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葶藶散中包含葶藶子,主要因為其具備以下兩點功效:
1. 利水消腫: 葶藶子性寒,味辛,入肺、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之效。其能瀉肺氣、降濁氣,對於水腫、痰飲、胸滿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通便潤腸: 葶藶子能潤腸通便,對於便祕、大便乾燥等症狀有一定療效。在葶藶散中,葶藶子與其他藥材配伍,可起到利水通便、消腫止痛的作用。
葶藶散為一方經典的中醫藥方,其組成精妙,百合為其中的重要成分之一。百合性味甘、微寒,歸心、肺經,具有養陰清熱、潤肺止咳、清心安神之功。方中應用百合,主要目的在於調和藥性,增強整體方劑的滋潤效果。對於肺燥乾咳、虛熱煩渴等症狀,百合能發揮獨特療效,使肺氣得潤,燥熱得清,從而達到治療目的。此外,百合還能安神定志,對心悸失眠亦有助益。在葶藶散中,百合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協調人體陰陽平衡,促進病癒。
葶藶散中加入白附子,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溫陽化氣,助陽消水: 白附子性溫,入脾、腎經,具有溫陽化氣、祛寒止痛的功效。葶藶散以葶藶子、杏仁等寒涼藥物為主,用於治療水腫、喘咳,易傷陽氣。白附子加入其中,可溫陽化氣,助陽消水,防止寒涼藥性損傷脾陽。
- 燥濕止咳,扶正祛邪: 白附子能燥濕止咳,且具有扶正祛邪的作用。葶藶散中加入白附子,可增強其化痰止咳、利水消腫的功效,更好地治療痰飲咳喘、水腫等病症。
葶藶散為一方經典中藥方劑,其組成精妙,涵蓋多種草藥,其中五味子之加入尤為關鍵。五味子味甘、酸、苦、辛、咸,五行俱全,性溫,入肺、腎經。《本草綱目》記載其能「收斂肺氣,滋腎水,固精,安魂魄,益氣力」。在葶藶散中,五味子與葶藶子相輔相成,葶藶子善於利水消腫,而五味子則能補益肺腎,防止因利水過度損傷正氣。二者合用,既增強了利水效果,又兼顧了固本培元,使整體療效更加全面均衡。此外,五味子還可調和諸葯,增進方中葯物間的協同作用,確保治療過程平穩有效。此方適用於水腫、喘咳等症狀,通過調節人體陰陽平衡,達到治病求本之目的。
葶藶散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 緩和藥性:葶藶散以葶藶子為君藥,性寒而峻,容易傷及脾胃。甘草性甘平,入脾胃經,可緩和葶藶子的寒性,保護脾胃,避免藥性過於猛烈。
- 調和藥性:方中其他藥物如大黃、芒硝等均屬寒涼之性,甘草可與之相配,調和藥性,使藥效協調,避免寒涼之氣過盛而傷及正氣。
因此,甘草在葶藶散中起到緩和藥性、調和藥性的作用,確保藥物療效更佳,更安全。
葶藶散中加入款冬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宣肺止咳: 款冬花性溫,味甘,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化痰平喘之效。葶藶散主治水腫、喘咳,款冬花可幫助宣通肺氣,利水消腫,緩解咳嗽氣喘症狀。
- 溫肺散寒: 款冬花兼具溫肺散寒之效,可溫煦肺氣,驅散寒邪,對於寒性咳嗽、肺氣虛寒等症,更能起到輔助作用。與葶藶散中其他藥物,如葶藶子、豬苓等,相輔相成,達到溫陽利水、宣肺止咳的效果。
葶藶散為一方古方,主治肺壅咳嗽,胸膈痞滿之症。其組成中,葶藶子味苦性寒,能下氣消痰;與之相配者,則有百藥煎。百藥煎,實非單一藥材,乃多種藥物經特殊工藝熬製而成,具解毒、清熱、利咽之功,能增強整體方劑對喉嚨與呼吸道的保護作用。加入百藥煎於葶藶散中,不僅可增強藥力,使療效更全面,還能調和葶藶子之峻烈,避免傷害正氣。兩藥相輔相成,共奏宣肺止咳、通利水道之效,適用於外感風寒或痰濕阻滯所致的咳嗽、喘息等症狀。此方歷久彌新,至今仍被廣泛應用於臨床治療。
葶藶散為一方經典中醫藥方,主要用於治療肺部疾患,如咳嗽、喘息等症狀。方中之硃砂,其色赤似火,味甘微寒,入心經,具鎮靜安神、清心定驚之效。硃砂內服雖需謹慎,因其含汞,但少量應用可安定心神,對於因心火亢盛導致的失眠、煩躁有良好調節作用。在葶藶散中加入硃砂,不僅能增強整體方劑的安神效果,使患者情緒平穩,亦能輔助改善由肺病引起的焦慮不安,達成心肺同治之目的。然而,現代臨床使用時,需嚴格控制用量,以防汞中毒風險,應遵循醫師指導使用。
葶藶散中包含紫菀,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協同利水消痰:紫菀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宣肺降氣、止咳化痰之效。與葶藶散中其他利水消痰藥如葶藶、白芥子等協同作用,能更有效地宣肺利水、消痰止咳,適用於水腫伴有痰多咳嗽的病症。
2. 溫肺化痰,預防寒邪:紫菀的溫肺作用,可防止利水藥過寒傷肺,避免導致寒咳或加重病情。同時,紫菀還能化痰止咳,與葶藶散的利水作用相輔相成,使療效更加顯著。
主治功效
葶藶散主治功效及治療原理分析
葶藶散,一方多見於古代治療肺癰、咳嗽、水腫等疾病的醫籍中,主治肺癰,咳嗽氣急,睡臥不安,心胸脹滿。其組成為:葶藶子、百合、白附子、五味子、甘草、款冬花、百藥煎、紫菀。
根據多部古籍記載,葶藶散及其相關方劑的主治功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瀉肺降氣,止咳平喘: 方中以葶藶子為君藥,其性味辛、苦、大寒,入肺、膀胱經,具有瀉肺降氣、祛痰平喘的功效,是治療肺癰、痰喘的要藥。《外科集驗方》明確指出“葶藶散,治肺癰咳嗽氣急,睡臥不安,心胸脹滿。”《世醫得效方》亦有相同記載。《外科正宗》中也有“葶藶散中薏苡仁,甘草桑皮用葛根,栝蔞升麻桔梗等,肺癰服下可回春”的描述,雖然藥物組成有所不同,但仍以葶藶子為主藥,且主治肺癰。臣以紫菀、款冬花潤肺止咳,化痰平喘,增強葶藶子止咳平喘之功。百合潤肺止咳,五味子斂肺止咳,二者合用,一潤一斂,有助於肺氣的肅降。諸藥合用,共奏瀉肺降氣、止咳平喘之功,使肺氣得降,痰熱得清,則咳嗽、氣急、胸滿等症狀得以緩解。
清熱解毒,排膿消癰: 方中白附子燥濕化痰,甘草清熱解毒,百藥煎活血止痛,消腫解毒。這些藥物合用,有助於清除肺中熱毒,促進膿液的排出,消散癰腫。《奇效良方》中雖未直接以“葶藶散”命名,但其中一方“治肺壅,咳唾膿血,喘嗽不得睡臥”,單用“甜葶藶(一兩半,隔紙炒令紫色)”為細末,水煎服,亦可見葶藶子在此類病症中的重要作用。《外科正宗》所載葶藶散,則明確加入了清熱解毒、排膿消癰的藥物,如升麻、薏苡仁、栝蔞仁、桑白皮等。
針對不同症狀的應用:
- 肺癰:《外科集驗方》、《世醫得效方》均明確記載本方主治肺癰。《外科正宗》雖對藥物組成有所調整,但仍主治肺癰。
- 咳嗽氣急,睡臥不安,心胸脹滿:《外科集驗方》、《世醫得效方》均指出本方能治此類症狀。《幼幼新書》引《聖惠》方,治“小兒咳嗽喘促,胸背滿悶,坐臥不安”,也用到了葶藶散。
- 咳唾膿血:《奇效良方》中一方單用葶藶子,主治“肺壅,咳唾膿血,喘嗽不得睡臥”。
- 水腫:《奇效良方》中多首方劑與“葶藶散”相關,主治“十種水氣,面目四肢浮腫……咳嗽喘急,不得安臥,小便赤澀,大便不利”。《聖濟總錄》中也有多個名為“葶藶散”的方劑,用於治療水腫,並強調其利小便的作用。但這些方劑與本方組成差異較大,更偏重於利水消腫。
- 過食煎爆,飲酒過度所致肺壅:《奇效良方》中一方主治“過食煎爆,或飲食過度,致肺壅喘不得臥,及肺癰咽燥,不渴,唾腥臭”,藥物組成與本方有較大差異。《世醫得效方》亦有類似記載。
從古文記載分析,葶藶散及其相關方劑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肺氣壅滯,痰熱壅肺”的病機: 多部文獻均提到了“肺壅”、“咳嗽氣急”、“睡臥不安”、“心胸脹滿”等病機,說明本方所治之咳嗽、喘急主要是由於痰熱壅塞肺氣,導致肺失宣降所致。
“瀉肺降氣,清熱化痰”的治療原則: 葶藶子苦寒,具有強烈的瀉肺作用,能夠開泄肺氣,祛除痰熱;紫菀、款冬花、百合、五味子潤肺止咳,化痰平喘;白附子、甘草、百藥煎清熱解毒,消腫排膿。諸藥合用,共奏瀉肺降氣、清熱化痰、排膿消癰之功。
“急則治其標”: 對於肺癰、咳嗽氣急等症狀,應當先瀉肺祛痰,通暢氣機,以緩解症狀,此即“急則治其標”的治療原則。
總結:
葶藶散是一個以瀉肺降氣、止咳平喘、清熱解毒、排膿消癰為主要功效的方劑,適用於治療肺癰,咳嗽氣急,睡臥不安,心胸脹滿等症。其治療原理基於中醫的“肺氣壅滯,痰熱壅肺”、“瀉肺降氣,清熱化痰”、“急則治其標”等理論,通過瀉肺降氣、清熱化痰、排膿消癰,達到緩解喘咳、恢復肺氣宣降的目的。本方用藥精簡,針對性強,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特色。但由於古籍記載的局限性和差異性,本方的具體應用還需要結合臨床實踐進行進一步的驗證和總結。同時,由於葶藶子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傳統服藥法
葶藶1兩,杏仁20枚(並熬黃色)。
上為末。
分10服。小便去立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葶藶散具有清熱化痰、利肺散結的功效,但是陰虛肺燥、咳嗽痰少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葶藶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六。 組成:葶藶(炒)、防己、甘遂、大戟各等分。 主治:小兒水腫氣粗。
葶藶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六。 組成:葶藶(隔紙炒)、牽牛(炒)、桑白皮(炒)、檳榔各等分。 主治:小兒水腫。
葶藶散, 出處:《女科萬金方》。 組成:茯苓、白朮、甘草、木通、厚朴、葶藶、木香、官桂、豬苓、澤瀉(一方去厚朴,加滑石)。 主治:水腫。
葶藶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六二引《仁存方》。 組成:黃葶藶(炒,搗細)1兩,桑白皮1兩,陳皮(去白)1兩。 主治:氣喘滿急,腹脹不得卧。
葶藶散, 出處:《濟生》卷二。 組成:甜葶藶(炒)1兩,桔梗(去蘆)1兩,瓜蔞子1兩,川升麻1兩,薏苡仁1兩,桑白皮1兩,葛根1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過食煎煿,或飲酒過度,致肺壅喘不得卧;及肺癰,咽燥不渴,濁唾腥臭。
葶藶散, 出處:《得效》卷十九。 組成:甜葶藶子2兩半(隔紙炒赤色),百合(炒)1兩,白附子1兩,北五味子(炒)1兩,甘草節1兩,羅參1兩,款冬花1兩,百藥煎1兩,大朱砂5錢(另研),紫菀(去木)1兩。 主治:肺癰。咳嗽氣急,睡卧不安,心胸脹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