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通經活血止痛散」中加入「三稜」的主要原因有二:
- 破血行氣:三稜性味苦辛,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對於因氣滯血瘀導致的經絡不通、疼痛等症狀,三稜能有效破血行氣,促進血行,緩解疼痛。
- 消癥散結:三稜亦能消散瘀血凝結,對於因血瘀導致的癥瘕積聚,亦有良好的療效。
因此,在「通經活血止痛散」中加入三稜,可有效改善因氣滯血瘀導致的經痛、痛經等症狀,並促進血液循環,達到通經活血止痛的效果。
「通經活血止痛散」中包含「莪朮」,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莪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其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改善經絡瘀阻,緩解疼痛。對於痛經、經期不順等症狀,莪朮能起到顯著的治療作用。
- 消癥散結,消腫止痛: 莪朮還具有消癥散結、消腫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因氣血運行不暢所引起的腫塊、包塊等病症。對於某些原因引起的腹痛、腰痛等,莪朮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通經活血止痛散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活血化瘀,止痛消腫: 赤芍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止痛的功效。對於經絡不通,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赤芍可有效疏通經絡,消散瘀血,達到止痛消腫的效果。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赤芍還兼具清熱解毒的功效,可用於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疼痛、出血等症。其涼血止血的作用,也對一些伴隨出血的疼痛症狀具有緩解作用。
通經活血止痛散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清熱解毒,止痛消腫: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帶、解毒消腫之效。對於因熱毒壅滯經絡、血脈不通導致的經痛、腹痛,黃柏能清熱解毒,散瘀止痛,緩解疼痛症狀。
-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黃柏與方劑中的其他藥材如當歸、川芎、赤芍等,相互配合,共同發揮活血化瘀、疏通經絡、止痛消腫的作用,達到治療痛經、經期腹痛的目的。
「通經活血止痛散」中加入黃連,看似矛盾,實則蘊藏巧妙。
黃連性寒,味苦,能清熱解毒,瀉火除煩,但同時亦具涼血止血之效。方劑中,若因血瘀凝滯而導致經痛,黃連可透過涼血止血,緩解疼痛;若因熱毒蘊結而致經血不通,黃連則可清熱解毒,疏通經絡。
此外,黃連亦可緩和藥性,平衡其他藥材的燥熱之性,避免過於燥烈而傷陰。故此,黃連在「通經活血止痛散」中,扮演著清熱涼血、止痛活血、和解藥性的重要角色。
「通經活血止痛散」中加入「青皮」的原因,主要是利用其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的功效。青皮味苦辛,性溫,入肝、脾經,可疏解肝氣鬱結,促進氣血流通,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此外,青皮還有 消食導滯 的作用,對於因氣滯血瘀導致的腹部疼痛、經絡不通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因此,將青皮加入「通經活血止痛散」中,可協同其他藥材,達到疏肝理氣、活血止痛的功效。
通經活血止痛散中加入紫蘇葉,主要是利用其行氣活血和解表散寒的功效。
紫蘇葉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疏散風寒、行氣解鬱、止咳化痰等功效。在痛經的治療中,紫蘇葉能溫經散寒,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經期疼痛。此外,紫蘇葉還能改善氣血運行,解除瘀滯,進一步達到止痛的效果。
通經活血止痛散中的香附,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作用。香附能夠舒緩經絡中的氣滯,減少經痛。在方劑中添加香附,有助於改善經絡不通的問題,增強通經活血效果。
「通經活血止痛散」中加入柴胡,主要考慮其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功效。
柴胡性微寒,味苦,入肝、膽經。其疏肝解鬱之功,可解除肝氣鬱結,暢達氣機,從而緩解因氣滯血瘀引起的經絡阻滯、疼痛等症狀。同時,柴胡也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能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因此,在「通經活血止痛散」中加入柴胡,可起到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的作用,協同其他藥材,達到通經活血、止痛的效果。
通經活血止痛散中包含乳香,主要原因有二:
- 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乳香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經絡不通、氣血瘀滯所致的疼痛,乳香能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緩解疼痛。
- 消腫生肌,改善傷口: 乳香亦有消腫生肌的功效,對於外傷引起的瘀血腫痛,能促進傷口癒合,加速組織修復。因此,在通經活血止痛散中,乳香能有效改善因氣血運行不暢而引發的各種疼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通經活血止痛散」主治「跌撲打傷,敗血衝心,胸緊痛者」,其核心病機為外傷導致瘀血內阻、氣機逆亂,瘀血上衝心胸,引發胸悶緊痛。古代醫家認為,跌打損傷後,瘀血停滯經脈,若瘀血化熱或氣滯血瘀加重,可能影響心肺氣機,表現為胸脅脹痛、呼吸不暢,甚則煩躁不安(敗血衝心)。此方旨在疏通經絡、活血化瘀以消散瘀滯,理氣止痛以緩解胸悶。
組成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1. 活血破瘀為主
- 三稜、莪朮:為君藥,性辛溫,善破血行氣、消積止痛,針對瘀血重證,尤擅化解頑固瘀阻。
- 赤芍:涼血散瘀,兼清瘀熱,防瘀久化熱。
- 乳香:活血定痛,助三稜、莪朮增強化瘀止痛之效。
- 重症加紅花、蘇木:加強逐瘀通經,針對瘀血深重、疼痛劇烈者。
2. 清熱燥濕輔助
- 黃柏、黃連:為臣藥,性苦寒,清熱燥濕,以防瘀血鬱久化熱,或因外傷後局部濕熱蘊結。此配伍反映「瘀熱互結」的辨證思路。
3. 理氣疏肝為佐
- 青皮、香附、北柴胡、紫蘇:均具疏肝理氣之功,針對氣滯血瘀。氣行則血行,助化瘀藥疏通經絡;另可緩解胸脅脹滿、呼吸不暢等氣機鬱滯症狀。
- 野馬(註:疑為「香附」別名或「馬鞭草」之誤,暫依原文保留):若為香附,則增強理氣解鬱;若為馬鞭草,則兼能活血散瘀。
4. 開竅醒神(重症配伍)
- 石菖蒲:針對重症瘀阻神明(如煩躁、胸悶欲絕),開竅化痰,助醒神止痛。
方劑功效歸納
全方以「破血—理氣—清熱」三法並行:
- 通經活血:三稜、莪朮、赤芍、乳香直攻瘀血;重症加紅花、蘇木增其力。
- 疏肝止痛:青皮、香附、柴胡調暢氣機,解胸脅鬱閉。
- 清熱防變:黃柏、黃連清解瘀熱,防鬱熱傷陰。
此方適用於跌打後瘀血內阻、氣滯熱鬱之實證,對應現代「軟組織損傷伴瘀腫熱痛」或「胸壁挫傷導致氣血瘀滯」等病症,體現古代傷科「瘀去則新生」的治療原則。
傳統服藥法
三稜、莪朮、赤芍、黃柏、黃連、青皮、紫蘇、野馬、香附、北柴胡、乳香。
症重者,加紅花、蘇木、石菖蒲。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孕婦及月經期間不宜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通經活血止痛散, 出處:《外科百效全書》卷五。 組成:三棱、莪朮、赤芍、黃柏、黃連、青皮、紫蘇、野馬、香附、北柴胡、乳香。 主治:跌撲打傷,敗血衝心,胸緊痛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