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附散

香附散

XIANG FU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2.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肺經 20%
肝經 15%
胃經 15%
腎經 10%
三焦經 5%
膀胱經 5%
心經 5%
脾經
肺經
肝經
胃經
腎經
三焦經
膀胱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香附散為一方經典中藥方劑,其組成精妙,旨在調理氣血、疏肝解鬱。在該方中,天仙藤作為一味重要藥材,其作用不可或缺。天仙藤味苦性溫,歸肝、脾二經,具有行氣止痛、活血化瘀之效。在香附散中,它能與香附相互協同,增強疏肝理氣之力,尤其適用於因氣滯所致的胸脹、腹痛等症狀。此外,天仙藤還能幫助調節月經不調,對婦女病有良好療效。在整個方劑中,天仙藤既可單獨發力,又與其他藥物形成相輔相成的作用,使香附散整體療效更顯著,充分展現了中醫藥學配伍的智慧和精妙。

香附散中包含香附,正是因為香附藥性平和,且具有多重功效,與方劑整體作用相輔相成。

香附味辛、苦,性溫,歸脾、肝經。其具有行氣解鬱、止痛、燥濕止癢之效。

香附散常用於治療氣鬱不舒、胸脅脹痛、脘腹脹滿、消化不良、月經不調、濕疹瘙癢等症。香附在方中,一方面可以行氣解鬱,舒肝理脾,緩解氣滯引起的胸脅脹痛、脘腹脹滿等症;另一方面,香附也能燥濕止癢,配合其他藥物治療濕疹瘙癢。

因此,香附散中包含香附,是基於其藥性和功效,與方劑整體治療目標相一致,發揮更好的療效。

香附散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健脾: 陳皮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香附散主治肝氣鬱結,脾胃不和,而陳皮的理氣作用能疏肝解鬱,健脾和胃,協同香附、枳殼等藥物,更好地疏肝理氣,健脾和胃,改善肝氣鬱結導致的脾胃不適。
  2. 調和藥性: 香附散中含有香附、枳殼等藥物,性偏寒涼,而陳皮性溫,加入陳皮可以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強烈,影響藥效,並避免寒涼藥物對脾胃造成負擔。

香附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1. 調和藥性: 香附散以香附、枳殼等理氣解鬱藥為主,性偏寒涼。甘草性甘溫,入脾胃經,可緩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氣損傷脾胃。
  2. 增強療效: 甘草味甘,能調和諸藥,使其藥力相輔相成,更有效地發揮理氣解鬱、調和脾胃的功效。同時,甘草亦可緩解香附、枳殼等藥物可能帶來的副作用,提升整體療效。

香附散中加入烏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止痛:烏藥性溫,味辛,入肝、脾經,具行氣止痛之效。香附散主治氣滯血瘀所致的腹痛、脅痛、月經不調等症,而烏藥的理氣止痛作用,能協同香附、延胡索等藥物,共同疏肝理氣,緩解疼痛。
  2. 溫中散寒:烏藥兼具溫中散寒之效,對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香附散中加入烏藥,可以增強其溫中散寒之力,提高藥效。

總之,烏藥在香附散中起到理氣止痛、溫中散寒的作用,協同其他藥物,增強藥效,更好地治療氣滯血瘀所致的腹痛等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香附散」之傳統功效與組方分析如下: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妊娠婦女於懷孕三月後,出現雙足自腳面漸腫至腿膝,致步履艱難,兼見喘悶、食欲不振等症狀,其腫脹特徵類似「水氣病」(即水濕停滯之證)。古代醫家認為,此證與妊娠期間氣機升降失調、水濕運化不暢有關,屬「子腫」範疇,病位責之於脾肺氣滯,濕熱內蘊。

二、組成藥物與治療原理分析

  1. 香附(君藥)

    • 性辛微苦,通行三焦,善疏肝解鬱、理氣寬中。
    • 妊娠氣滯易致水濕停聚,香附能暢達氣機,助水行氣化,為治腫之關鍵。
  2. 山梔、黃連(臣藥)

    • 山梔清瀉三焦鬱火,利濕熱從小便出;黃連苦寒,清中焦濕熱,兼能燥濕。
    • 二者協同清熱除濕,針對濕熱鬱遏所致之腫脹與喘悶。
  3. 橘紅、半夏(佐使藥)

    • 橘紅理氣化痰,醒脾和胃;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
    • 二者助脾胃運化水濕,改善飲食不馨,並理氣化痰以緩喘悶。

三、方劑配伍邏輯與作用機理
此方以「調氣清熱、燥濕利水」為核心:

  • 氣滯為本,濕熱為標。香附主疏暢氣機,復其升降之權;山梔、黃連清熱化濕,從根源減少濕濁生成;橘紅、半夏則調理中焦,切斷痰濕之源。
  • 全方標本兼顧,符合「氣行則水行」之治則,使水濕得化,腫脹自消,喘悶得平。

結論
「香附散」適用於妊娠氣滯濕熱型水腫,其組方體現古代醫家對「子腫」病機的認識,即氣滯、濕熱、痰阻交互為患,治法上強調疏理氣機為先,佐以清熱燥濕,契合中醫「治病求本」之旨。

傳統服藥法


香附、山梔、黃連、橘紅、半夏。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加重肝腎負擔。

相關疾病


氣喘胰臟炎子宮崩漏角膜炎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胃腸出血腎絲球腎炎偏頭痛全身性水腫

相同名稱方劑


香附散, 出處:《三因》卷十四。 組成:香附子不拘多少。 主治:小腸氣。

香附散, 出處:《青囊秘傳》。 組成:香附1斤,白及4兩。 主治:皮膚色白木硬之症。

香附散, 出處:《普濟方》卷五十五引《經驗良方》。 組成:香附子(去毛)。 主治:膿耳,聤耳。

香附散, 出處:《普濟方》卷五十五。 組成:香附子末3錢,乾胭脂1錢,密陀僧1錢,輕粉少許。 主治:耳內有膿水不乾。

香附散, 出處:《普濟方》卷六十六引《衛生家寶》。 組成:香附子4兩(先以河水洗淨,控乾用),生薑3兩(洗淨,切如谷子大)。 主治:烏髭益氣,去風疾。主治:一切牙疼,及無故牙動,牙宣出血。

香附散, 出處:《婦人良方》卷十五引陳景初方。 組成:天仙藤(洗,略炒)、香附子(炒)、陳皮、甘草、烏藥(不須要天台者,但得軟白,香而辣者良)各等分。 主治:妊娠自三月成服之後,兩足自腳面漸腫腿膝以來,行步艱辛,以至喘悶,飲食不美,似水氣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