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拗方
SAN NIU F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墨寶齋集驗方》卷上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2.75)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三拗方中包含麻黃,主要原因有二:
一、 宣肺解表:麻黃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發汗解表之功效。三拗方主治外感風寒,症見惡寒發熱、鼻塞流涕、咳嗽痰多等。麻黃可發散風寒,宣肺通竅,有助於解除表邪,緩解上述症狀。
二、 引藥入肺:麻黃入肺經,可引導藥物直達肺部,增強藥效。三拗方中其他藥物如杏仁、甘草等,皆具潤肺止咳之功效,麻黃的加入可使這些藥物更有效地發揮作用,促進痰液排出,改善呼吸道症狀。
三拗方中包含乾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 溫中散寒: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功效。三拗方主要用於治療寒邪客胃引起的胃脘冷痛、嘔吐、腹痛等症狀。乾薑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有助於緩解這些症狀。
二、 助藥力:三拗方中其他藥物如厚朴、枳實等,也具有散寒止痛的功效,但性偏寒涼。乾薑的加入可以溫中助陽,避免藥性過寒,更好地發揮藥效,使藥物溫和而有效地達到治療目的。
三拗方中包含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宣肺止咳: 杏仁性味苦甘,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潤腸通便的功效。三拗方主要用於治療風寒咳嗽,而杏仁能宣散風寒,潤燥止咳,配合其他藥物共同作用,能有效緩解咳嗽症狀。
- 消痰止喘: 杏仁有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能幫助清除呼吸道內的痰液,使呼吸道通暢,減輕咳嗽和喘息。三拗方中,杏仁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能有效緩解痰多喘咳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三拗方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源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主治「傷寒傷風後咳嗽不止」,針對風寒外感後餘邪未清、肺氣壅塞不宣所致的持久咳嗽。風寒之邪侵襲肺衛,初期或已解表,然肺氣鬱閉未開,宣降失常,故咳嗽遷延。三拗方以「拗」為名,意指「違逆常法」——麻黃不去節、乾薑不去皮、杏仁不去尖,保留全藥之性,旨在增強溫散之力,專攻肺中寒凝氣逆。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麻黃(不去節):
- 麻黃節傳統認為能緩和其發汗峻性,但保留全節反可增強「宣肺」之效,尤擅開泄肺鬱。其辛溫之性直入肺經,解表散寒的同時,側重於疏通肺竅,解除氣道痙攣,為方中宣通肺氣之主藥。
乾薑(不去皮):
- 乾薑皮性辛散,與內層溫中之力相合,形成「外散內溫」之勢。不去皮則加強溫肺散寒、化痰飲之功,針對寒邪留肺所致的痰凝氣逆。與麻黃協同,一宣一溫,化解肺中寒濕痰濁。
杏仁(不去皮尖):
- 杏仁皮尖苦澀,傳統認為其具有降氣止咳之效。保留皮尖可增強肅肺平喘、潤燥下氣的作用,與麻黃一升一降,調節肺氣宣肅,止咳而不留邪。
蔥、生薑為引:
- 蔥白通陽解表,生薑散寒和胃,二藥助麻黃外透餘邪,兼調和中焦,使藥力上達肺絡。
整體配伍邏輯:
此方以「溫宣並行」為核心,麻黃開肺鬱、乾薑化寒痰、杏仁降逆氣,三者「拗用」強化原藥功效,形成「散而不峻、溫而不燥」的特點。針對咳嗽病機中的「肺氣壅塞」關鍵,通過調節氣機升降,驅散殘餘風寒,使肺復其宣肅之職。全方偏重辛溫,適用於寒咳久纏、痰白清稀、舌淡苔白者,體現了「肺喜溫而惡寒」的治療思路。
傳統服藥法
麻黃(不去節)2錢,乾薑(不去皮)2錢,杏仁(不去皮尖)2錢。
蔥、生薑為引,水煎服。微取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辛溫發散,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三拗方, 出處:《墨寶齋集驗方》卷上。 組成:麻黃(不去節)2錢,乾薑(不去皮)2錢,杏仁(不去皮尖)2錢。 主治:傷寒傷風後咳嗽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