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鎮腎決明丸方劑中加入石決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平肝潛陽,清熱明目:石決明性寒,味甘鹹,入肝經,具有平肝潛陽、清熱明目之功效。其能清肝火,降肝陽,對於肝陽上亢導致的頭暈目眩、耳鳴、視物模糊等症狀有較好的改善作用。
- 滋陰降火,鎮肝熄風:石決明還具有滋陰降火之效,對於腎陰不足、肝火上炎所致的腰膝痠軟、頭昏眼花、耳鳴等症狀也有一定療效。
因此,石決明在鎮腎決明丸方劑中,可以起到平肝潛陽、清熱明目、滋陰降火等作用,對於治療肝腎陰虛、肝陽上亢所致的頭暈目眩、耳鳴、視物模糊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效果。
鎮腎決明丸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滋補腎陰、明目和改善視力。其中菟蕬子作為其組成成分之一,具有重要的藥用價值。
菟蕬子(又名菟絲子)是一種常用的中藥材,具備補腎、益精、明目的功能。其成分中富含多種生物活性成分,能夠刺激腎臟的功能,增強腎氣,進而對抗因腎虛所引起的視力問題。此外,菟蕬子對於肝臟和腎臟的保護作用,也能促進斑點的消退和視網膜的健康,改善整體的眼部血液循環。
此外,菟蕬子能調和方劑中的其他成分,提高整體療效。由此可見,菟蕬子的添加,使得鎮腎決明丸的功能更加全面,特別是在解決視力衰退和腎虛的問題上,具備更好的療效和支持作用。
鎮腎決明丸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固腎精、補腎氣: 五味子味酸甘,性溫,入肺、腎經,具有補益腎氣、固腎精的功效。腎精虧虛會導致腰膝酸軟、耳鳴目眩等症狀,而五味子能滋補腎精,改善這些症狀,達到固腎的作用。
- 助決明子清肝明目: 決明子性寒,擅長清肝火、明目,但過於寒涼易傷脾胃。五味子溫補脾胃,可以緩解決明子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對脾胃造成損傷,同時也能增強其清肝明目的功效。
鎮腎決明丸方劑中加入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補腎益精: 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腎經,具有補脾養胃、生津益肺、補腎固精的功效。腎虛常伴有腰膝酸軟、精氣不足等症狀,山藥能補益腎氣,固攝精華,改善腎虛導致的相關症狀。
- 滋陰潤燥: 山藥能滋陰潤燥,對於腎陰不足、虛火上炎引起的口乾舌燥、眼目乾澀等症狀,也能起到緩解作用。與方劑中其他清熱明目的藥材配合,更能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鎮腎決明丸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項功效:
- 滋陰降火:生地黃味甘性寒,能滋陰養血、清熱涼血,對於腎陰虛所致的腰膝痠軟、頭暈耳鳴、五心煩熱等症狀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 配伍增效: 生地黃與方中其他藥材如決明子、山藥等,共同發揮滋陰補腎、清熱明目的作用。 生地黃的滋陰作用可以減輕其他藥材的燥性,使方劑更加平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鎮腎決明丸方中包含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腎散寒: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溫腎散寒、通鼻竅的功效。鎮腎決明丸主治腎虛腰痛、頭昏耳鳴、視物模糊等症,而腎虛常伴有寒象,細辛可溫腎散寒,改善腎陽不足,提升藥效。
- 通竅止痛: 細辛有通鼻竅、止痛的功效,可改善因腎虛所致的頭昏耳鳴、鼻塞等症狀,提升整體治療效果。
總之,細辛在鎮腎決明丸中起到溫腎散寒、通竅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腎虛相關症狀,提高藥效。
「鎮腎決明丸」方劑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瀉火,滋陰降燥:知母性寒,味苦,入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降燥的功效。腎陰虛火旺,常表現為腰膝痠軟、頭暈耳鳴、口乾舌燥等症狀。知母能清瀉腎火,滋養腎陰,緩解這些症狀。
- 配伍相宜:知母與方劑中的其他藥物,如決明子、黃柏等,具有協同作用。決明子清肝明目,黃柏清熱燥濕,與知母共同作用,能有效地達到清熱瀉火、滋陰降燥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鎮腎決明丸之方劑分析
一、傳統功效主治探討
蟹目疼痛,外障
- 蟹目:古稱「黑睛生翳如蟹眼」,屬目珠生翳障之疾,伴隨腫痛羞明,類似今之角膜炎、角膜潰瘍等病症。
- 外障:泛指風輪、氣輪病變,《銀海精微》云:「外障者,睛外為雲翳所遮。」此方主治病位在睛表,病性偏實熱。
二、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君藥:石決明
- 質重潛陽:鎮肝熄風,清肝明目,《本草綱目》謂其「通五淋,消翳障」,善治「青盲內障」。
- 針對病機:肝陽上亢或肝火上炎所致目赤翳障,以咸寒之性直折火勢。
(二)臣藥:菟絲子、乾地黃
- 菟絲子:辛甘平,補肝腎益精,《本經逢原》稱其「祛風明目」,治「精血不足之目昏」。
- 乾地黃:甘苦涼,滋腎陰涼血,《珍珠囊》言「涼血生血,補腎水真陰」,制肝火之亢。
- 配伍意義:補肝腎之陰以治本,與石決明清瀉相配,成「滋水涵木」之局。
(三)佐藥:五味子、乾山藥、知母、細辛
- 五味子:酸收斂瞳,防肝陽耗散,《醫學啟源》謂「收瞳人散大」。
- 乾山藥:甘平健脾,土旺則木得制,防肝橫克脾。
- 知母:苦寒降火,清肺腎伏熱,《用藥法象》云「瀉無根之腎火」。
- 細辛:辛溫開竅,《本草衍義》載「治頭面風痛,目中淚出」,助石決明宣散鬱火。
- 相反相成:細辛之辛散佐五味之酸收,調暢氣機;知母之寒制細辛之溫,防燥傷陰。
(四)使藥:茶清送服
- 茶苦涼下行,《隨息居飲食譜》言「清心神醒昏寐」,引藥上行頭目,兼清頭目餘熱。
三、全方治療原理
- 標本兼治:石決明、知母瀉火治標,菟絲、地黃補腎治本。
- 五行制化:地黃滋水(腎)→山藥培土(脾)→五味斂金(肺),環環相扣以平木(肝)亢。
- 開闔有度:細辛開泄鬱熱,五味收斂浮陽,一散一收調節氣機。
此方體現「清肝不伐肝,瀉火兼護陰」思路,適用於肝腎陰虛夾肝火上炎之目疾,組方層次深合「臟腑標本虛實並調」之旨。
傳統服藥法
石決明1兩,菟絲子1兩,五味子1兩,乾山藥1兩半,乾地黃1兩半,細辛1兩半,知母1兩半。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0丸,空心以茶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鎮腎決明丸有清熱明目、散風利水的功效,但是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鎮腎決明丸, 出處:《普濟方》卷八十二引《眼科龍木論》。 組成:石決明1兩,菟絲子1兩,五味子1兩,乾山藥1兩半,乾地黃1兩半,細辛1兩半,知母1兩半。 主治:蟹目疼痛,外障。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