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翳墜翳丸

浮翳墜翳丸

FU YI ZHUI Y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0

熱/寒比例

偏寒 (0.5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6%
肝經 17%
心經 17%
脾經 13%
腎經 12%
膀胱經 4%
胃經 4%
膽經 3%
肺經
肝經
心經
脾經
腎經
膀胱經
胃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浮翳墜翳丸中包含石決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肝明目:石決明性寒,味甘鹹,入肝經,具有清肝瀉火、平肝潛陽、明目退翳之效。浮翳墜翳丸主治目赤腫痛、視物模糊、迎風流淚等肝火上炎所致眼疾,而石決明可清熱瀉火,平肝明目,有助於改善眼部炎症,恢復視力。
  2. 化痰散結:石決明亦有化痰散結之功,對於因痰濁阻滯而導致的視力下降,也能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浮翳墜翳丸中常與其他化痰散結藥物配伍使用,如貝母、川貝母等,共同達到清熱化痰、明目散結的效果。

浮翳墜翳丸方中使用知母,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清熱瀉火,降氣除翳: 知母味苦寒,入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降氣除翳的功效。對於因熱邪上攻,或痰熱蘊肺,所致的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翳膜遮蔽等症狀,知母可以清熱降火,使邪氣下降,達到清熱除翳的目的。
  2. 滋陰潤燥,養肺益腎: 知母亦有滋陰潤燥、養肺益腎之效。對於因肺腎陰虛,或肝火上炎所致的目幹澀、視力減退等症狀,知母可以滋陰潤燥,改善眼部微循環,增強眼部組織營養,達到養目明目的效果。

浮翳墜翳丸中使用細辛,主要基於其辛溫散寒,通竅開竅的功效。細辛性溫,味辛,入肺經,能溫肺散寒、通鼻竅,對於因寒邪阻肺、鼻竅閉塞所致的鼻塞、流涕、頭痛等症,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浮翳墜翳丸主治目翳、視物模糊,而眼與鼻相通,鼻竅通利,則可改善眼部氣血循環,有助於目翳消散。細辛在此方中可起到溫散寒邪,通鼻竅,改善眼部氣血循環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目翳的效果。

浮翳墜翳丸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斂肺止咳: 五味子味酸收斂,具有固肺止咳之效。浮翳墜翳丸主治目眩頭暈、視物模糊等症狀,多因肺氣虛弱、清氣不升所致,五味子可以補肺氣,止咳平喘,有助於改善目眩頭暈等症狀。
  2. 益氣生津: 五味子性溫,能益氣生津,滋養肝腎。目眩頭暈也與肝腎不足有關,五味子可以補益肝腎,改善視力模糊,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浮翳墜翳丸中包含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原因: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能清熱涼血,滋陰養血。浮翳墜翳症多因肝火上炎,或腎陰不足,導致血熱妄行,上蒙清竅而引起。生地黃能清熱涼血,降火熄風,可有效改善眼部症狀。
  2. 滋陰養血: 生地黃具有滋陰養血的作用,可補益腎陰,改善因腎陰不足導致的眼部疾病。浮翳墜翳症患者常伴有眼乾澀、視力模糊等症狀,生地黃能滋養肝腎,改善眼部供血,緩解症狀。

浮翳墜翳丸方中包含人參,主要是因為其補氣升陽、益脾健脾的功效。

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補脾益肺、生津止渴的功效。方中以人參補益氣血,提高機體免疫力,有助於改善眼部疾患引起的視力模糊、眼霧、眼花、眼痛等症狀,並能促進眼部血液循環,改善眼部營養供應,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

浮翳墜翳丸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祛風散瘀: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祛風解表、散瘀止痛的功效。浮翳墜翳症多因風邪客於目竅,或瘀血阻滯經絡所致,防風可驅散風邪,活血化瘀,改善眼部血液循環,消除浮翳。
  2. 通絡明目:防風入肝經,具有通絡明目之效。浮翳墜翳症往往伴隨視力模糊、眼痛等症狀,防風可以疏通經絡,改善眼部氣血運行,增強視力,達到明目之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浮翳墜翳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浮翳內障」,其特徵為瞳神內透現白色翳障,暗處視之翳膜寬大,明處反顯略小,且無血色混雜。古人認為此證係「腦風衝眼」所致,即風邪上擾頭目,挾痰濕流注胞瞼,繼而形成內障。方名「墜翳」,意在沉降浮翳、斂瞳明目,其功效可歸納為:

  1. 祛風透邪:針對腦風衝眼之病因,驅散外風內伏之邪。
  2. 滋陰明目:養肝腎之陰以固瞳神,緩解翳膜浮泛。
  3. 益氣托翳:補益正氣,促使翳膜下沉而消弭。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探析

藥物配伍核心

  1. 石決明(君藥)

    • 性味鹹寒,專入肝經,《本草綱目》謂其「通五淋,墜翳膜」,為治內障要藥。其質重沉降,可鎮肝潛陽、磨翳明目,直接針對浮翳上泛之病機。
  2. 人參、生地黃(臣藥)

    • 人參大補元氣,助正氣托邪外出,兼益肝膽之氣(《神農本草經》載「明目,開心益智」)。
    • 生地黃滋腎陰、涼血分,與人參合用,既防風藥辛散傷陰,又養目系之根。
  3. 防風、細辛(佐藥)

    • 防風祛風解表,善治「頭目滯氣」(《珍珠囊》),引藥上行目竅,疏泄腦風之邪。
    • 細辛辛溫走竄,能「通精氣、利九竅」(《本草衍義》),助防風開泄鬱滯,兼止痛之效。
  4. 知母、五味子、兔肝(使藥)

    • 知母清虛火,防陽亢化熱傷陰;五味子酸收斂瞳,固攝浮翳;兔肝(古人以臟補臟)養肝血,輔助明目。

方劑設計邏輯

  • 標本兼治:以石決明沉降翳膜治標,人參、生地補肝腎治本,防風、細辛祛除病因。
  • 動靜結合:細辛之走竄配五味子之收斂,調節瞳神開闔;知母之寒與人參之溫,平衡陰陽。
  • 升降有序:石決明、防風一降一升,引藥力聚焦於目竅,使浮翳得墜而清陽得升。

可能的治療原理

古人將內障視為「風、痰、虛」交結之證,此方透過:

  1. 鎮肝息風:石決明平肝,防風疏風,抑制風邪上擾。
  2. 滋養目絡:生地、兔肝補益精血,改善目系失養。
  3. 調節氣機:人參提振正氣,細辛通竅,促進眼部氣血循環,使翳膜漸消。

結論

此方體現中醫「補瀉兼施」思維,尤其側重肝與目竅的關係,通過多層次調節(祛邪、補虛、通竅、斂翳),針對浮翳內障的特異性病機,展現古典方劑的組方精妙。

傳統服藥法


石決明1兩,知母1兩,細辛5錢,五味子半兩,生地黃2兩,人參2兩半,防風1兩,兔肝1具。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錢,茶清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浮翳墜翳丸是一首中藥方劑,在使用前一定要諮詢醫生,以免出現不良反應。

相關疾病


白內障頭痛內障

相同名稱方劑


浮翳墜翳丸, 出處:《金鑑》卷七十七。 組成:石決明1兩,知母1兩,細辛5錢,五味子半兩,生地黃2兩,人參2兩半,防風1兩,兔肝1具。 主治:浮翳內障之證,初患之時,不癢不疼,從瞳神內映出白色,暗處看則其翳寬大,明處看其翳略小,全無血色相混。緣腦風衝入於眼,胞胎流下,致成內障。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