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地湯

縮地湯

SUO D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偏熱 (1.15)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6%
肝經 16%
肺經 16%
脾經 16%
腎經 16%
胃經 16%
心經
肝經
肺經
脾經
腎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縮地湯中加入砂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理氣止痛: 砂仁味辛性溫,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嘔的功效。縮地湯主治下元虛寒、氣血瘀滯所致的腰膝冷痛、小腹墜脹等症,砂仁的理氣止痛作用可緩解患者的疼痛症狀,改善氣血循環。
  2. 溫脾暖胃: 砂仁入脾胃經,具有溫脾暖胃的作用。縮地湯中常配合溫陽補腎藥物,砂仁可協同溫陽補腎,改善脾胃功能,促進藥物吸收,增強療效。

總而言之,砂仁的理氣止痛和溫脾暖胃的功效,與縮地湯的整體作用相輔相成,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病症。

縮地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縮地湯多用於治療熱證所致的發熱、口渴、便祕、尿赤等症狀,生地黃可清熱涼血,緩解熱證,改善患者的症狀。
  2. 滋陰潤燥: 生地黃滋陰潤燥,可緩解燥熱引起的口乾舌燥、便祕等症狀。縮地湯中加入生地黃,可以補充陰液,滋潤燥熱,使治療效果更佳。

總之,生地黃在縮地湯中發揮著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熱證所致的各種症狀,提升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縮地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胎動必欲下者」,即孕婦因衝任不固、氣血失調,出現胎動不安、瀕臨流産之危象。古代醫家認為,胎元繫於腎氣與衝任之固攝,若腎陰不足、氣血失和,則胎失所養而欲下。縮地湯以「縮地」為名,隱喻固攝下元、安定胎氣之效,旨在緊急穩胎,防其下墮。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懷地黃(酒炒)

    • 性味甘寒,主入腎經,酒炒後寒性稍減,增強溫潤滋養之效。
    • 功能滋腎填精、養血安胎,針對腎陰虧虛、胎失所養之病機,為君藥。《本草綱目》載地黃「主婦人崩中血不止,及產後血上薄心悶絕」,其養血固衝之力可穩胎元。
  2. 砂仁(研細)

    • 性辛溫,歸脾、胃、腎經,具行氣和胃、溫腎安胎之效。
    • 砂仁為「安胎聖藥」,其芳香醒脾能調和中焦氣機,使氣血生化有源;辛溫之性又可溫煦下元,助腎氣固胎。與地黃相配,一靜一動,滋養而不滯氣,行氣而不傷陰。
  3. 酒水同煎

    • 酒性溫通,可助藥力直達下焦,增強活血行氣之效,同時協調地黃與砂仁之性,使滋補不過膩,行氣不過散。

整體治療思路

此方以「滋腎養血為主,佐以行氣固胎」為核心:

  • 腎陰得充(地黃)→ 胎元得養,衝任得固;
  • 氣機得調(砂仁)→ 中焦健運,氣血調和,胎無下墜之虞。

全方藥簡力專,針對「腎虛氣滯」之胎動不安,通過滋養與行氣並行,標本兼治,契合古人「欲安胎先固腎」之旨。

傳統服藥法


砂仁1兩(研細),懷地黃2兩(酒炒)。
水、酒各2碗,煎取1碗,分2次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縮地湯, 出處:《簡明醫彀》卷七。 組成:砂仁1兩(研細),懷地黃2兩(酒炒)。 主治:胎動必欲下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