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附湯

熟附湯

SHU FU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48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48.0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33%
心經 33%
肝經 16%
脾經 16%
腎經
心經
肝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熟附湯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滋陰: 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填精益髓、養血生津的作用。熟附湯以溫補腎陽為主,加入熟地黃可以起到滋陰補腎,寒熱相濟的作用,防止溫補過度而出現燥熱上火等情況。
  2. 調和藥性: 熟附湯中含有附子、肉桂等溫熱藥物,性溫燥,容易耗傷陰津。而熟地黃滋陰潤燥,可以與溫熱藥物相配,起到調和藥性、平衡陰陽的作用,避免藥性過於偏燥,造成脾胃不適或其他副作用。

熟附湯中含有附子,主要原因如下:

  1. 溫陽散寒: 附子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膀胱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補火助陽的功效。對於寒邪侵襲所致的陽氣虛衰、四肢厥冷、脈微欲絕等症狀,有明顯療效。
  2. 溫腎壯陽: 附子能溫腎壯陽,改善腎陽不足引起的腰膝酸軟、陽痿早洩、小便頻數等症狀。

因此,熟附湯中加入附子,可以有效地溫陽散寒、溫腎壯陽,對於寒性疾病的治療效果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熟附湯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要針對「麻疹中氣虛寒,浮陽外越」之證。麻疹本為外感熱病,然若患者素體中氣虛弱,陽氣不足,寒痰內阻,可導致「虛陽外越」之危候。其表現可能包含:

  1. 中氣虛寒:脾胃陽衰,運化無力,常見肢冷、泄瀉、神疲、脈沉弱。
  2. 浮陽外越:陽氣虛衰,陰寒內盛,逼迫殘陽浮散於外,可見面赤如妝、身熱反欲蓋衣被、脈微欲絕等真寒假熱之象。
  3. 寒痰內阻:痰濕凝滯,進一步阻遏陽氣,使氣機閉塞,加重病情。

熟附湯旨在「衝開寒痰,返真陽於內府」,即通過溫補下元、散寒化痰,使外浮之陽氣內斂,恢復陰陽平衡。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分析

  1. 熟地黃(熟地)

    • 性味甘溫,歸肝腎經,長於滋補陰血、填精益髓。
    • 在此方中,熟地不僅補益精血,更可涵攝浮陽,防止附子辛熱燥烈之性過度耗散;同時與附子相配,形成「陰中求陽」之法,使陽氣生發有根。
  2. 制附子

    • 性味辛甘大熱,歸心腎脾經,具回陽救逆、溫補命門、散寒逐痰之功。
    • 此處用以溫助脾腎陽氣,破除寒痰陰凝,使陽氣得以內返,解除虛陽外越之危。

配伍特點

  • 陰陽並調:熟地滋陰補血,附子溫陽散寒,二者相伍,一靜一動,既避免附子燥熱傷陰,又防止熟地滋膩礙陽,共奏陰陽雙補之效。
  • 標本兼治:附子直祛寒痰(治標),熟地固護根本(治本),尤其適用於「本虛標實」之證。
  • 引火歸元:通過附子溫通下焦,熟地滋養腎陰,能引浮越之火下歸於腎,恢復陽氣潛藏之常。

治療原理推導

麻疹本屬溫病,但若因體質或誤治導致陽氣虛衰,熟附湯的設計體現了「治病求本」思路:

  1. 破除陰寒:附子大熱之性,驅散內伏寒痰,開通陽氣運行之路。
  2. 固守真陰:熟地確保陽氣生化有源,避免溫燥藥物劫傷陰液。
  3. 調和浮陽:二者協同,使外越之陽氣內返,陰平陽秘,麻疹之邪亦隨正氣恢復而透解。

此方展現中醫「同病異治」之妙,雖為麻疹變證而設,卻不拘於表象,直指陽虛寒凝之本質。

傳統服藥法


熟地、制附子。
衝開寒痰,返真陽於內府。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熟附湯, 出處:《麻疹備要方論》。 組成:熟地、制附子。 主治:衝開寒痰,返真陽於內府。主治:麻疹。中氣虛寒,浮陽外越,有不得終日之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