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佛茄花散中包含蜈蚣,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蜈蚣的藥性: 蜈蚣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息風止痙、通絡止痛、解毒散結的功效。對於風濕痺痛、中風半身不遂、小兒驚癇、破傷風、毒蛇咬傷等症狀具有良好療效。
- 佛茄花散的功效: 佛茄花散主治風寒濕邪所致的關節疼痛、麻木不仁等症狀。蜈蚣的藥性與佛茄花散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可有效增強散寒祛濕、通絡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佛茄花散中加入全蠍,主要基於其 毒性入血,散瘀止痛 的功效。
全蠍味辛、鹹,性平,入肝經,具有 通經活絡、散瘀止痛 的作用。其毒性可入血,能有效 化解血瘀,消散炎症。佛茄花散主要用於治療 跌打損傷、瘀血腫痛,全蠍的加入能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並能 促進傷口癒合,達到治療目的。
佛茄花散中加入白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祛風除濕,止痛消腫:白附子性溫,具有祛風除濕、止痛消腫的功效。佛茄花散主要用於治療風濕痺痛、筋骨疼痛、跌打損傷等症,白附子可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加強祛風除濕、止痛消腫的效果。
- 溫陽化寒,止咳化痰:白附子還有溫陽化寒、止咳化痰的功效。佛茄花散中可能加入其他寒涼藥材,白附子可起到平衡寒涼之性,防止藥性過寒,避免對脾胃造成負擔。
佛茄花散中加入冰片,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冰片性涼,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因熱毒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與佛茄花散中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2. 芳香開竅,通利氣血: 冰片氣味芳香,具有開竅通竅、行氣活血的功效,可促進藥效快速滲透至病竈部位,並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炎症消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佛茄花散】傳統功效及組成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小兒慢驚」,屬中醫兒科常見虛風證候。慢驚多因久病氣虛、脾腎陽衰,或急驚失治轉為虛風,表現為抽搐緩作、神疲昏睡、四肢不溫、脈象沉弱等。方中以辛溫走竄、息風定驚之品為主,佐以開竅之藥,共奏止痙、通絡、醒神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金頭蜈蚣、蠍梢:
- 二者均屬蟲類藥,性善走竄,直入經絡,為「截風定搐」要藥。《本草綱目》載蜈蚣「治小兒驚癇風搐」,蠍梢專攻肝風,平息內動之痙攣,合用以破陰結、通絡止痙。
佛茄花(曼陀羅花):
- 辛溫有毒,古方多用於鎮痛、定喘、止痙。其含莨菪鹼類成分,可麻痹神經、緩解肌肉痙攣,針對慢驚之「虛風內動」標實症狀,暫時抑制抽搐。然須慎其毒性,用量極微。
白附子:
- 辛甘大溫,祛風痰、逐寒濕,善治頭面風痰壅滯。《別錄》稱其「主風癇」,與蜈蚣、蠍梢協同,加強祛風化痰、溫通經絡之力,針對慢驚風痰阻絡病機。
龍腦(冰片):
- 性涼清香,開竅醒神,佐制全方溫燥之性。其穿透力強,助藥性上達巔頂,促進神昏復蘇,兼防熱極生風。
配伍特點與治則
- 方以「毒藥攻邪」為思路,集中藥力速破風痰瘀滯。蟲類藥通絡搜風,曼陀羅花麻痹緩痙,白附子溫化風痰,冰片反佐開竅。
- 外用「搐鼻法」取其捷效,通過鼻腔黏膜速吸藥性,刺激經絡、醒神開閉。左鼻右搐、右鼻左搐,符合中醫「左病右治」的繆刺理論,引藥力直達病所。
- 「汗出困睡」為藥後正氣來復、風邪外透之象,故強調「勿驚起」,使氣機自然調和。
潛在機理推論
從現代視角看,本方可能通過:
- 抑制中樞神經異常放電(曼陀羅花、蜈蚣之鎮靜抗痙)。
- 改善微循環(蟲類藥活血通絡)。
- 刺激黏膜反射調節自律神經(搐鼻法)。
然須注意,此方含毒性成分,傳統用法強調「半字」「一字」之微量,顯示古人對劑量管控的重視。
總括而言,佛茄花散體現了「急則治標」的思路,以峻藥緩攻慢驚之本虛標實,為古代應對頑固性驚風的特殊療法。
傳統服藥法
金頭蜈蚣、蠍梢、佛茄花(蔓陀羅花)、白附子各等分,龍腦少許。
上為極細末。
3歲兒用半字,3歲以上1字,薄荷水調,手按左鼻搐右,按右搐左,立止,少頃汗如雨,困睡勿驚起,永不發。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佛茄花散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服用佛茄花散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佛茄花散, 出處:《雞峰》卷二十四。 組成:金頭蜈蚣、蠍梢、佛茄花(蔓陀羅花)、白附子各等分,龍腦少許。 主治:小兒慢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