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蓖麻子丸」中包含「蓖麻」,是因為蓖麻子的藥用價值。蓖麻子性溫、味甘,具有逐風濕、通經絡、消腫止痛等功效。
其主要藥用成分為蓖麻油,能潤腸通便,並可消炎止痛,對於風濕痺痛、跌打損傷、腫毒等病症具有治療作用。
因此,將蓖麻子製成丸劑,方便服用,並可提升藥效,成為治療上述疾病的常用方劑。
蓖麻子丸中包含杏仁,其原因主要有二:
- 潤腸通便:杏仁性味甘平,入肺、大腸經,具有潤腸通便的功效,能緩解便祕,促進排泄,與蓖麻子一同作用,加強通便效果。
- 化痰止咳:杏仁亦可化痰止咳,與蓖麻子搭配,能有效緩解因痰濕阻肺引起的咳嗽等症狀,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杏仁的加入,不僅提升了方劑的通便效果,更增強了其化痰止咳的功效,使整體療效更加顯著。
「蓖麻子丸」中加入「水菖蒲」的原因,主要考量其藥性與功效:
- 通竅開竅,化痰開竅: 水菖蒲性溫,味辛,入心、脾經,具有開竅醒神、化痰止咳、消腫止痛的功效。與蓖麻子同用,可增強開竅化痰之效,有助於治療痰濁阻竅、神志不清等病症。
- 協調藥性,提高療效: 蓖麻子性寒,味苦,有毒,偏於瀉下通便。水菖蒲則性溫,味辛,可緩解蓖麻子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並有助於將藥力引導至病竈,提高整體療效。
「蓖麻子丸」方劑中加入「磁石」,其目的在於:
- 鎮心安神:磁石性寒,味甘鹹,入心、肝經,具有鎮心安神之效。蓖麻子具有峻下之性,易導致心神不安,磁石可緩解其副作用,使藥效更加平穩。
- 平肝潛陽:磁石可平肝潛陽,抑制肝陽上亢,防止蓖麻子峻下之性過度耗損肝陰,避免出現眩暈、頭昏等症狀。
磁石的加入,不僅能減輕蓖麻子丸的副作用,更能使藥效更加協調,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蓖麻子丸中加入桃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桃仁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改善因瘀血阻滯所致的疼痛和腫脹,輔助蓖麻子發揮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的作用。
- 潤腸通便,緩和藥性: 桃仁亦有潤腸通便的功效,可緩解蓖麻子的峻瀉作用,避免因瀉下太過而損傷脾胃。同時,桃仁的潤滑作用,可幫助蓖麻子更有效地發揮通便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蓖麻子丸中加入通草,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利水消腫:通草性味甘淡微寒,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有助於消除水腫,配合蓖麻子瀉下通便的作用,能更有效地排出體內積聚的毒素和濕氣,改善水腫問題。
- 引藥入腎:通草具有引藥入腎的作用,能引導藥力直達腎經,配合蓖麻子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更有效地治療腎臟相關的疾病,如腎炎、腎積水等。
通草的加入,不僅能增強方劑的利水消腫功效,還能引導藥力直達病竈,提升整體療效。
蓖麻子丸中包含巴豆,主要是由於巴豆與蓖麻子皆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兩者相輔相成,增強藥效。
巴豆性峻烈,善於攻積瀉下,對於寒積便祕效果顯著。而蓖麻子則偏於潤腸通便,可緩解燥結便祕。兩者合用,可針對不同原因引起的便祕,發揮更佳的療效,使排便順暢,改善腸道功能。
「蓖麻子丸」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 蓖麻子性寒,附子性熱,兩者配伍,可互相制衡,達到溫陽散寒的效果。特別是對於寒性凝滯、脾腎陽虛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附子可溫暖脾腎,促進陽氣運行,配合蓖麻子通便瀉下,可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 增強藥力: 附子具有強壯心臟、振奮陽氣、回陽救逆等功效,能夠增強蓖麻子的瀉下作用,並能提高人體抵抗力,改善因寒邪所致的虛弱狀態,使得療效更佳。
「蓖麻子丸」中添加松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黏合作用: 松香具有良好的黏性,可將藥材粉末緊密結合,製成丸劑,方便吞服。
- 緩釋作用: 松香具有一定的防水性,可減緩藥材在體內的溶解速度,使藥效緩慢釋放,延長藥效。
此外,松香本身也有輕微的活血化瘀功效,與蓖麻子藥性相輔相成,有助於提升藥效。
蓖麻子丸中加入蜂蠟,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黏合劑: 蜂蠟具有良好的黏性和塑性,能將藥材粉末緊密黏合在一起,形成丸劑,方便服用。
- 保護劑: 蜂蠟不溶於水,在丸劑表面形成一層薄膜,可防止藥材受潮變質,同時也減少藥物揮發,延長藥效。
因此,蜂蠟在蓖麻子丸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能使丸劑成形,更能保護藥效,提升藥物穩定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蓖麻子丸主治「耳聾」,其用法為外敷塞耳,透過藥物局部刺激與滲透作用,針對耳竅氣血瘀滯或寒濕阻絡所致的聽力障礙。古代醫家認為耳聾與腎虛、經絡閉阻相關,此方以溫通開竅為主,結合化瘀、散寒、滌痰之效,改善耳竅氣血運行。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溫通開竅
- 附子:大辛大熱,通行十二經,散寒通絡,助陽氣上達耳竅。
- 菖蒲:芳香化濁,開竅醒神,善通耳竅閉塞。
- 松脂、蠟:黏附成型,兼能溫通散寒,固定藥物於耳內緩釋藥性。
滌痰化瘀
- 蓖麻仁、杏仁、桃仁:富含油脂,潤滑通利,兼具活血散結之效,破除耳竅痰瘀膠結。
- 巴豆:雖為峻下之品,外用可破痰積、通閉塞,但用量極輕(1分),取其「開通」之性。
- 熏陸香(乳香):活血行氣,散瘀止痛,助氣血流通。
引經與調節氣機
- 磁石:質重沉降,引藥入腎,古云「治腎虛耳聾」,兼鎮潛浮陽。
- 通草:輕清上浮,通利九竅,為耳竅引經藥。
- 石鹽:滲濕軟堅,防腐斂瘡,輔助清除耳道穢濁。
配伍特點:
- 以「溫通」為核心,結合「潤滑破結」(仁類)、「芳香開竅」(菖蒲、乳香)、「重鎮引經」(磁石),形成多層次作用。
- 外用法避開巴豆、附子內服毒性,利用黏膜吸收,直接作用於耳周經絡(如少陽經),刺激局部氣血循環。
【推測治療原理】
此方可能通過以下途徑改善耳聾:
- 物理性刺激:丸藥塞耳後轉捻,機械刺激耳道,促進局部血液循環。
- 藥物滲透:油脂類(蓖麻仁、蠟)助藥物溶釋,滲透入耳竅,化解痰濕瘀血。
- 神經調節:芳香藥(菖蒲、乳香)刺激嗅覺與耳部神經反射,喚醒聽覺敏感度。
整體而言,此方體現「外治通竅」思維,結合溫陽、化瘀、滌痰三法,針對古代常見的寒濕瘀阻型耳聾,而非現代醫學的器質性病變耳聾。
傳統服藥法
蓖麻仁5合,杏仁3錢(分),菖蒲3錢(分),磁石3錢(分),桃仁3錢(分),石鹽3錢(分),通草3錢(分),巴豆1分,附子2分(錢),熏陸香10分,松脂10分,蠟8分。
上先搗草、石令為細末,後入松脂、蠟,合搗,令可丸,即丸如棗核大。
綿裹塞耳,日4-5度,出之轉捻,不過3-4日易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蓖麻子丸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蓖麻子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七。 組成:蓖麻子1000顆(半生用,半瓦內炒令煙起),礬石1兩(瓦上熔3-5沸,放冷研),黑豆6顆(3粒生用,3粒瓦上炒熟)。 主治:瘰癧。
蓖麻子丸, 出處:《直指》卷二十一。 組成:蓖麻子2個(1個去油用),遠志(去心)2錢,乳香2錢,磁石(火燒,醋淬7次,研細,水飛)2錢,皂角(煨,取肉)半铤,生地龍(中者)1條,全蠍2個(焙)。 主治:久聾。
蓖麻子丸, 出處:《普濟方》卷五十三。 組成:蓖麻仁5合,杏仁3錢(分),菖蒲3錢(分),磁石3錢(分),桃仁3錢(分),石鹽3錢(分),通草3錢(分),巴豆1分,附子2分(錢),熏陸香10分,松脂10分,蠟8分。 主治:耳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