葶藶散

TING L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得效》卷十九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1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2%
心經 23%
胃經 17%
肝經 8%
腎經 6%
脾經 6%
膀胱經 4%
肺經
心經
胃經
肝經
腎經
脾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10

主治功效


葶藶散

整體功效:熱化痰,利肺散結。

主治: 肺癰咳嗽氣急,睡卧不安,心胸脹滿。

葶藶散由葶藶子、百合、白附子、五味子、甘草、款冬花、百藥煎、硃砂、紫菀組成,具有清熱化痰、利肺散結的功效,主治肺癰。肺癰是由於肺部感染而引起的疾病,主要表現為咳嗽氣急、睡卧不安、心胸脹滿等症狀。葶藶散可以清熱化痰,緩解咳嗽氣急;利肺散結,緩解心胸脹滿。

文獻參考:

傳統服藥法


葶藶1兩,杏仁20枚(並熬黃色)。
上為末。
分10服。小便去立愈。

方劑組成解釋


葶藶子具有清熱化痰、利肺散結的功效,主治肺癰、咳嗽、痰多等症狀。百合具有清熱潤肺、止咳化痰的功效,主治肺熱咳嗽、痰多等症狀。白附子具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的功效,主治肺癰、癰腫等症狀。五味子具有收斂固澀、止汗生津的功效,主治肺虛咳嗽、盜汗等症狀。甘草具有清熱解毒、潤肺止咳的功效,主治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款冬花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主治肺熱咳嗽、痰多等症狀。百藥煎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的功效,主治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硃砂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主治肺熱咳嗽、吐血等症狀。紫菀具有清熱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主治肺熱咳嗽、痰多等症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葶藶散具有清熱化痰、利肺散結的功效,但是陰虛肺燥、咳嗽痰少者慎用。

相關疾病


咳血肺氣腫咳嗽動脈粥樣硬化氣喘胰臟炎排尿困難乳腺炎神經性厭食症心內膜炎尿道炎慢性肝硬化乳房腺體瘤膽囊炎百日咳心包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慢性腎衰竭前列腺增生

相同名稱方劑


葶藶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六。 組成:葶藶(炒)、防己、甘遂、大戟各等分。 主治:小兒水腫氣粗。

葶藶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六。 組成:葶藶(隔紙炒)、牽牛(炒)、桑白皮(炒)、檳榔各等分。 主治:小兒水腫。

葶藶散, 出處:《女科萬金方》。 組成:茯苓、白朮、甘草、木通、厚朴、葶藶、木香、官桂、豬苓、澤瀉(一方去厚朴,加滑石)。 主治:水腫。

葶藶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六二引《仁存方》。 組成:黃葶藶(炒,搗細)1兩,桑白皮1兩,陳皮(去白)1兩。 主治:氣喘滿急,腹脹不得卧。

葶藶散, 出處:《濟生》卷二。 組成:甜葶藶(炒)1兩,桔梗(去蘆)1兩,瓜蔞子1兩,川升麻1兩,薏苡仁1兩,桑白皮1兩,葛根1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過食煎煿,或飲酒過度,致肺壅喘不得卧;及肺癰,咽燥不渴,濁唾腥臭。

葶藶散, 出處:《得效》卷十九。 組成:甜葶藶子2兩半(隔紙炒赤色),百合(炒)1兩,白附子1兩,北五味子(炒)1兩,甘草節1兩,羅參1兩,款冬花1兩,百藥煎1兩,大朱砂5錢(另研),紫菀(去木)1兩。 主治:肺癰。咳嗽氣急,睡卧不安,心胸脹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理肺膏

相似度 66%

大五味子丸

相似度 53%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