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礬石膏
FAN SHI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一五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3.38)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礬石膏」中包含「白礬」的原因如下:
- 增強清熱解毒功效: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止血生肌等功效。與石膏共同使用,可加強清熱解毒之力,對於熱毒熾盛、瘡瘍腫毒等症具有更強的療效。
- 協同收斂止汗:白礬具收斂作用,可收斂汗孔,減少汗液分泌,與石膏的清熱解毒功效相輔相成,適用於熱病煩渴、汗出不止等症。
在中藥方劑[礬石膏]中,附子的應用是因其具有溫陽散寒、強壯身體的功效。附子主要用於治療因陽氣不足導致的手足厥冷、腰膝酸軟等症狀,與礬石膏合用可以增強溫中補虛的作用。
在中藥方劑[礬石膏]中,水菖蒲的應用主要是因為其具有開竅醒腦、化痰止咳的功效。水菖蒲可以幫助改善頭痛、記憶力減退等問題,對於治療風熱感冒引起的咳嗽、咽喉痛等也有一定效果。
在中藥方劑[礬石膏]中,杏仁的應用是因其具有潤肺止咳、平喘的功效。杏仁可以幫助改善咳嗽、氣喘等問題,對於治療肺熱引起的咳喘有一定效果。此外,杏仁還能潤腸通便,改善便秘。
在中藥方劑[礬石膏]中,蓖麻的應用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消腫止痛、解毒的功效。蓖麻可以幫助改善腫脹、疼痛等問題,對於治療外傷、跌打損傷等有一定效果。此外,蓖麻還能幫助促進傷口愈合,加快康復過程。
在中藥方劑[礬石膏]中,松香被選用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止痛、消腫的功效。松香可以幫助改善疼痛、腫脹等問題,對於治療外傷、跌打損傷等有一定效果。此外,松香還能幫助促進傷口愈合,加快康復過程。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繁體中文分析如下: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礬石膏於古代主要用於治療「耵聍」(耳垢栓塞)。其用法為外敷,將藥膏滴入耳道後以棉塞固定,透過藥物滲透軟化耳垢、促進排出,同時可能兼具消炎止痛之效,適應於耳垢堆積引起的耳悶、聽力減退等症狀。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劑組成可分為四大類,協同作用如下:
腐蝕消腫、軟堅散結
- 主藥:礬石(明礬)燥濕收斂,巴豆腐蝕蝕瘡,二者配伍可分解硬化耳垢;皂莢散結消腫,助黏稠耵聍鬆動。
- 輔佐:烏賊骨(海螵蛸)含碳酸鈣,具吸附性,助清除耳道分泌物。
辛溫通竅、活血散風
- 細辛、白芷、防風、菖蒲均具辛溫走竄之性,能宣通耳竅、緩解耳悶;川芎、當歸活血行氣,改善局部氣血滯澀。
- 附子大熱,助諸藥通行經絡,增強滲透力。
制衡刺激、緩和藥性
- 甘草調和藥性,緩解巴豆、礬石等峻烈之品的刺激性;雄黃(後下)解毒殺蟲,防感染。
載體與增效
- 以醋浸泡增強藥物溶解度,雞膏(動物脂肪)作為基質,延長藥效停留時間;三上三下煎法使藥性充分釋放。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利用腐蝕性藥物(巴豆、礬石)直接軟化耵聍,辛香藥物(細辛、菖蒲等)開竅引藥上行,配合活血藥改善耳周循環。通過「腐蝕—滲透—排出」的機制,解決耳垢堵塞問題,符合古代外治「峻藥緩攻」的思路。唯其刺激性較強,需嚴格控制劑量與使用頻率(日三次換藥)。
傳統服藥法
礬石半兩,甘草半兩,菖蒲半兩,當歸半兩,細辛半兩,防風半兩,芎藭半兩,白芷半兩,烏賊骨半兩,附子半兩,皂莢半兩,巴豆14枚。
上切。3升酢漬一宿,以不中水雞膏九合,煎三上三下,以巴豆黃,膏成去滓,納雄黃末。
攪調取棗核大,瀝於耳內,綿塞之,日換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辛溫燥烈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礬石膏, 出處:《千金》卷六。 組成:礬石半兩,甘草半兩,菖蒲半兩,當歸半兩,細辛半兩,防風半兩,川芎半兩,白芷半兩,烏賊骨半兩,附子半兩,皂莢半兩,巴豆14枚。 主治:耳聾。
礬石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五。 組成:礬石(熬令對盡)3分,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菖蒲半兩,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黃)3兩(别研),蓖麻仁2兩半(别研),松脂3分,煙脂3分。 主治:耵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