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神效剪紅丸方劑中包含檳榔,主要原因如下:
- 驅蟲消積:檳榔性溫,味辛,具有驅蟲、消積、降逆止嘔之效。對於因蟲積、食積所致的腹痛、腹脹、嘔吐等症狀,檳榔可起到驅除蟲積、消食導滯的作用。
- 活血化瘀:檳榔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對於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總之,檳榔在神效剪紅丸方劑中起到驅蟲消積、活血化瘀的作用,與其他藥材配合,共同發揮藥效。
神效剪紅丸中加入狗脊,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補腎壯腰,強筋健骨:狗脊性溫,味甘,歸腎經,具有補腎壯腰、強筋健骨之功效。對於腎虛腰痛、筋骨酸軟、步履艱難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狗脊亦具活血化瘀、止痛消腫之效。其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緩解疼痛和腫脹。
因此,在神效剪紅丸中加入狗脊,旨在通過補腎壯腰、活血化瘀等功效,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神效剪紅丸中包含貫眾,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止血止痛的功效。貫眾性寒,味苦,入肝、脾經,具有涼血止血、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有效治療各種出血症,如咯血、吐血、便血、尿血等。其止痛作用亦明顯,可緩解因熱毒引起的疼痛。因此,在神效剪紅丸中加入貫眾,可發揮其清熱解毒、止血止痛的功效,治療相關疾病。
神效剪紅丸方劑中加入三稜,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 三稜性味苦辛,歸肝脾經,具有破血行氣、消瘀止痛之功效。剪紅丸主治婦科疾病,常伴有血瘀阻滯,三稜能有效活血化瘀,改善氣血運行,解除瘀血阻滯,達到治療目的。
- 消癥散結: 三稜還具備消癥散結的作用,對於婦科疾病中常見的癥瘕積聚,三稜能有效消散,改善病竈,促進疾病康復。
神效剪紅丸方劑中加入莪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莪朮性味辛溫,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因血瘀、炎症等引起的疼痛、腫脹有良好的改善作用。神效剪紅丸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莪朮的加入正好可以發揮其活血化瘀的功效,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緩解疼痛。
- 行氣止痛:莪朮還能行氣止痛,對於因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有良好的緩解效果。神效剪紅丸中常加入其他行氣活血的藥材,如川芎、丹參等,與莪朮配合使用,可以起到更佳的止痛效果。
神效剪紅丸方劑中加入木香,主要有兩大原因:
- 行氣止痛: 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大腸經。其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對於女性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木香可以疏肝理氣,緩解疼痛。
- 燥濕止瀉: 木香還有燥濕止瀉的作用,可以治療脾虛濕困導致的腹瀉、消化不良等症狀。對於女性產後腹痛、惡露不盡等問題,木香可以起到溫脾燥濕,促進恢復的作用。
總而言之,木香在神效剪紅丸中,可以發揮行氣止痛、燥濕止瀉的作用,對於治療女性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效果。
神效剪紅丸中加入雷丸,主要是因為雷丸具有以下功效:
- 驅蟲止癢: 雷丸味苦性寒,善於驅除腸道寄生蟲,如蛔蟲、蟯蟲等。對於剪紅丸治療的皮膚病,如濕疹、癬症等,往往伴隨蟲毒作祟,雷丸能有效驅除蟲毒,達到止癢消腫的效果。
- 清熱解毒: 雷丸亦具有清熱解毒之功,能清除體內熱毒,對於因熱毒蘊結而導致的皮膚病症,有輔助治療作用。因此,神效剪紅丸中加入雷丸,不僅能驅除蟲毒,更能清熱解毒,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神效剪紅丸方劑中加入黑牽牛,主要基於其瀉下通便之效。黑牽牛性寒,味苦,入脾、胃經,具有瀉下通便、消積化滯的功效。臨牀應用於治療便祕、腹脹、食積、水腫等症。
方劑中加入黑牽牛,意在通過其瀉下作用,清除體內積滯,暢通氣血,從而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然而,黑牽牛藥性峻猛,需謹慎使用,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避免過量或長期使用,以免引起腹瀉、腹痛等副作用。
神效剪紅丸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理氣消積:枳殼味苦辛,性寒,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寬胸散結的功效。針對瘀血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導致的紅腫疼痛,枳殼能促進氣血流通,消散瘀血,達到止痛消腫的效果。
- 降逆止嘔:枳殼還具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對於胃氣上逆引起的噁心嘔吐,枳殼能降逆止嘔,緩解不適。
因此,神效剪紅丸中加入枳殼,可有效改善因氣滯血瘀引起的紅腫疼痛,並能緩解噁心嘔吐等不適。
神效剪紅丸中加入藿香,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 解暑化濕: 藿香性辛溫,入脾胃經,具有芳香化濕、解暑止嘔之效。剪紅丸常用於治療暑溼感冒,而藿香可有效祛除暑濕,緩解發熱、頭痛、嘔吐等症狀。
- 行氣止痛: 藿香亦能行氣解鬱,疏肝理氣,可緩解胸悶氣滯、胃脘疼痛等症。對於暑溼感冒引起的胸悶、腹痛,藿香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神效剪紅丸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範圍極廣,涵蓋內外婦兒諸疾,核心在於「宣導四時蘊積」,即針對不同季節之邪氣(春積滯、夏暑濕、秋痰飲、冬風寒)引發的病理產物(蟲積、痰飲、食積、血氣不調等)進行疏導。其適應症可歸納為:
- 脾胃系統:因飲食不節(過食生冷、飲酒過度)導致之脹滿、嘔酸、反胃噎膈,以及腸風、痔漏、臟毒等腸道濕熱證。
- 痰飲蟲積:痰涎壅滯、咳嗽、蠱脹(腹水)、水腫,與各類蟲積(如小兒疳證)。
- 瘴癘邪氣:山嵐瘴氣(疫癘之氣)引發的寒熱往來、瘧疾。
- 婦科雜病:血氣失調、赤白帶下、產後瘀滯,甚至「鬼氣鬼胎」(古稱癥瘕積聚或精神異常)。
- 急症雜毒:誤吞異物(銅鐵)、惡毒食物等。
此方特色在於「通治四時之滯」,既可祛邪(蟲、痰、積),又能調和氣血(婦人血氣),且強調「溫和不傷元陽」,推測其作用機轉為通過瀉下、祛痰、殺蟲等途徑,清除體內病理產物,使氣機通暢。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主要製法邏輯
分次研末與組方隱喻:
- 五次上末、五處分研,暗合「五行」之理,對應五臟積滯。
- 以茵陳、大皂角煎汁為賦形劑:
- 茵陳清濕熱、利膽退黃,皂角祛痰開竅、通便殺蟲,兩者合用具「通透」之性,可引藥力深入痰濕積滯之處。
外裹藥衣設計:
- 丁香末:溫中降逆,芳香辟穢,抑制蟲積孳生。
- 蘆薈末(可選):瀉下殺蟲,針對腸道熱結。
- 阿膠:滋陰潤燥,避免攻伐過猛傷陰血,尤適婦人血虛夾瘀者。
核心推測藥性
- 攻逐邪毒:皂角、蘆薈為峻藥,可瀉痰積、通腸腑;茵陳利濕,協同清除濕熱。
- 調和氣機:丁香溫中,阿膠養血,使攻邪不傷正。
- 特殊適應證:
- 誤吞銅鐵:古方常以皂角、蘆薈等黏滑利竅之品助排出異物。
- 鬼氣鬼胎:可能與痰迷心竅或癥瘕相關,皂角化痰開閉,阿膠緩和血瘀。
治療原理
此方以「通瀉」為主軸,透過:
- 瀉下導滯:清除腸胃積聚(食積、蟲積)。
- 化痰逐飲:化解痰濕水腫與咳嗽。
- 辟穢解毒:對抗瘴氣、惡毒之物。
- 調血祛瘀:改善婦人血氣不調。
整體思路為「給邪出路」,從二便分消病理產物,佐以養血潤燥之品緩和藥性,符合中醫「通因通用」之法。
傳統服藥法
宣導四時蘊積。春宣積滯,不生瘡毒;夏宣暑濕,不生熱痢;秋宣痰飲,不生瘴瘧;冬宣風寒,不生瘟疫。
上作五處,另研極細末,要作五次上末,卻用茵陳半斤,大皂角1斤煎汁,濾淨,法水為丸,如綠豆大,曬乾後用丁香末1兩,或加蘆薈末1兩亦妙,以前淨汁煎一滾,灑入丸藥,旋搖令光瑩為度,再以阿膠2兩(生),以前汁熬溶,灑入丸藥,旋搖光瑩,曬乾。
壯人每服5錢,弱人每服4錢,五更以茶清吞下,小兒減半。若病淺,即1服見效;若源深,更須再1服。
此藥溫和,不動元陽真氣,亦無反惡。孕婦休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及過敏體質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神效剪紅丸, 出處:《準繩·類方》卷八。 組成:一上末:檳榔(生,研細,取淨末)1斤(以2兩爲母,餘14兩上第1次,以1等羅篩過,取齊曬乾),二上末:商陸(即樟柳根,白者可用,赤者殺人)4兩,金毛狗脊4兩,貫眾4兩(以上3味和1處,研極細末,上第2次,以2等羅篩過,取齊曬乾)(一方不用貫眾,則蟲出來猶未死也),三上末:三棱(醋煮)8兩,莪朮(醋煮)8兩,青木香4兩,西木香4兩,雷丸(醋煮)2兩半,南木香2兩(以上6味和1處,研極細末,上第3次,以3等羅篩過,取齊),四上末:大黃(鍘碎,酒浸,曬乾,研細,取淨末)1斤(上第4次,以4等羅篩,取齊曬乾),五上末:黑牽牛(半生半炒,研細,取頭末)1斤(上第5次,以5等羅篩過,取齊曬乾)(一方有枳殼1斤爲母,有藿香4兩,和入諸香)。 主治:宣導四時蘊積。春宣積滯,不生瘡毒;夏宣暑濕,不生熱痢;秋宣痰飲,不生瘴瘧;冬宣風寒,不生瘟疫。主治:一切蟲積。凡因飲酒過度,食傷生冷,致使脾胃不和,心膈脹滿,嘔惡咽酸,常吐清水,面色萎黃,不進飲食,山嵐瘴氣,水腫、蠱脹,(鼻勾)齁咳嗽,痰涎壅滯,酒積、食積、氣積、氣塊,反胃噎膈,嘔逆惡心,腸風,痔漏,臟毒,酒痢,累蘊積熱上攻,頭目下生瘡癬,婦人血氣,寒熱往來,肌體羸弱,月經不調,赤白帶下,鬼氣鬼胎,産後諸疾;小兒五疳,蟲積,誤吞銅鐵,誤食惡毒等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