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附米丸

香附米丸

XIANG FU M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揣摩有得集》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中性 (1.0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8%
胃經 18%
肝經 18%
肺經 10%
三焦經 10%
腎經 8%
膀胱經 8%
心經 8%
脾經
胃經
肝經
肺經
三焦經
腎經
膀胱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香附米丸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香附味辛、苦,性溫,歸肝、脾經。其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肝鬱氣滯所致的胸脅脹痛、胃脘痛、月經不調等症狀。
  2. 調和脾胃,健脾消食:香附同時還具有調和脾胃、健脾消食的作用,能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對於食積不化、脘腹脹滿等症狀也有一定療效。

因此,香附的加入既能疏肝解鬱,又能調和脾胃,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香附米丸方劑中加入茴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茴香味辛、性溫,入脾、肝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散寒的功效。與香附配伍,可增強行氣止痛的作用,對於氣滯血瘀所致的腹痛、脅痛等症狀,有很好的緩解效果。
  2. 調和脾胃:茴香能溫中散寒,促進脾胃消化吸收,而香附則具有理氣解鬱之功,二者合用,可調和脾胃,改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

因此,茴香的加入,不僅增強了香附米丸行氣止痛的效果,更能調和脾胃,提升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香附米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一切水腫肚大,兩腿腫,不能行走」,或「因病誤服涼藥以致腫脹」。其病機核心在於 氣滯水停,兼有 寒濕凝結。古代水腫多與氣機不暢、濕濁內阻相關,尤其誤服涼藥後,陽氣受遏,水濕更難運化,導致腫脹加劇。香附米丸針對此類 氣滯寒濕水腫,通過行氣、溫散、利水以消腫。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香附米(醋製為主藥)

    • 香附性平味辛,醋製後增強 入肝理氣、解鬱止痛 之效。
    • 水腫因氣滯者,氣行則水行。香附疏肝氣、調三焦,助水道通調。
    • 醋泡七日七夜(「七次」象徵反覆強化藥性),深層軟堅散結,針對「肚大」之頑固水腫。
  2. 小茴香(黃酒炒為輔藥)

    • 小茴香性溫,黃酒炒後加強 溫腎散寒、化濕行氣 之力。
    • 針對「誤服涼藥」所致寒濕停聚,其辛溫能暖下焦,通陽氣以化水濕。
    • 與香附協同,一升一降,調暢氣機,尤善治下肢腫脹。
  3. 陳米醋打漿為丸

    • 醋性酸收,既可 引藥入肝經(肝主疏泄,與水腫相關),又能 軟堅消積,助化解水腫結滯。
    • 丸劑緩攻,適合慢性水腫需長期調理者。

方義核心與機推

此方以 「行氣溫陽」為主「利濕消腫」為輔

  • 氣滯水停:香附理氣解鬱,使氣順則水行;小茴香溫通,氣化則濕化。
  • 寒濕困脾:小茴香溫中散寒,助脾運化水濕;醋製香附防過散,斂中有通。
  • 肝脾同調:香附入肝,小茴香入脾腎,共調三焦水道,尤適「肚大腿腫」之症。

總結

香附米丸為 「溫行氣水」 之劑,對氣滯寒濕型水腫(如腹水、下肢腫)具針對性。現代可聯想於 肝硬化腹水、心源性水腫偏寒證,然需辨證屬氣滯寒濕者方宜。全方藥簡力專,體現古人「氣行水消」之治法智慧。

傳統服藥法


香附米4兩(用陳米醋泡7天7夜,以沙鍋泡制7次),小茴香4錢(黃酒炒)。
上為細末,用陳米醋打漿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早、晚開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心內膜炎心包炎慢性腎衰竭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全身性水腫

相同名稱方劑


香附米丸, 出處:《揣摩有得集》。 組成:香附米4兩(用陳米醋泡7天7夜,以沙鍋泡制7次),小茴香4錢(黃酒炒)。 主治:一切水腫肚大,兩腿腫,不能行走,或因病誤服涼藥以致腫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