不統一,其具體療效和安全性仍需進一步的臨床研究和驗證。

傳統服藥法


硇砂半兩(水飛過,研),阿魏(醋研,去砂土)半兩,大黃半兩,吳茱萸(去枝梗)半兩,青礞石(研細末,用焰消拌和,於銀鍋內煅,取淨)半兩,肉桂半兩,木香半兩,青皮(去瓤)半兩,玄胡索半兩,五靈脂(酒淘,去沙)半兩,小茴香(炒)半兩,川山甲(蛤粉炒)半兩,乳香半兩,沒藥半兩,當歸半兩,石菖蒲半兩,皂角(去皮弦子)半兩,乾漆(炒煙盡)半兩,檳榔半兩,陳皮(去白)半兩,枳殼(去瓤,炒)半兩,京三稜(煨)半兩,丁香半兩,莪朮(煨)半兩,良薑(炒)半兩,甘遂半兩,芫花(醋煮,焙)半兩,大戟雄黃半兩,巴豆(去油膜)3錢。
破一切積,散一切氣。
上為細末,醋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空心生薑湯送下。利後以白粥補之。
蠱脹:一婦人年四十餘歲,經脈不行十三個月,腹肚蠱脹而疼,時腫時消,醫以行經動胎之藥服之,女口水澆石,脈息沈細而實。予曰:此非胎也,當作血氣治之。予以此藥,生薑湯下三十丸,大便如常,腹疼稍減。至次日五更初,再進五十丸,至天明,糞下異色,腥臭難聞,腹蠱稍消,旋以白粥補之。第三日早,又以五十丸進之,至天明,糞下如故,腹脹又減。如是者服藥十日,其病全獲安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子宮內膜異位症心絞痛痤瘡子宮肌瘤胰臟炎腳氣病癲癇瘧疾心內膜炎胃潰瘍原發性高血壓膽囊炎胃及十二指腸炎百日咳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